陳羿男
(成都地鐵運營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試論“共享”理念下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陳羿男
(成都地鐵運營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與此同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分配公平問題也被不斷放大和提及。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近期發布《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5》,報告顯示中國目前的收入和財產不平等狀況日益嚴重,1%的家庭占有全國1/3的財產,而25%的底層民眾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2016年1月,國家統計局公布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2,實現自2008年以來的“七連降”,達到了近15年來的最低點。然而,基尼系數自2003年起一直高于0.4,這意味著按照國際標準,我國貧富差距已十分嚴重。
經濟;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差距過大不僅直接關系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和諧。2015年11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边@意味著改革開放以來長期奉行的鼓勵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分配原則將轉向以共同富裕為追求目標的共享發展新階段。
黨的十五大以來,我國確立了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逐步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合的基本分配制度。根據歷年統計數據,總結現階段我國收入分配呈現以下特點:
1.1 國民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國民收入分配向企業和政府傾斜
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2000年居民、企業和政府可支配收入分別為63500億元、10772億元和17353億元,2009年為187302億元、71577億元和83603億元,分別增長了2.9倍、6.6倍和4.8倍。說明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企業和政府收入增速明顯快于居民收入,居民收入份額下降明顯。
1.2 居民收入來源以勞動報酬為主,結構持續優化
據國家統計局1990年到2011年數據:
(1)城鎮居民家庭收入構成中,工薪收入占比由75.8%下降至64.3%,經營凈收入占比由1.5%增長至9.2%,說明城鎮居民自主創業積極性持續提高,收入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2)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構成中,工薪收入占比由14%增長至30.1%,經營凈收入占比由82.4%下降至60.4%,轉移性收入占比較由3.6%增長至7.1%,一是說明農民工進城務工機會增多。
(3)是說明政府對農村居民的補貼和轉移支付力度有所加大。
1.3 勞動報酬占比較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但仍為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財產性收入占比較低,且主要為儲蓄利息收入,說明居民投資渠道仍較單一
(1)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較低且呈下降趨勢,低于同期發展階段的其他國家。
世界主要經濟體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份額一般在50%到57%之間,而我國2012年勞動者報酬占比為44.7%。
(2)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基尼系數持續居高。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城鄉差距:由于城鄉二元結構長期存在,城鄉要素配置方式及生產特點決定了收入差距的必然性。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前者是后者的2.75倍。
(3)行業差距:據人社部《中國薪酬報告》,2005年收入最高行業是最低行業的4.88倍,為歷年最高。2005年后差距略有小幅下降。2012年,工資收入最高行業金融業是最低行業農、林、牧、漁業的4.3倍。同時,企業內部不同群體收入差距過大:2011年,2032家上市公司中高管平均薪酬為47.1萬元,職工平均為薪酬為8.2萬元,相差5.74倍。相差最大的達到
112.77 倍。
(4)地區差距:據人社部《中國薪酬報告》,2008年我國地區最高工資是最低工資的2.69倍。近幾年,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的發展,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國家宏觀政策的實施,地區間收入差距呈逐步縮小的態勢。2012年地區間平均工資高低倍數下降到
2.33 倍,2013年以來基本延續了縮小趨勢。
(1)市場經濟按要素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效率原則導致的收入差距。例如勞動者素質差異造成的金領和藍領收入差距,因自然資源條件差異造成的地區差距等。這是有利于效率的,也是符合公平原則的,也是能為廣大民眾所接受的收入差距。
(2)市場機制不完善導致的收入差距。我國現階段仍處于市場經濟的轉軌期,存在市場化程度不足與市場化過度的現象。例如:壟斷造成的行業收入差距,行業收入差距。①因社會分工和行業投資回報率差異導致的;②因行政性的行業壟斷造成的,例如能源開發和供應行業的工資收入因享有政府維持的壟斷地位而獲得不正常的壟斷利潤,以及非公有制企業在行業和市場準入上的歧視性政策;醫療等公共服務方面,需求方過度市場化,加上缺乏市場監管機制,出現了天價掛號費等飽受爭議的現象。
(3)勞動者取得生產要素的機會不均等導致的收入分配失衡。例如:不同階層社會成員在獲得教育的機會上不平等和由家庭資本產生的代際傳遞效益等現象。
(4)監管不到位,權力尋租及違法違紀收入導致的收入分配不公。例如:特權收入、腐敗收入、盜版走私、制假販假及偷稅漏稅收入。
(5)制度設計缺陷導致的分配不公。例如: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城鄉公共服務不均阻礙了勞動力要素的流動;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護主義對市場的分割和封鎖阻礙了生產要素的流動;稅收制度的不完善,沒有發揮再分配的調節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收入分配不均不表示分配不公平,相較于改革開放前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而言,現階段的收入分配總體上是比較公平的。十三五共享發展理念中提到的共同富裕并不能籠統地理解為縮小收入差距,而應是承認建立在效率與公平基礎上的收入差距,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因此收入分配改革不應該否定現行分配制度,而是要正視問題,針對收入分配不公產生的具體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著重解決影響面最大、民眾最不滿和違背公平和效率原則的問題。
3.1 收入分配改革思路
共享理念下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核心是鼓勵勞動者通過工作取得合理回報,減少公眾投機取巧收入。因此應以200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提低、擴中、調高、打非“的方針為指導,同時堅持效率和公平相統一的原則,打破壟斷高薪和違法違紀收入,建立橄欖型的收入分配格局,將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3.2 主要措施
(1)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機制、增長機制和保障機制。①推動開展區域性和行業性的工資集體協商,促進勞動力市場化定價。②健全工資指導線管理辦法,并通過勞動局和工會組織的監督,推動企業落實工資定期增長。③健全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和勞動者法律援助,解決農民工拖薪、欠薪問題。
(2)健全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機制。例如探索科技入股、完善技術交易、土地等資源的市場定價等,為按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3)拓寬投資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①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提高居民股息、利息和紅利等財產性收入。②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土地等資產要素市場化機制,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4)強化稅收的調節作用。
優化企業所得稅,為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減負,重點扶持創新型和自主創業型企業,進而擴大就業,保證居民收入增長;明確壟斷性收益的稅收政策,例如對礦產等行業取得的自然資源收益、金融部門依靠行政手段取得的高額存貸利差,這些收入并非企業努力的成果,應適當征收資源稅或利潤調節稅;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通過建立與通脹水平聯動的個稅起征點和稅率、以家庭為單位計征等手段,調節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推廣房產稅、遺產稅,防止貧富差距代際傳遞。
(5)打破行業的行政性壟斷,規范行業間收入分配。進一步開放行業的準入管制,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某些領域,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的調控政,規范國企負責人收入。
(6)加強二次分配調節力度,增加政府貨幣轉移性支出;加強社會保障等轉移支付,實現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基本保障權均等化;在農民工就業、住房和子女教育等問題上增加政府投入,促進教育、就業機會的公平;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使社會成員享受公共服務權利均等。
(7)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彌補制度漏洞,加強對各類非法收入的監管力度和打擊力度。完善各類法規制度,同時充分發揮民眾和媒體監督作用,減少各類尋租空間,同時對取得違法違規收入的主體實行嚴厲的懲處;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公開財政支出,從根源上減少腐敗行為;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賬戶。
(8)推進慈善體系建設,鼓勵企業和富人建立慈善基金,免除捐款部分的所得稅。
共享理念下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其目的在于實現經濟發展成果共享,形成良好的收入分配秩序。上述8項措施主要通過在初次分配中規范要素配置,保證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在二次分配中真正發揮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以期達到以下效果: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逐步提高,國民收入更多地流向居民,實現還富于民,藏富于民,使廣大國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基尼系數下降,貧富差距逐步縮??;收入分配兼顧公平與效率。大部分勞動者享受均等的教育和就業機會,大部分的企業享受均等的進入市場的機會;收入分配過程更加公平,合理,違法違紀收入進一步減少;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具效率,收入差距合理化。
總之,共享理念對現階段收入分配有鮮明的指導意義,明確了未來收入分配制改革的方向。推進共享理念下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國在收入分配實踐中的升級,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也是長期的、系統的工程,只有人人參與、人人盡力,才能達到人人享有。
[1]唐旭昌.論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與完善[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04:42~44.
[2]高斌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問題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11.
[3]茂路.完善我國居民收入再分配制度的財稅政策研究——基于差度理論基礎的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分層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10:10~17.
F124.7
A
1004-7344(2016)11-0220-02
2016-3-28
陳羿男(1983-),女,經濟師,本科,主要從事地鐵運營薪酬、績效等人力資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