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部辦公廳印發《2016年生豬屠宰監管“掃雷行動”實施方案》,決定從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生豬屠宰監管“掃雷行動”。農業部要求各地切實強化生豬屠宰行業管理,堅持問題導向,對小型屠宰場點、屠宰環節病害豬無害化處理和生豬“代宰”行為等開展集中整治,嚴厲打擊無證屠宰、屠宰病死豬、注水或注入其他違禁物質等違法行為。
《方案》指出,各地要圍繞生豬屠宰存在的突出問題,保持對生豬屠宰違法行為高壓嚴打態勢,嚴查小型屠宰場點所在地、城鄉結合部、交通要道周邊和肉食品加工集中地等重點風險區域,盯緊小型屠宰場點、“代宰”屠宰廠(場)、屠宰環節病害豬無害化處理場所等重點監管目標,嚴厲打擊私屠濫宰、屠宰環節添加“瘦肉精”、屠宰病死豬、注水或注入其他違禁物質等重點違法行為,力爭在屠宰違法行為大案要案查處、屠宰行業發展政策創設、屠宰監管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方案》要求,各地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扎實推進生豬屠宰監管“掃雷行動”。一是摸排清理,管控風險。深入組織開展摸底調查,系統梳理生豬屠宰環節質量安全風險隱患點,認真查找監管薄弱環節和監管漏洞。二是完善記錄,落實責任。督促屠宰廠(場)落實屠宰生產記錄制度,落實生豬屠宰質量安全主體責任;督促“代宰”企業建立委托屠宰協議制度,健全“代宰”質量安全控制體系。三是嚴懲重處,打擊違法。對屠宰違法線索,要深挖嚴查、一查到底,對查處的注水、添加“瘦肉精”、屠宰病死豬和情節嚴重的私屠濫宰等違法案件,要及時移送公安機關。四是常專結合,創新監管。要堅持日常監管與專項整治相結合,強化屠宰企業日常監管。逐步推行生豬屠宰企業風險分級管理,構建屠宰監管長效機制。建立完善飛行檢查制度,強化檢打聯動,實行痕跡化管理,健全完善屠宰監管機制。
《方案》強調,各地要充分認識生豬屠宰監管“掃雷行動”對加強屠宰行業管理、保障肉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意義,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認真抓好落實。要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強化部門聯合執法,聯合對重點區域、重點對象和重點違法行為開展監管執法。要強化地區間聯合執法,定期開展跨地域聯合執法。要建立完善輿情監測和應急處置機制,對重大、突發屠宰環節質量安全事件要做到早發現、快反應、嚴處理。
300項糧食科技成果亮相武漢
由國家糧食局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主辦、湖北省糧食局和武漢輕工大學承辦的“2016年糧食科技活動周——首屆糧食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推介活動”在武漢輕工大學舉辦。在本次推介活動中,共推介展示近300項糧食科技成果,包括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與寧夏糧食局等單位、武漢輕工大學與東凌集團等單位共61組科研單位與企業的簽約。本次活動還發布了糧油加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建議、實施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政策、糧食行業貫徹國務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措施、規范糧食行業信息化建設政策。
據了解,糧食行業中小企業多,糧食加工業面臨著成品率低、食用率低、利用率低、效益低、產業鏈條短等問題,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產業實力的潛力巨大。此次推介活動集聚了全國糧食行業科技資源,推介展示的糧食科技成果,內容涉及稻谷加工、小麥加工、玉米深加工及糧油副產物轉化、油脂加工、主食加工、飼料加工、糧食質量安全、倉儲物流和糧油機械等領域。
贛鄂種企攜手推動新優品種高效轉化
近日,江西省種子管理局和省種子協會共同組織省內8家A證和B證種子企業負責人到湖北學習考察。
考察組一行先后參觀了湖北省種子集團公司加工倉儲車間、農業部秈稻新品種創制與種子技術重點實驗室及公司展廳,華中農業大學國家重點試驗室、湖北省農科院糧作所分子育種試驗室等,并與湖北的種子企業、科研單位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談。
在湖北省種子集團公司座談會上,考察組一行聽取了公司發展情況匯報,隨后就種業發展及業內合作進行了充分的座談。江西省種子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對湖北種子集團公司在江西市場上的品種開發和運作模式給予了充分肯定,希望江西種子企業與湖北省種子集團公司在新品種、市場等領域加強合作,共同推動鄂、贛種業協同發展,為兩省農業新優品種高效轉化做出企業應有的貢獻。
在華中農業大學植科院座談會上,考察組一行聽取了余四斌教授和楊光圣教授分別就《綠色超級稻理論與實踐》和《長江中下游油菜品種選育和利用》所作的精彩報告,并就江西企業參與國家項目平臺、農作物新品種定向選育及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湖北省農科院糧作所座談會上,考察組一行認真聽取了游艾青研究員對當前農作物品種選育的進展,取得的成果,尤其是湖北省發展高檔優質稻、“蝦稻”、粳稻和再生稻的進展情況的詳細介紹,聽取了湖北省種子管理局品種管理科負責人對湖北省品種管理的做法和先進經驗的詳細介紹。
“科普中國鄉村e站”年內將建成2600個
在中國科協“科普中國·實用技術助你成才”項目推進會上了解到,中國科協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建設“科普中國鄉村e站”。截至今年底,全國將建成科普中國鄉村e站2600個,基本上做到縣縣普及,更多的農民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享受到科普信息化帶來的便捷和實惠。
據了解,“科普中國鄉村e站”是建在鄉村的農村科普O2O綜合服務體,依托農資店、農家店、農科站等,旨在整合農村科普信息化服務手段和內容,依托強大的專家團隊,通過PC端、APP、微信、熱線、微博、精準科普推送系統、中科云媒等,為農民搭建實用技術學習平臺、遠程互動培訓平臺、即時信息查詢平臺、農村電商創業平臺、專家在線服務平臺等。
中國科協“科普中國·實用技術助你成才”項目組成員介紹,目前,已在河北、黑龍江、廣東、云南等22個省建設省級工作站,已建成各級“科普中國鄉村e站”1500個。
土地流轉“轉活”農民致富路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荔浦縣以“激活農村土地、提高經濟效益”為出發點,引導農戶通過轉包、租賃、互換等形式流轉土地,以土地換保障、以土地換就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截至2015年底,該縣已流轉土地18萬畝,占耕地林地總面積的42%。endprint
荔浦縣嘗試推行“龍頭帶動+合作引領+大戶承包”,讓土地“活”起來,經濟“火”起來。
“龍頭帶動”實現了企業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雙贏”目標。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農民出土地、出勞力,企業出資金、出技術,把農村作為第一生產車間,讓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實現了產與銷、企與農的有機對接。“合作引領”有效地解決了分散經營與市場之間的矛盾。茶城鄉文德村的26戶農民聯合組建合作社,租賃當地農民的土地350多畝種植水果,統一生產、統一管理、統一銷售,連續3年實現增產增收,人均收入達1.3萬元。“大戶承包”的土地流轉也拓寬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在該縣農村,具有一定資本積累、掌握先進技術的經營大戶向農民租賃土地,再聘農民到土地上務工,農民在獲得土地租金的同時,又獲得了務工的收入。
三大舉措打出了漂亮的經濟“組合拳”。眼下,荔浦縣4大主導產業及7大區域特色產業已經顯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真正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生態格局。
全國綠色肥料市場戰略論壇在京召開
為了配合農業部在全國推動開展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5月21日,全國綠色肥料市場戰略論壇在京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市場戰略工作委員會主辦、廣東省湛江市康泰建農業有限公司承辦,以“控制化肥用量、推動綠色發展”為主題,旨在推進農業增產增效、節本增效、提質增效。
與會專家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正處于“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時期,也是推動實現“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的重要節點。數據顯示,我國化肥年均施用量目前已突破6000萬噸,農作物畝均用量是美國的2.6倍、歐盟2.5倍,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時存在嚴重的施肥不均衡、有機肥資源利用率低等現象。專家建議,我國應設立肥料重大科技專項,實施肥料產業“質量替代數量”發展戰略,構建綠色肥料體系,為穩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添柴加薪。
甘肅初步形成尾菜資源化利用技術模式
甘肅初步探索形成了“以田間堆肥、半堆半漚、直接還田、工廠化生產有機肥等肥料化利用及青貯飼料化利用為主,以田間漚肥、黃粉蟲/蚯蚓過腹利用、沼氣化利用為輔”的尾菜資源化利用模式,組織制定了尾菜堆肥、漚肥、直接還田3個技術規程,使全省尾菜處理利用率由2012年的20.6%提高到了 2015年的31.3%,有效遏制了尾菜污染環境的問題,促進了尾菜綜合利用、資源變廢為寶、產業循環發展這一農業清潔生產目標的實現。
近年來,甘肅農業環保部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處理、科學利用的原則,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以技術模式攻關為著力點,以省級尾菜處理利用專家組為平臺,全力以赴,使尾菜資源化利用工作成為實現開展清潔生產工作的一大亮點。今后,甘肅將努力構建政府推動、市場拉動、科技帶動、示范促動、公眾聯動的尾菜治理工作機制,力爭到2020年全省尾菜處理利用率達到50%以上。
以上摘自《農民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