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每天有數不清的企業家、投資者、創業者、發明家、高學歷人士……還有濃妝艷抹的女人,春潮般地涌入上?!@個,我要說的其實不是這個。對不起,我想說:許多畫家都買了單程車票,懷著理想、夾著畫具來到上海。對,從這點上說,上海越來越像紐約,也越來越像巴黎了。
但是上海也是一個黑洞,許多人登陸上海后,漂上一年半載,在東方明珠、外灘、田子坊等處尋找靈感和機會,盤纏耗盡,最終被黑洞一下子吸了進去。這不能怪上海的勢利和冷漠,這座城市見過太多的冒險家,你只有取得成功,在紛繁喧鬧的時空留下一抹鮮亮的生命印記,才被這它接受,享受它的種種便利以及霓虹。紐約、巴黎都是這樣的。
第一次見到知彌,得知他來自安徽,是一位新上海人,我的眼前不由得出現了一個緩慢旋轉的黑洞,但我為知彌離它越來越遠而慶幸。知彌安靜,微笑,寡語,飲酒吃菜都有分寸,說到繪畫,眼睛立刻放出光亮,如電光火花,炯炯有神,但很溫和。一個人也有氣場,知彌有氣場。
我是先看到知彌的畫,一眼喜歡之后,才經朋友介紹認識他的。吃雞蛋必須認識雞,才能知道這只雞是散養的還是圈養的,散養雞蛋叫草雞蛋,有資格賣得貴。知彌畢業于中國美院,圈養過四五年,羽翼豐滿后翻墻而出,進入散養狀態,做了一名職業畫家。選擇在上海覓食,是需要一點野外生存能力的。
知彌的畫,在宏大的主流話語之外,努力拓展個人感情表達的空間。上海真要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這種空間就要容納更多的拓展者和戲水者,它在功能上極有合理性與必要性。知彌的畫之所以能打動人,正在于作為個體而存在的價值。
我總覺得知彌的畫中,雖然定格于一些庸常生活的細節,比如一朵花、一片葉、一壺茶、一枚瓜、一棵菜、一柄扇、一炷香、一籃櫻桃等,但從熟視無睹中他希望捕捉一點陌生感和間離效果,通過線條的頓挫、稚拙、遲滯、猶豫來釋放自由散漫的思緒,通過墨水和色彩的渲染來鋪陳超越邊界的書寫。這種情緒歸根到底是什么?我猜,他是愿意為所有的觀者承當一些鄉愁的,他更希望通過帶有田園詩性的描繪來提醒自己,或再次明確身份,與紐約化、巴黎化的上海保持恰當的距離。
中國人眼里的靜物與歐洲人眼里的靜物其實是兩種類型,兩種物象,中國人講究的是人格化而非客觀存在,與西方人在哲學層面就有了分野。到了知彌筆下,又有了一層新鮮的意思,那就是在扭曲與變形方面走得更遠,而離內心世界更近。你可以說這是意趣橫生,也可以說是自我鏡像通過客觀世界的展現,但是當他在畫面中留出大量空白交給觀者去馳騁想象力時,當一棵大蔥、一杯冰淇淋也在快樂地跳舞并且極具姿態時,我分明感覺到處處有人的足跡、聲音和喘息。也就是說,知彌的畫不是刻意在制造一種孤傲和冷漠,他每天早起執筆畫一張畫,就是為了籌備一場不期而至的派對。
知彌在上海,不是要與上海人作對,他尋找自己的位置,尋找與上海溝通的語言,他也在努力融入這個傳奇并成為史詩(也許是吧)中的一個章節,一個音節,那么他敏感地觀察到種種有趣的細節,并記錄在案,這也是他寫給上海的情書。一只布偶、一條圍巾、一只高跟皮鞋、一張軟包沙發上的一朵凋謝的玫瑰、一葉腥紅微翹的性感的唇……這是他對上海的感知與理解。他并不以此來介入流變中的時尚,而是力圖在城市與鄉村之間,今天與昨天之間、他者與自我之間,謀求溝通,達成和解。而時尚天生是一個女人,她更加敏感地看到了知彌的身影,穿越了千萬人的陣矩,向著知彌快步走去。哪怕陽光只有一米,也將知彌籠罩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