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 張藤予
高校學生校外實習知識產權風險管理與控制
北京交通大學張藤予
高校學生在校外實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知識產權問題。筆者對高校學生校外實習中知識產權風險管理與控制進行探析,有針對性地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有助于高校學生在校外實習中對可能出現的知識產權風險加以防范和規避,這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具有現實意義,并且將會對其進入工作崗位之后的創新創業活動產生有益影響。
高校 學生 實習 知識產權 風險管理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和高校教育機制創新與深入推進,專業教學與實踐教學相互結合更加緊密,成為提升高校學生專業素質和社會實踐能力的重要方式,高校學生校外實習等社會實踐活動更加普遍。對于高校學生校外實習,相關權威法律詞典將其定義為“即將畢業的學生在進入某一特定職業領域之前,作為學徒來學習實際經驗。”作為本文特定語境下的高校學生校外實習,則是指高校學生以在校學生身份利用課余時間,在相應的經濟實體中以增長社會經驗與職業技能為目的,獲得少量補助或無補助的一種勞動形式。高校學生校外實習是高校學生接觸社會并走進工作崗位的主要形式,是高校專業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①。有關調查結果表明,有27%的高校學生是在“生產車間”實習,28%的高校學生實習工作是“市場銷售”。此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高校學生特別是理工科高校學生,則會介入到企業等實習單位的新產品研發項目或生產工藝改進等創新活動之中,利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為實習單位提供智力支持。而無論是在生產車間、市場銷售部門實習,還是參與實習企業的創新活動,高校學生在校外實習中可能會遇到知識產權風險,以至于發生知識產權糾紛,這會給高校、實習單位及高校學生本人帶來一定的困擾,使高校、高校學生和實習單位不得不耗費相當的人力物力來解決知識產權糾紛問題,有時還可能給高校帶來承擔連帶責任的風險,這就必然削弱實習單位接收實習學生的意愿以及高校組織學生實習的熱情。
高校學生這一未曾走進社會的特殊群體,由于涉世未深,社會經驗明顯不足,相當數量的高校學生看問題易于簡單化、直接化和理想化,而且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護技巧與相關社會常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也不強,因此,很容易造成其校外實習過程中知識產權的流失,也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無意之中觸及了他人的知識產權,由此帶來潛在的或現實的知識產權風險,這些都是需要高校學生在校外實習時特別注意的。那么,高校學生校外實習中通常會遇到哪些知識產權風險呢?下面筆者對此逐一進行探析。
1、無意間侵犯高校知識產權的風險
高校學生作為參與學校相關科研項目研究的主體,在實習中會不自覺地將高校的專利及相應的技術秘密等知識產權保護內容泄露于實習單位。高校作為我國的科研主體,占有國家大部分科技資源,也生產了大量的科技創新成果②。需要明確的是,大學教育的公共性與個人性,使得大學教育傳授給眾多學生知識與專業技能,學生在接受國家規定的大學通識教育之外還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與學術研究,由于現行法律規定利用學校資源產出的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產權成果其所有權一律歸于學校,但是高校學生參與研究時會接觸到相關研究課題的技術方案,并融入到課題研究全過程,這就導致了高校學生在校外實習時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向實習單位提供其所知悉的學校相關資源,從而構成對高校知識產權的侵犯。雖然高校與實習單位之間可以通過協商或司法途徑加以解決,但畢竟還是帶來了實習單位與高校之間產生知識產權沖突的事實,實習學生自己也必然地成為這一沖突的始作俑者,并處于夾在其中、左右不是的尷尬境地,這是高校學生校外實習力求避免的。而高校學生知識產權法律意識不強,缺乏必要的事前提示和知識產權風險管理與控制,則是導致以上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
2、可能泄露實習單位商業秘密的風險
高校學生在校外實習過程中,還有侵犯實習單位商業秘密的可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商業秘密是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國家工商管理局《關于禁止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若干規定》對此做出了進一步解釋: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包括設計、程序、產品配方、制作工藝、制作方法、管理訣竅、客戶名單、貨源情報、產銷策略、招投標中的標底及標書內容等。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關于加強國有企業商業秘密保護的通知》第1條指出:“商業秘密主要是制作方法、技術、配方、數據、程序、客戶名單、資源情報等其他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無論采取何種產學研合作模式,參與人員都會接觸到合作方的上述信息,有潛在泄密風險。高校學生校外實習泄密的主要途徑有:在參與實習單位即實習企業的科研項目選題中,通過搜集整理行業信息,撰寫選題可行性報告等,透露項目研發方向;在參與項目研發時,將一些項目研發關鍵資料、信息和技術秘密通過同行交流、發表學術論文、申報科技成果等方式泄露。現今關于我國商業秘密保護立法分散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合同法》、《公司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中,沒有專項立法,且商業秘密的范圍不明確,這勢必會影響對商業秘密的保護。筆者認為,合同是確立當事人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的協議, 也是解決當事人之間糾紛的基本依據。條款完備并能得到正確履行的合同, 是能有效預防上述知識產權爭議風險的。實踐中,由于合同約定不明確或履行不適當引起的知識產權爭議不在少數。這就要求我們做到: 第一, 合同當事人應加強對合同的管理, 在簽訂合同時力求條款的完備; 不用易發生歧義的詞句表示意思, 以簡單明了的方式明確雙方的權利與義務; 如確有不能預見的因素, 應當約定對待的方式。第二, 合同訂立后,當事人應當依法履行, 因為任何權利的實現都是以履行義務為前提的。當事人應當遵守平等互利、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等基本原則, 實際、適當地履行合同義務。同時,高校學生應當增強知識產權風險防范與管理意識,加強在知識產權風險管理方面的實踐,注意尊重和保護他人的知識產權,避免因自身疏漏導致的實習單位商業秘密泄露的風險。
3、實習中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風險
高校學生校外實習通常是在實習單位的生產車間或市場銷售部門。實習學生在生產車間從事產品生產實踐,是按照實習單位下達的生產任務和生產標準來進行產品生產的,在此期間,如果不做全面深入的知識產權侵權風險排查和預前管理,其生產的產品有可能出現侵犯他人專利權等知識產權的情形。作為實習學生來說,本人從事產品生產活動是遵照實習單位的要求進行的,即使有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問題,也應由實習單位來承擔侵權責任,而與實習學生無關,但即使這樣,為了避免連帶責任或名譽上的問題,高校學生應當加強知識產權風險管理與控制,在校外實習簽署協議時最好做出相應的約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同樣,高校學生在銷售實習單位的產品時,如果該實習單位即實習企業生產的產品只是一種仿制產品,則其構成知識產權侵權的可能性就較大。此時,高校實習學生雖然未參與所謂的制假,但其銷售行為也有參與售假之嫌,雖然實習學生對此并不知情,侵權責任應當由實習單位承擔,但也或多或少地波及實習學生,對其造成不良影響。這就需要高校學生在實習之前進一步了解有關實際情況,并在實習協議中注明因不知情導致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情況發生時,實習學生本人不承擔相關責任,從而確切表達規避知識產權侵權責任的意向。
4、實習中造成高校知識產權流失的風險
我國《專利法》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該單位;申請被批準后,該單位為專利權人。”作為在校學生,其校外實習活動可以理解為是學校派出從事的一種職務活動,如果在實習期間,高校學生的實習工作是參與實習單位新產品或新工藝項目的研究開發工作,并且就該項目的研發做出了主要的創造性智力勞動,對于創新成果的實質性內容做出了關鍵的創造性貢獻,那么就可以認定其代表學校參與了創新項目的合作研發工作。我國《專利法》還規定,“兩個以上單位或者個人合作完成的發明創造、一個單位或者個人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委托所完成的發明創造,除另有協議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單位或者個人;申請被批準后,申請的單位或者個人為專利權人。”由此可見,如果實習單位對于創新項目沒有進行實質性的智力勞動,未做出創造性貢獻,則該項創新成果即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應當屬于高校,除非高校與實習單位簽署的實習協議中有特殊約定。但是,實際情況是,高校實習學生對于專利保護的意識可能較為淡薄,不知道應當及時將創新成果申請專利,有時雖然知道要申請專利,但并不知道應當由誰去申請專利。這樣就可能會導致實習單位單方面申請專利的情況發生,從而使實習學生未能為學校及時爭得申請專利的權利,直到最后知曉實習單位單獨申請專利之后,再進行交涉或訴訟,這樣勢必消耗很多時間和精力。因此,實習學生應當加強專利基礎知識的普及和專利等知識產權風險管理,知悉校外實習中專利等知識產權的權利歸屬,并且有效運用簽署實習協議的形式,防止高校知識產權資產流失風險的出現,從而盡到自己的義務。
5、出現知識產權人身權利流失的風險
根據《專利法實施細則》的規定,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是指對發明創造的實質性特點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我國《專利法》規定,“被授予專利權的單位應當對職務發明創造的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獎勵;發明創造專利實施后,根據其推廣應用的范圍和取得的經濟效益,對發明人或者設計人給予合理的報酬。”我國《專利法實施細則》還規定,“發明人或者設計人有權在專利文件中寫明自己是發明人或者設計人。”這就是所說的署名權,該署名權即為人身權利也稱精神權利。高校學生在校外實習中從事創新項目的研發這一智力活動,并做出關鍵的創造性貢獻,就應當成為創新項目中相關專利的發明人或設計人,如果高校申請專利可能會考慮到這一點,但如果是實習單位申請專利,往往會將其技術人員列為發明人或設計人,而有意或無意忽略實習學生,這就會出現高校實習學生享有專利發明人的權利流失的風險,從而既不可能獲得應有的獎勵或報酬,又不可能享有發明人署名權等人身權利,這也是高校學生校外實習中權利損失的一種情形。
6、科研立項決策可能導致的知識產權侵權風險
在新產品研發項目立項決策之前,如果不引入專利信息利用的專業力量,運用專利信息檢索分析手段,全面掌握相關技術領域的專利布局情況及其對該領域技術創新方向的影響,不知道事先評估和規避與在先專利的沖突,專利侵權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就可能在后續的產品市場拓展中遇到專利侵權訴訟的困擾,而一旦輸掉專利侵權訴訟,就會賠付相應數額的專利費,從而給實習單位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害。因此,利用信息分析手段進行預前專利等知識產權風險排查、管控和規避非常必要。如果高校實習學生在受邀參與實習單位科研立項決策時提出的意見未考慮專利侵權風險因素,就有可能局限性地提出可以立項的定論性建議,而一旦項目運作過程中出現專利侵權問題,則實習學生也會受到“連帶”影響,雖然立項決策是由實習單位做出的,但還是有脫不了干系而受到“牽連”的傾向。因此,高校實習學生應當增強知識產權風險管理與控制的意識,在未全面進行知識產權風險排查的情況下,切忌發表定論性意見,或者在提出建設性意見時通盤考慮,提請實習單位做好專利等知識產權風險評估和規避,做到建議案萬無一失,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為了避免高校學生校外實習中各種知識產權風險的出現,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增強知識產權風險管理意識
在校高校學生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教育資源和條件,加強對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學習,切實增強自己的知識產權風險管理與控制的意識,要繃緊避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和保護好自己知識產權的這根弦。
2、加強實習前提示和訓練
作為組織在校學生進行校外實習的高校,要加強在校學生實習前的知識產權法律輔導,開展定向性的知識產權風險管理咨詢,針對可能遇到的各種知識產權風險,對高校學生進行必要的事前提示和應對風險的訓練,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3、選修知識產權課程
高校學生要在保證完成必修課學習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選修相關知識產權課程,較為系統地學習知識產權法律知識、國際規則和實務經驗,以便使自己在校外實習過程中以及今后走向社會參加各類創新活動中,在知識產權風險管理與控制方面居于主動地位,從而有效管控、防范和規避各種知識產權風險,避免經濟損失和人身權利流失。
4、簽署好校外實習協議
高校學生實習前,高校要進行全面和確切的知識產權法律咨詢,請知識產權專業人員幫助把關,做到關口前移,與實習單位簽署好實習協議,設定好知識產權相關條款,既有利于實習單位的創新發展,也有利于高校和高校學生權益的保障,從而達到與實習單位分利不分權或者利益和權利共享的共贏效果。
高校學生校外實習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而高校學生知識產權風險管理與控制意識以及社會經驗的缺乏,易于導致知識產權糾紛的發生,其本身及高校的合法權益就難以得到維護,甚至無意中發生知識產權侵權問題。而高校學生按照以上對策建議,通過加強知識產權法律學習、增強知識產權風險管理意識,事先咨詢和簽署好實習協議等形式,避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保護好自己及高校的知識產權,并顧及實習單位的利益,對于實現高校、高校學生和實習單位多方共贏的格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對于高校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參與創新活動或者自行創新創業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016年5月15日
①高秋萍:《產學研合作法律風險的防范與控制》,《教育與職業》2010年11月,第171頁。
②周竺、黃瑞華:《產學研合作中的知識產權沖突與協調》,《研究與發展管理》2004年2月,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