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智平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內蒙古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并取得了勝利。1947年5月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1949年9月內蒙古全境解放,標志著內蒙古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內蒙古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回顧內蒙古革命的偉大歷程,總結其基本經驗,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內蒙古革命和全國革命緊密結合,是整個中國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內蒙古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到了近代,內蒙古也同全國一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蒙古各民族同外國資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蒙漢各族人民大眾同國內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成為了內蒙古社會的主要矛盾。歷史的不可分割性、社會性質和社會矛盾的一致性,從根本上決定了內蒙古革命必然是全國革命的一部分。從五四運動開始,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內蒙古革命與全國革命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從此,當全國革命高漲的時候,內蒙古革命便會蓬勃發展;而當全國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以后,內蒙古革命也隨之處于低潮。到了土地革命時期,內蒙古革命也和全國革命一樣,從失敗中恢復、發展直至再次高漲。九一八事變后,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時刻,內蒙古抗日救亡斗爭迅猛發展,以察北抗戰、綏遠抗戰為標志,成為全國抗日救亡的中心之一。七七事變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內蒙古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前線。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在全國抗日戰爭中發揮了特殊的戰略作用。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又處于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內蒙古開展了以民族自治運動為核心內容的解放斗爭,成為中國境內最早的解放區之一,并于1947年5月1日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內蒙古自治政府,早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實現了內蒙古人民的解放。
黨的領導是內蒙古革命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內蒙古革命的勝利同時也是黨的方針政策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正確地發現和把握了中國革命和內蒙古革命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始終把內蒙古革命當作特殊重要的問題,給予極大關注。內蒙古是中國共產黨最早開展工作的少數民族地區之一,而且從未間斷,直至內蒙古革命勝利。內蒙古革命之所以能從自發的分散斗爭轉變為有組織、有綱領、自覺統一的革命運動,就是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了內蒙古革命的綱領、方針和政策,并在實踐中逐步充實完善,指導內蒙古革命不斷前進,為內蒙古各族人民所認同和接受,變成革命的行動。從中共二大制定的民族問題綱領到毛澤東《對內蒙古人民宣言》,從中共《關于抗戰中蒙古民族問題提綱》的制定到全國解放戰爭時期中央對內蒙古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決定,形成了完整的指導內蒙古革命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保證了內蒙古革命的健康發展。
黨的建設、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向勝利的三大法寶,同樣也是黨領導內蒙古人民革命斗爭的有力武器。中國共產黨從培養干部,特別是培養蒙古民族干部入手,建立和發展黨的組織,逐步形成了內蒙古革命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即在北京培養了蒙古民族的第一代共產黨人,緊接著在內蒙古地區建立了第一批黨的組織,肩負起了領導內蒙古革命的重任。從此,內蒙古的民族民主革命從組織上納入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展現出新的風貌。隨著黨組織的不斷發展,革命隊伍不斷壯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蒙漢各族人民的革命運動逐漸成為內蒙古革命的中心和主體。中國共產黨在內蒙古地區的黨組織,從局部的分散的組織,逐步發展成為整體統一的黨的領導機構,直至確立對內蒙古革命完全的領導地位。
中國共產黨團結內蒙古地區各種革命力量,逐步形成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包括蒙漢各族各界各階層、各革命政黨、各革命團體的統一戰線,成為內蒙古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的力量源泉。在第一次大革命時期,與中國國民黨、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建立了統一戰線,并領導組建了內蒙古農工兵大同盟、工會、農會、牧民會等革命群眾團體,發動了內蒙古空前規模的大革命運動。在抗日救亡和抗日戰爭中,建立反帝大同盟、農民抗日會、牧民抗日會、蒙漢抗日救國會和各種名稱的抗日救亡組織和抗日武裝,以及與綏遠國民黨當局聯合抗日等,極大地調動了內蒙古各族各界各階層的抗日力量,保證了內蒙古抗日斗爭的發展和最后勝利。在解放戰爭中,以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為主要形式的革命統一戰線,卓有成效地把內蒙古各族各界各階層團結起來,發動自治運動,建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實現了內蒙古革命的偉大勝利。
在內蒙古建立革命武裝,特別是蒙古民族革命武裝,是發展內蒙古的革命斗爭和奪取內蒙古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在第一次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曾參與組建內蒙古人民革命軍,開展馮玉祥部國民軍的工作,進行了武裝斗爭的可貴嘗試。在土地革命時期,也曾多方開展軍運工作,試圖建立革命武裝,特別是對蒙政會保安隊工作的開展,取得了重大成果。抗日戰爭時期,由蒙旗獨立旅改編的新編陸軍第三師是一支中共發揮重大影響的蒙古民族武裝。八路軍在大青山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組建綏蒙地方革命武裝部隊。解放戰爭時期,從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部隊以及綏蒙軍區部隊的建設與發展,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結果。內蒙古革命武裝是內蒙古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發展和勝利的中堅力量。
內蒙古的革命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思想和理論;內蒙古革命的勝利對整個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影響,作出了重大貢獻
歷史地看,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經歷了一個產生、發展、完善的過程,這一過程是與黨的理論政策在內蒙古的具體實踐分不開的。
內蒙古民族問題和蒙古民族的解放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十分關注的問題。早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就以民族平等的原則提出了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綱領。以此為起點,中國共產黨在其綱領、章程和決議中都列入民族問題的內容。并專門作出蒙古問題的決議,發出了一系列對內蒙古工作的指示、決定,對于內蒙古民族問題和革命斗爭進行了逐步深入的分析研究。從建黨到抗日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對于認識國內民族問題和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進行了偉大的探索,從而形成了一系列基本認識并初步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徹底否定了中國歷來的特別是民國以來的大漢族主義民族壓迫政策。這對于發動蒙古等少數民族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北洋軍閥、國民黨反動派的大漢族主義民族壓迫,進行民族解放斗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endprint
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各民族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滅亡的危機,內蒙古即將全面淪陷。中國共產黨及時指出蒙漢聯合抗日是內蒙古工作的中心。1938年10月,根據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的報告中提出的“團結中華民族(漢滿蒙回藏苗瑤夷番等)為統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圖存”的民族問題總方針,允許蒙古等各少數民族與漢族有平等權利,在共同對日原則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務之權,同時與漢族聯合建立統一的國家。這是中國共產黨解決國內民族問題方針的重大轉變,是適合中國實際的轉變,是適應形勢發展要求的正確選擇。緊接著,中國共產黨在《關于抗戰中蒙古民族問題提綱》中,制定了蒙古民族與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統一國家的具體政策。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在內蒙古地區發動了大規模的自治運動,進行了以民族區域自治解決內蒙古民族問題的偉大實踐。通過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廣泛地團結了蒙古民族各階層和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戰勝了反動的民族運動,爭取了各種民族解放的力量,開展了自衛解放戰爭和民主改革運動,粉碎了國民黨大漢族主義的進攻,建立了內蒙古自治政府,奠定了實現全內蒙古民族區域自治的基礎,開辟了以民族區域自治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終于找到了以民族區域自治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適合我國國情的正確道路,民族區域自治成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在建國前建立的內蒙古自治區,無疑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形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也為多民族國家解決民族問題提供了借鑒。
內蒙古地區各級黨的領導機關在貫徹中央對內蒙古的一系列指示,領導內蒙古革命的過程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黨的有關方針政策,為這些政策在全國的推行作了試點、提供了樣板,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有關思想和理論。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挺進大青山,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同時積極開展政權建設。大青山的抗日民主政權根據游擊戰爭的特殊環境,建立了高度游擊性的“馬背政權”。在政權組成人員中,區以上干部大多數是共產黨員,有少數國民黨人士和進步分子參與政權。以政府名義進行統一戰線工作,以統一戰線形式組成政府。抗日民主政權與日本侵略者扶植的偽蒙疆政權相對峙,從各方面公開行使抗日民主政權的權力,公開制定、頒發了50多個法令、訓令、條例、通令、布告等,并且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蒙古民族工作、爭取與瓦解偽軍偽政權工作、群眾工作、婦女工作和各項民政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績。抗日民主政權努力實踐“三三制”等各種民主形式,使大青山抗日民主政權成為抗戰時期中共政權建設的一種新的范式,為中共積累了寶貴的政權建設經驗,從而也成為新民主主義理論的重要實踐來源。
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作為全國最早的解放區之一,率先進行了土地改革和牧區民主改革。在這一過程中,內蒙古地方領導人創造性地提出并實行了“三不兩利”政策,為內蒙古土地改革和牧區民主改革探索出一條新路,同時也為解放后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所借鑒。
內蒙古民族武裝的建設和發展,同樣為少數民族地區革命武裝的發展樹立了典范。中共中央及內蒙古各級黨的領導機關十分重視蒙古民族武裝建設,并將其視為內蒙古革命勝利發展的重要保證。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開辟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中央和地方領導就十分重視蒙古民族武裝建設。多支蒙古游擊隊、蒙漢游擊隊活躍在大青山地區。大青山地區的革命武裝積極開展騎兵游擊戰爭,并摸索出一套適合騎兵作戰的經驗、做法,為以后內蒙古大規模騎兵部隊建設積累了經驗。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進一步指出了建立內蒙古地方武裝的重要性。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立后,即著手在各蒙旗建立革命武裝。從內蒙古人民自衛軍、內蒙古人民解放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所屬部隊、綏蒙軍區所屬部隊,以騎兵為代表的內蒙古地方武裝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并為綏遠和平解放立下赫赫戰功。
整個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作為最早的解放區之一,從人力物力等各方面有力支援了全國解放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系內蒙古黨委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康紅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