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為《若干意見》)明確了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東北四省區座談會和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加快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蒙東地區(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錫林郭勒盟)一定要以落實《若干意見》為契機,牢固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立足實際、厚植優勢,奮力走出全面振興發展新路子。
一、立足新起點,全面融入新一輪振興發展
國家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十余年來,特別是內蒙古東部地區2007年納入國家東北振興戰略實施范圍以來,蒙東地區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2007年—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9%。三次產業比重由2007年的21.9∶43.8∶34.3調整到2015年的15.2∶49.1∶35.7。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現代煤化工示范項目高點起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能力大幅度提升,初步建立起現代工業體系。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18條出區公路通道全部建成,盟市間基本實現以高速或一級公路相連接,新增鐵路里程2000公里,已運營支線機場達到8個,建成一批重大水利、電力工程。生態保護與建設步伐加快,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各項社會事業長足進步。實踐證明,中央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是完全正確的,蒙東地區振興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和重要階段性成果,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面向未來,實現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前景廣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新的更大發展機會和增長動力正在加速孕育,但也面臨多種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加大等新情況。黨中央、國務院把加快實現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作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不斷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破解發展難題、補齊發展短板、轉換發展動力帶來重大機遇。國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積極推進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以開放促發展促轉型面臨重要機遇。
今后一個時期,是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蒙東地區必須準確把握發展環境和條件的深刻變化,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全面深度融入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著力在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增強動力、擴大開放、補齊短板等方面取得突破,積極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努力開拓振興發展新境界、奠定全面振興堅實基礎。
二、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若干意見》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治本之策”。要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增強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完善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和機制,形成有利于東部地區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全面振興的體制機制。
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建立健全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實行動態管理。創新政府服務方式,建立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向社會購買。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采取引入戰略投資者、推進企業改制上市、允許員工持股、吸引股權投資基金入股等方式,推動地方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大力推進重點專項改革。率先推進電力體制改革,重點是加快電力供給側改革,盡快推行發電企業競價上網。普遍推廣雙邊協議供電和大用戶直供電。徹底解決廠辦大集體和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問題。大力推進國有林區林場改革。厘清政府與森工企業的職能定位,剝離森工企業社會管理和辦社會職能,加快林區所辦企業改制改革。推進大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支持重點國有林區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加快農墾系統改革發展。深化農場企業化、墾區集團化、股份多元化改革,推動國有農場公司化改造,鼓勵有條件的墾區整建制轉換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大型農業企業集團。
推進金融體制改革,支持創新多元的投融資體制。建議在通遼設立國家開發銀行蒙東分行,支持東部盟市新設地方性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支持自治區地方銀行與東北三省地方銀行互設分支機構。
繼續推進開放合作。內蒙古東部地區聯通俄蒙,區位獨特,優勢明顯,應抓住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歷史機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對外開放支撐能力,拓展與俄羅斯、蒙古國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著力打造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的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
同時,東北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入新的重要階段。內蒙古要繼續加強區域合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的跨越。本著“務實推進、重點突破、互利共贏”的原則,圍繞產業聯動、基礎設施共建、資源共享,大力推進蒙東地區與東北三省西部合作、沿邊開放合作、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合作、交通和能源重大合作事項。完善與東北三省行政首長協商機制,推進與東北三省次區域合作。推進蒙東地區和環渤海地區互動發展。
三、加快轉型升級,培育競爭新優勢
《若干意見》提出:“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強化創新驅動,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培育競爭優勢,打造現代產業基地。
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國家重要的優勢特色產業基地。蒙東地區要依托資源優勢,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打造我國重要的清潔能源輸出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等新型產業基地、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基地以及東北亞地區重要的物流基地。同時,積極推動蒙東地區與東北三省西部地區開展園區共建和產業重組,促進產業延伸和集聚發展。主動參與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產業分工,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endprint
四、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發展模式
《若干意見》提出,“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協同推進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和管理創新,加快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完善有利于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振興發展新模式。
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高校、職業學校、科技服務機構等參加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和利益鏈整合,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為基礎組織實施東北振興發展重大創新工程。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鼓勵企業自建或與科研院所共建技術研究院、共性技術研發中心等新型創新平臺。支持高校建設研發轉化平臺,鼓勵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平臺網絡建設。落實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
構建“互聯網+創新創業”平臺。打造虛擬空間、創客平臺、創業社區等眾創載體,支持創新工場、創客空間、社會實驗室、智慧小企業創業基地等新型眾創空間發展。鼓勵線上線下創新創業平臺融合發展。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
優化人才成長環境。組織實施內蒙古東部地區高層次人才援助計劃,通過建設科技領軍人才創新驅動中心等方式,帶動創新要素流向東部地區。設立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基金,通過創業本金補助、貸款補貼等方式引導大學畢業生在本地就業創業。壯大“大國工匠”隊伍。推進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以產教融合、雙元培養為主攻方向,建立學校和企業雙元育人制度。統籌培育技術技能人才的企業資源、學校資源和培訓資源,建立產教對接的供需銜接機制和責任分擔的合作育人機制。
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筑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若干意見》提出:“打造北方生態屏障和山青水綠的宜居家園。”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強森林、草原、濕地等重點生態區保護,打造穩固的北方生態屏障。積極推進節能減排,突出抓好關鍵行業和重點企業節能,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加強環境污染整治,大力推進重點區域空氣、水和土壤污染治理,促進環境總體狀況不斷好轉,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繼續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錫林郭勒、呼倫貝爾和科爾沁草原為重點,建設草原保護與治理示范區,建立和完善草原牧場保護經濟補償機制。以科爾沁、呼倫貝爾、渾善達克、烏珠穆沁沙地為重點,實施沙地專項治理工程。積極推進大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和國家重點公益林保護工程,推進碳匯林試驗示范基地建設。積極構建循環工業體系,加強脫硫脫硝工程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重大工程建設,探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和環境保護制度。
加強生態環保協作。緊緊圍繞打造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的發展定位,與東北三省協同推進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科爾沁沙地和呼倫貝爾沙地綜合治理、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統籌區域內生態脆弱區治理等工作,共同打造祖國大東北生態安全屏障。
六、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若干意見》提出:“著力保障改善民生。”使人民有更多獲得感是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振興成果更好地惠及廣大群眾。繼續推進棚戶區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爭取盡快完成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落實各項就業和創業扶持政策,切實解決資源枯竭城市、獨立工礦區、國有林區等地的就業問題,千方百計擴大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補短板,兜底線,織好社會保障“安全網”。
蒙東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和民生狀況同全區平均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要圍繞解決“三少”民族、林區墾區轉崗職工、就業困難對象等特殊群體的就業安置,加快實施技能型工人培養培訓工程,提高就業能力。創新對口幫扶和扶貧工作方式,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農村牧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林區、墾區為重點,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實施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優先安排邊境旗縣、牧業旗縣、生態功能區旗縣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建設,加快建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大養老等福利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加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
(執筆人: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包思勤)
責任編輯:康紅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