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承
近年來,我區共產黨員認真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化脫貧攻堅、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中積極進取、建功立業,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特別是受表彰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潘志榮、王秀芝,受表彰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的丁新民、郭孝紅,他們認真履行工作職責,敢于擔當、積極作為,在本職崗位上作出了顯著成績。他們是我區共產黨員的驕傲,全區黨員要以他們為榜樣,積極主動向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黨務工作者學習,立足本職,奮發進取,為決勝全面小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會蒙語的漢族檢察官
下決心學蒙語時,潘志榮已過了不惑之年。雖然打小在察右中旗牧區長大的潘志榮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會一些簡單的蒙語,但真正與牧民交流起來,還是存在著溝通上的困難,更別說用蒙語精準地表達專業的法律用語、清晰地解答法律內涵和邏輯關系了。說起學蒙語的原因,那是在辦理一宗牧場盜馬盜絨案中,受害牧民聽著潘志榮的表述,只是一個勁兒點頭,并不說話。潘志榮明白,對方并沒有聽懂自己的蒙語,點頭這種舉動只是那位牧民發自內心的淳樸禮貌而已。“萬一牧民沒聽懂造成嚴重后果,誰負得起這個責任?”強烈的責任感讓潘志榮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蒙語學好!
“蒙語是一把鑰匙,通過它能打開牧民的心扉。”在潘志榮總結的少數民族地區工作“四字要令”中,會蒙語被列為頭條。2014年,潘志榮接手了一起非法占用草場案件。兩個牧民私自在自家承包的150多畝草場上種了葵花和玉米。處罰當事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更多的牧民認識到破壞草場的嚴重后果和保護草場的重要性。在潘志榮的建議下,一個由30多名人大代表、牧民代表參加旁聽的“草原法庭”開庭了,庭審結束后,潘志榮和牧民們圍坐在草地上,用蒙語為大家把這個案子里里外外講了個透。
對于達茂旗這樣一個蒙古族牧民占全旗人口近六分之一的地區來說,用蒙語進行訴訟,不僅僅是能夠讓蒙古族當事人聽得懂,更重要的是能夠更好地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對于外界給他的“游牧檢察官”這個稱呼,潘志榮打心眼里接受,用蒙語為蒙古族當事人解釋清、解釋好專業的法律術語,正是他當初學習的動力,也體現了他作為一名基層檢察官的職業狀態。
浮生只為辣椒忙
1990年初,王秀芝把剛滿周歲的女兒交給自己的母親,獨自一人跑遍了東北、華北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請教專家,搜集材料,為之后的辣椒育種搜集到了最基礎也是最寶貴的育種資源。
今年51歲的王秀芝是赤峰市農牧科學院蔬菜所所長,她潛心研究辣椒育種29年,把辣椒培育做成了大事業。
辣椒育種是一項繁重而又復雜的工作,從播種育苗、定植、雜交授粉、田間管理、收購驗質,每個環節都關系著種子質量,不能有任何馬虎大意。每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正是辣椒雜交制種育苗時期。為此,王秀芝經常犧牲春節團聚時間,到基地指導農民播種育苗。6-7月間是辣椒制種授粉期,也是抓好種子質量的關鍵時期,每天早晨4點,王秀芝就要到大棚里指導制種戶去雄、授粉,中午12點多才能渾身透濕地走出棚來。近30年間,她積累了百余本數據詳實的田間記錄,摞在一起有半米多高。
多年來,由王秀芝作為第一選育者選育的赤研系列15個辣椒新品種先后通過了內蒙古自治區品種審定委員會的認定,其中赤研1號被專家們認定為居國內領先水平。這些辣椒品種在內蒙古、海南、廣東、黑龍江等14個省46個地區得到推廣應用,累計推廣面積達410多萬畝,實現純增經濟效益27億多元。
對農技工作不熟悉的人可能想不到,僅僅是培育“赤研1號”這一個品種,王秀芝就用了10年的時間。“十年磨一劍”,對于王秀芝來說,“赤研1號”這把“劍”就是用她在悶熱的大棚中沁出的汗水與對農技事業付出的心血磨成的。
支部建在聯隊上
在東方路橋集團創立之初,丁新民就積極向黨組織申請,成立了鄂爾多斯第一家民營企業黨委。作為黨委書記的他,學習毛澤東同志“把支部建在連上”的寶貴經驗,在骨干民工聯隊中建立了9個黨支部,發展民工黨員23名,使每年分散在民工中的100余名流動黨員重新找到了黨組織。2012年9月,丁新民在企業內成立了黨建研究會,親自擔任研究會的會長,這也是內蒙古第一家民營企業黨建研究會。
支部建在民工聯隊的效果究竟如何?有這樣一件事可以充分說明:2006年8月的一天,洪水在海生卜浪黃河大橋工地上沖出了一條幾米寬的深溝,順溝沖向東方路橋正在施工的14#墩圍堰。在萬分緊急的情況下,白成光聯隊的5名黨員帶領50多名民工,冒著被洪水沖走的危險跳入水中,在圍堰前拉起了人墻,并配合機械打樁筑沙袋,經過8個多小時的奮戰,終于保住了14#墩圍堰,把施工損失降到了最低。對于在農民工中發展黨員,丁新民有自己的看法:“民工兄弟是我們企業發展的基礎力量,而黨員則是我們事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把支部建在聯隊上,東方路橋在修路架橋的同時,更為農民工修筑了一條轉變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心路。
社區工作無小事
郭孝紅從事社區工作以來,始終把如何為群眾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放在心上。郭孝紅給自己制定了“五必訪”要求,即居民生病必訪、結婚生育必訪、家庭困難必訪、家中或鄰里發生矛盾糾紛必訪、家里發生喪事必訪。她將自己的居住地址、電話和手機號碼貼在辦公室的玻璃窗上,并保證24小時開機,以備在休息時間居民有事方便找她。
“要做好社區工作,換位思考、微笑接待、認真聆聽缺一不可,能做到以上3點,群眾就會滿意我們的工作,就能打心眼里支持我們的工作。”郭孝紅說。為了更好地服務群眾,她在包頭市率先建立了為居民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的“郭孝紅工作室”,為群眾提供心理咨詢疏導、法律援助、健康養生、婚姻家庭咨詢等服務,搭建了服務群眾的新平臺。
“我現在的打算是充分利用起工作室這個平臺,吸引社會組織的力量參與到社區工作之中,這樣就能夠更好地針對群眾的不同需求,為他們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說起下一步工作打算,郭孝紅胸有成竹。
社區工作無小事,每件事都關系著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情。社區可以是矛盾與怨氣的出生地,更可以成為和諧與安寧的大家園,“帶著感情,用上真心”也許看上去平淡無奇,但這正是郭孝紅做好社區工作的“不二法寶”。
責任編輯:田旭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