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克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就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策略性問題,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和改革任務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其重點就是要深入推進國企、金融、財稅、土地、戶籍等各個領域的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們要把握好四個著力點。
著力清理無效供給,消除經濟轉型阻力。在改革中要加快“去產能”的步伐,積極調整資源配置和優化產能結構,近期的主要任務是盡快淘汰“僵尸企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僵尸企業”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動性,擠占了市場信用;另一方面大量“僵尸企業”的存在,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拖累,造成了產業發展困局。在清理無效供給的過程中,各級政府要主動從市場干預中退出來,學會利用市場的力量強行去杠桿,實施消化、重組等一系列組合拳,讓“僵尸企業”該破產的破產、該關門的關門、該重組的重組,通過加快去除過剩產能,來推動我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著力提高供給品質,增強經濟增長動力。據估算,2015年我國消費者在全球的奢侈品消費高達1168億美元,已經占全球奢侈品銷售額近一半。在各種媒體上,我們經常見到中國人在國外搶購奶粉、化妝品甚至馬桶蓋的報道。中國人旺盛的消費能力與中國的產品質量和消費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通過優化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等核心要素的有效供給和利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著力開發潛在供給,挖掘經濟發展潛力。在貌似“飽和”的市場供給條件下,在諸多領域還存在不同程度的“供給短缺”,某些壟斷企業和特權部門從中獲取超出正常水平的稀缺性溢價的現象仍普遍存在。盡管國家一再強調社會資本可以進入法律未禁止的服務業領域,但由于行政壟斷和行政管制的存在,以及部門、行業利益結構的固化,社會資本事實上很難進入醫療、教育、金融、交通、通訊等部門。這就使得這些重要的服務業領域難以通過公平競爭來提高供給能力、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為此,要打破壟斷、放開市場,開發這些領域的潛在供給,更好地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
著力創造新的供給,提升持續發展能力。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國經濟發展不能再一味依賴“后發優勢”,模仿和引進永遠占領不了高端市場。要強調“先發優勢”,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依靠產品研發和創新來提高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要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發揮好創新引領發展倍增效應,加大創新投入,研發更多新產品,提供更多新服務,培育出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作者單位:鄂爾多斯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
責任編輯:田旭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