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州市文聯 魏 芳
青州紅絲硯技藝
山東省青州市文聯魏 芳
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是以青州紅絲石為原料,因材施藝進行審料創作制成硯臺的一種傳統工藝。
青州紅絲硯技藝歷史悠久,自西晉至今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唐宋時期是青州紅絲硯技藝的繁榮期,在唐代已將紅絲硯列為諸硯第一,宋代有“天下之硯四十余品,青州紅絲石為第一”之說,可見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的水平高超。2010年10月,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青州市“中國紅絲硯之鄉”。
青州市自然環境優越,有著得天獨厚的奇石資源。青州紅絲石產于青州西南山區邵莊鎮黑山,其細膩溫潤、致密而堅實,色如晚霞,絲如雞血。用紅絲石制作而成的紅絲硯堅而不脆,硬而不滑,潤筆護毫,溫潤如玉,發墨如油,墨色相凝如漆,置于匣中,數日墨汁不干。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需要經過一系列繁瑣而極其精細高超的流程,從采石、相石設計、構圖起名、制作硯坯、雕刻到打磨,所有程序都是手工制作,一方硯臺至少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完成,有些則需要成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同時需要制硯藝人有深厚的美學和文化修養。
青州市是紅絲硯的發源地,自古就是名城重鎮、經濟文化中心,素有“海岱明珠”之稱,數千年來,作為歷代山東地區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商貿都會、四方通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寇準、范仲淹、宗澤、張叔夜等朝廷重臣,鄭道昭、歐陽修、王世貞等文壇巨匠,都曾居官青州;王曾、邢玠、鐘羽正、馮溥等一代名臣,燕肅、于欽等學術巨擘,都誕生在青州;還哺育過酈道元、黃庭堅、李清照、馮惟敏等一代名流。如此多的歷史名人賢士,為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
青州市自然環境優越,西南部山巒起伏,集卡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玄武巖地貌為一體,孕育了得天獨厚的奇石資源。在青州西南45華里有座黑山,黑山頂峰有一個不很顯眼的洞穴,這就是產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原料——紅絲石的洞穴,被稱為“老坑”,歷史上所記載的紅絲硯均為黑山“老坑”所產紅絲石制成。后在黑山周圍又陸續發現呈窩狀分布的紅絲石脈,因與“老坑”為同一石脈,又被稱為“新老坑”。近年來,在青州西南山區的邵莊、廟子、王府、王墳等多處地方發現了紅絲石礦脈,為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提供了更多更廣泛的素材。青州紅絲石產生于奧陶紀馬家溝地帶,屬泥質巖,石質細膩溫潤、軟硬適中,做成的硯臺既不沁墨,又不滑墨、拒墨。
關于青州紅絲硯最早的記載,出自西晉張華撰寫的《博物志》,以此說明在西晉時就有了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宋唐彥猷的《硯錄》則最早記載了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唐宋是青州紅絲硯制作的繁榮時期,柳公權的《論硯》、歐陽修的《硯譜》、蘇易簡的《文房四譜》等均將青州紅絲硯列為諸硯第一。元明清時期有關青州紅絲硯的資料極少,青州黑山紅絲石洞口壁上刻有“大元至正二年”、“洪武二年”、“弘治七年”、“大清乾隆”、“道光二年”、“同治三年”、“光緒三十四年”均為歷年制紅絲硯采石所留。民國時期,民間遺留下的紅絲硯較多。由于資源匱乏一度斷代,至六十年代才重新發掘,制硯水平有所下降。
把紅絲石制成硯臺需要進行一系列過程:
1、采石:采石工必須掌握硯石生長的規律,從接縫處下鑿,盡量保全硯材的完整。
2、相石設計:紅絲硯雕刻屬于巧色石雕,將最好的硯石部分留作墨堂,因石設計。
3、構圖起名:用筆在石料上構出的外輪廓。一般就其所刻之式、所刻之物加上吉祥用語為名。
4、制作硯坯:順著石料面上勾畫出的輪廓線來裁切出造型。
5、粗雕刻:充分利用雕刻工具靈活交替進行雕刻。
6、精雕刻:靈活運用多種雕刻工具,專注每個細節,把握深淺和運刀力度,精心整理,直到滿意為止。
7、打磨:原則是先易后難,先內后外,可用不同粗細的玉米骨頭、絲綢等把握力度和技巧,打磨出作品最佳效果為止。
1、實用性。青州黑山紅絲石最大的特點是發墨,歷代文人所贊譽的紅絲硯均為黑山紅絲石所刻紅絲硯。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利用這一特點,將最好的硯石部分留作墨堂,更具實用性。
2、藝術性。自然形的紅絲石具有獨特天然之美,制硯藝人巧妙利用瑕疵之處,匠心獨運地設計成硯體圖案,并運用其自然造型,盡量少雕刻,達到天然與人工的完美結合,具有渾然天成的藝術美感。
3、觀賞性。青州紅絲石以紅地黃絲、黃地紅絲為主,色彩黃紅相間,且色紋無層次,貫穿石材,由面及底,制硯時巧妙利用其顏色特點,充分發揮紅絲石天然形成的紋理特點,使紅絲硯具有更強的觀賞性,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歷史價值: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在歷史上影響重大而深遠,在傳承了一千多年后依然保留完整,其中遺存歷代部分精品被北京故宮博物院、山東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青州市博物館和日本龜阜齋等收藏,謂為“無價寶”,是青州乃至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文學價值:柳公權、歐陽修、趙樸初等名家均為青州紅絲硯留下了詩篇,青州紅絲硯為歷代文人墨客提供了創作文學作品的素材。
藝術價值:制硯者精心揣摩設計,使紅絲硯作品更加注重藝術語言的表達,集故事性、歷史性、文化性于一體,是傳統古老的華夏文化藝術理念與當代藝術的完美結合品。
科學價值:利用青州紅絲石特有的絢麗多姿的花紋和石品特性,采用傳統的制作工具等來制作雕刻,突出青州紅絲石特有的發墨特性,增強了實用性,有著較高的科學價值。
1、礦源稀缺,開采難度大。青州紅絲硯石材最早采集于青州黑山紅絲石洞,洞內深寬一丈有余,但高僅三尺余,屈頸方可蹲坐,采石困難,蘊藏量低,后雖發現其他礦脈,但儲量也非常有限。青州市政府已經頒布相應法規禁止亂采亂盜。
2、制硯工作費時費力,利潤低,制硯工匠大多已改作他行,現有制硯藝人基本以古稀老人為主,人數不多,制硯水平有所下降。另外,外來制硯藝人近幾年大批涌入青州,帶來的歙硯、端硯制作技藝沖擊著適合青州紅絲硯的魯硯制作技藝。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需要及時加以保護,使其傳承下去。
3、經過前期保護工作的開展,傳承人參加各地硯展、交流會等全國性活動,青州紅絲硯越來越引起重視,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正在復興之中。
主要器具:
紅絲石原料、錘頭、鑿子、鉛筆、磨石、刻刀(粗細均有)、油石、玉米骨頭、豆秸、谷秸、絲綢、筷子、棉花等。
代表作品:
1、唐代箕形紅絲硯:長13.7,前寬4.3,后寬4.8,高2.7cm
2、黑山老坑秋江獨釣硯:30.5×21.5×7cm制作人:高東亮
3、李白觀瀑紅絲硯:42×26×6.8cm制作人:杜吉清
4、連年有余紅絲硯:27×19×4cm制作人:杜吉清
古代傳承譜系已不可考,現代主要的三支家族傳承譜系:
高家傳承譜系:
第一代:高純(生辰不詳),高東亮的高祖父,自幼跟隨本村石匠學習雕刻技藝,無意中得到紅絲石,開始嘗試雕刻硯臺,此為高氏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雛形。
第二代:高立旺(清光緒年間),高東亮的曾祖父,以雕刻石碑見長,隨父學習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高氏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在這一代得到了發展,制作流程得到了完善。
第三代:高學志(1920—1997年):高東亮的祖父,自幼隨父學藝,善雕刻,作品至今留存有云門山牌坊、駝山牌坊、萬年橋二十四孝石雕、范公亭石雕建筑群。為近代開采黑山紅絲石第一人,長期致力于青州紅絲硯的雕刻,民間收藏者多有其作品,傳世作品:龍鳳硯,九龍硯,創作頗豐,高氏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在這一代成熟。
第四代:高長輝(1956—):高東亮的父親,隨父學藝,隨其開采黑山紅絲石,并制作青州紅絲硯,現黑山陽面紅絲石洞即為高氏父子所開采,其長期從事青州紅絲硯的創作與研究,為后來青州紅絲硯的發展傳承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F已年事已高,已無法從事紅絲石的開采活動,仍然堅持青州紅絲硯的創作,但是大部分精力已經轉移到文化傳承保護上,自發為保護傳承這一歷史文化遺產不遺余力。
第五代:高東亮(1981—):繼承祖業,在傳統紅絲石的制作基礎上,大膽創新,但不失古韻,做到了傳承—發展—創新。現經營古州名硯堂,致力于宣揚紅絲硯制作技藝這一文化遺產。
杜家傳承譜系:
第一代:杜在亭(1797—1869年),杜吉清的高祖父,石雕藝人,承地方民間文化特色,刻石制硯,作品古拙簡樸,講究實用。在當時是比較有影響的雕刻匠工。
第二代:杜思美(1865—1937年),杜吉清的曾祖父,承父技法,風格樸素觀賞實用相結合,一生制硯,對制硯技藝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
第三代:杜化忠(1907—1988年),杜吉清的祖父,受生活環境和家庭影響,從幼刻苦學習雕刻技術,中年授徒傳藝,為制硯專業做出了一生的努力,為后人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四代:杜興義(1938—),杜吉清的父親,結合祖傳與自我的文化修養,使其硯雕作品文氣、高雅、工藝精細,倍受人們喜愛。
第五代:杜吉清(1966—),自幼受家庭影響,承租之技藝幾十年來以紅絲硯為伍,刻苦鉆研學習硯文化,用創新理念制硯,用心打造、推廣、宣傳紅絲硯品牌。代表作《紅絲太極硯》,中央電視臺錄制了此硯制作的全過程。作品先后在國內獲得過多個獎項,諸多媒體都對其紅絲硯技藝做過報道。
費家傳承譜系:
第一代:費永吉(1842—1908年),費忠心的高祖父,初創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
第二代:費繼增(1871—1937年),費忠心的曾祖父,跟隨父親學習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當時只是簡單的雕刻手法。
第三代:費文炳(1901—1974年),費忠心的祖父,隨父學藝,青州紅絲硯雕刻技藝在這一輩得到了發展,形成了完整的制作流程。
第四代:費保義(1942—),費忠心的父親,自幼隨父學藝,將青州紅絲硯雕刻技藝刀法進行創新,并將此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兒子和徒弟。
第五代:費忠心(1968—),認真學習雕刻技藝,遵循“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制硯藝術思想,還注重培養學生,潛心研究中國名硯之長,形成了樸實、大方、簡潔的藝術風格。
青州紅絲硯制作技藝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至今依然保留完整,但由于礦源稀缺,開采難度大,原料少,制硯工作費時費力,利潤很低,制硯工匠大多已改作他行,現有制硯藝人基本以古稀老人為主,且人數不多,制硯水平有所下降。另外,近幾年外來制硯藝人大批涌入青州,帶來的歙硯、端硯制作技藝沖擊著適合青州紅絲硯的魯硯制作技藝。青州紅絲硯技藝面臨挑戰,亟待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