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菱
摘要:我國雖然在立法上實際上擴大的適格當事人的范圍,但現有的關于起訴條件的障礙依然限制著當事人獲得司法救濟的可能。原有的直接利害關系人的桎梏仍然存在。對于原告不適格的問題,直到判決作出前的每一刻,訴訟程序都可能是非法的。
關鍵詞:立法現狀;理論發展;建議
一、什么是當事人適格
(一)當事人適格的含義
當事人適格,又稱為正當當事人,是指對于具體的訴訟,有作為本案當事人起訴或應訴的資格。實質上是當事人對于作為訴訟標的之特定的權利或法律關系可以實施訴訟并請求本案判決的資格。換一個角度而言,當事人適格也可以被理解為,為了使糾紛充分有效且適當的獲得解決而應在何人之間進行訴訟的問題。比如A的哥哥為了替A要回B欠A的錢,以A的哥哥自己的名義起訴到法院,法院應當拒絕受理,因為A的哥哥對此訴訟標的沒有實體法上的權利,也就是說此時的A的哥哥不是適格的當事人。
當事人適格又往往容易和當事人能力混淆。具備當事人能力的人是否能成為具體案件的當事人,還需要是適格當事人。一個訴訟案件的當事人是否適格,應該從該具體的訴訟案件的原告所主張的訴訟標的(民事權利或者法律關系)在他所起訴的當事人之間予以解決是否適當而且有意義來決定,當事人適格與法院審理的結果、原告所爭執的權利或者法律關系是否確實存在無關。當事人能力是一個不與具體案件相聯系的念,是當事人能否充當民事訴訟原、被告的資格。
(二)各國當事人適格理論與立法的現狀
對于當時人適格理論的研究,各國理論界和立法各有不同。德國是將訴訟實施權與適格當事人分開來看。主流的觀點是亨格爾的從“法的利益”與“處分權”雙方關系的角度建立的當事人適格理論。亨格爾認為有必要對三種訴訟類型分別討論。原告的訴訟實施權,在給付之訴中關于訴訟的利益受其所主張的權利的處分權來決定:在確認之訴中,其訴訟利益被受保護的權利決定;在形成之訴中,訴訟實施的利益,受形成之利益決定。日本學者兼子一教授在黑爾威管理權的基礎上提出,對于訴訟標的爭議,應當以何人為當事人,并且有做出判決的必要。而福永有利教授主張應當注重訴訟結果所涉及的利益而不僅僅是具有管理權的人。美國的民事訴訟法則以“實質的利益當事人”為原則,即除管理人、財產管理人、受托人或依成文法規定所承認的人之外,必須以實質利益當事人的名義提起訴訟。而后這種利益的概念又被淡化,講原告的適格問題進行擴大,目的是為擴大司法的救濟范圍。
二、我國關于當事人適格理論在立法上的發展
我國舊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新民訴法一百一十九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第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第二,有明確的被告;第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第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雖然沒有對當事人適格這一名詞的明確定義,但這一直被視為我國有關當事人適格的立法上的規定。適格當事人在我國就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至于間接利害關系,比如對于因空氣,水源被破壞對公民造成影響,該公民不被視為適格當事人。當然對于直接利害關系問題,也存在一些例外,例如破產企業清算組對債權債務無利害關系,也可以提起訴訟。
伴隨著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公益訴訟制度被引入我國,即民訴55條規定的,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公益訴訟具備民事訴訟一般的特征以外,還具有原告是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原告起訴具有公益性、國家干預性強和判決效力較大的特征。從以上特征來看,公益訴訟對于我國當事人適格方面的直接利害關系條件,是一個較大的沖擊,也是立法上的一個重要進步。傳統的當事人適格對于環境污染案件與消費者維權帶來很多司法上的障礙,而公益訴訟制度的引進,對于直接利害關系概念的外延被擴大,進而使得適格當事人范圍得以擴大。根據法律的規定,在環境污染和消費者維權上,特定的國家機關與有關組織,成為了適格的當事人。
三、當事人適格理論發展的方向與建議
我國雖然在立法上實際上擴大的適格當事人的范圍,但現有的關于起訴條件的障礙依然限制著當事人獲得司法救濟的可能。在環境污染與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的國家機關和有關組織成為適格當事人后,原有的直接利害關系人(也可以理解為實質當事人)的桎梏仍然存在。
對于原告不適格的問題,如果人民法院一開始沒有發現,那么直到判決作出前的每一刻,訴訟程序都可能是非法的。
一元論的當事人適格理論為很多問題提供了解決的渠道。日本學者在對德國學者亨克爾二元論的評價中認為,依管理權說,管理處分的對象并不明確。有的訴訟,如日本民事訴訟中的日照權、環境權,我國民事訴訟中的生活安寧權等新型訴訟,其權利屬性不明確,管理權根本不存在,但是法院卻作出了對提起訴訟的原告有利的判決;請求法院解決的糾紛,如果以原告對其有處分權為原告適格的要件,敗訴判決與原告對該事件的處分結果就獲得了相同的意義。但是,敗訴判決并不一定是當事人處分的結果。如將原告受敗訴判決與原告的處分權對應起來,就對原告的訴權進行了不適當的限制。因此,訴訟結果所涉及的利益,應當是適格當事人的條件。將其作為唯一的基礎,即是所謂一元論的觀點。只要原告的利益受生效判決的影響,其就具有實體上的利益。
縱觀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發展,從共同訴訟到公益訴訟的不斷引進,正是由于市場經濟不斷的發展,單純的直接利害關系人的當事人適格標準,已經不能滿足整個社會對公共利益的關注。最初的由國家包辦的所有公共利益,也應當由社會組織和公民共同保護。(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江偉,李浩.《<民事訴訟法>配套教學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9
[2]李龍.民事訴訟當事人適格芻論[J].現代法學,2008.8
[3]于海生.民事訴訟當事人適格問題研究[J].北方論叢,2004.4
[4]肖建華.正當當事人理論的現代闡釋[J].比較法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