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秀
摘要: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國,農業經濟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顯而易見,它是我國經濟增長點中最為重要的指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要前提。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社會先前推進的源動力。由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在世界上處于劣勢,因此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道路較為坎坷,并且其中還包含了一系列的問題。本文主要對我國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從多個角度去提出建議。從而對我國農業經濟更加有效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經濟;建議
一、前言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化,農業經濟發展中所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對我國的整體經濟增長造成一定的阻礙,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中,造成巨大的影響。首先由于我國的人口數量眾多,因此我國人口的貧富差距較大,農村貧困人口的返貧率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因此在我國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日益嚴重。其次,農村人口向城市不斷遷移的過程,已是大勢所趨。同時也能夠反映出我國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情況,在農業發展的進程中,外界因素的介入也是造成我國經濟增長的阻礙因素,致使農業經濟的整體水平較為落后。最后,我國農產品的產業結構也不是非常合理,從而導致我國農業發展落后。
二、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仍處于初級階段,矛盾的凸顯造成農業經濟發展態勢不容樂觀。這些矛盾主要體現,我國經濟基礎水平低下,生產方式無法與西方大國相比,同時受到我國耕地基礎的影響,大型機械化難以實施等不利因素的影響,造成農業的投入與產出不相符的嚴重后果。其具體表現如下:
(一)農業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生產大規模發展的前提是農業基礎有較好的根基,這是我國農業現狀的問題之一。在當前的農業生產實踐中,基礎設施還處于較為落后的水平,難于達到農業生產的需要水平。在農業生產中,機械化大生產還沒有得到普及,許多老舊的機器,依舊是農業生產的主力。同時部分農業生產工具年久失修,其作用的收效微乎其微,同時在應對自然災害時,普遍的應對措施達不到應急標準,也是造成農業生產無法順利開展的不利因素,無法在農業生產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農業生產方式落后。在生產方式中,沒有采用先進的生產方式,也是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巨大阻礙。在農業的生產中,造成農業的生產與產出嚴重失調的重要原因就是,生產方式的落后,其技術的含量幾乎為零。農民為了節約開支,多采用人工作業,造成生產效率的低下,無法形成大規模生產,造成生產水平的普遍偏低。極其落后的生產方式,是導致農業生產效率偏低的直接因素,也是導致農業發展遲緩的必然因素。
(三)農業資源態勢不佳。雖然我國經濟的發展呈整體上升的趨勢,但卻普遍落后于西方國家。在各資源的儲備中,我國是資源儲備大國,同時也是資源消耗大國。同時,我國的資源利用率普遍偏低,這也是造成農業發展陷入“瓶頸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我國農業生產依舊采用粗放式的生產方式,資源的產出增長率與資源的實際消耗形成嚴重的反差。這也是導致農業生產中,環境遭到大面積破壞的直接誘因。因此,只有不斷地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科技帶動生產。同時不斷創新生產方式,提供資源的利用率,合理保護環境,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必選之路。
(四)農業投入嚴重不足。農業與生活密切相關,是人們生產生活都不可或缺的保障。但在農業的投入上,我國明顯做的還不夠。資金的供給不足是導致農業發展受到阻礙的重要原因,是直接導致農業的生產無法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的直接原因。與此同時,我國當前還缺乏一個科學合理的農業資金投入機制,對農業投入的重視程度還只是停留于“吃飽飯”的狀態,對于資金的短缺現象的認知程度不足,沒有發揮主導作用,對于資金的內部籌資、外部吸引、以及固有資金的持續儲備缺乏科學合理的指導,導致農業資金投資的嚴重短缺。
三、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
(一)政府高效管理。在建立高效政府的過程中,首先要對其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并且管理階層要注重管理人員的培養,提高管理人員的競爭意識及高效意識,并且在對管理人員及政府公務人員的培養過程中,制定出相應的獎勵機制,從而能夠促進其更加積極努力的工作,提高政府公務人員的工作熱情。對于一些貪污受賄的腐敗分子,政府部門要對其加大管理力度,從而使資金政策能夠順利的實施。由于貪官污吏的出現,是我國的國家形象也嚴重受損,并且在其嚴重的情況下還會有新一代的腐敗分子出現。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要針對其亂收費的問題進行有效的監管,并且為我國農業經濟建設提供有利條件。
(二)科技創新,迎合市場需要。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要注重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農業經濟能夠長足發展的重要保障,并且在農業科研的過程中,科學創新是科學規劃的重要基礎。首先,要對管理機制進行不斷創新,從而能夠為農業經濟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要大量開辟資金渠道,積極引進社會力量為農業發展提供大量科技應用技術,也為農業發展打好基礎。最后在對高新技術人才的培育工作中,要加強培訓力度,并且使其對外人才交流與合作能夠得到進一步擴大。在我國很多地區的農業發展中,科技創新工作一直沒有取得成效,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發展未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并且沒有遵循市場的發展規律,從而導致農業產品的市場較小。只有農業發展能滿足市場的需要,才能夠使農業產品在市場中占據有利的地位。
(三)優化產業結構,因地制宜。我國農業發展的產業結構不平衡,并且農業經濟發展中出現了很多新問題和新矛盾等待我們去解決。在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還需要有相關的科學技術來對其進行指導,并且我國傳統農業種植主要以糧食為主,因此在對其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對傳統產業的種類進行豐富,改變單一的產業格局。在對農業產業進行豐富的同時,還要重視地方特產及優秀資源的運用,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農村產業的知名度。并且在每一個地區都會有其獨有的特色產品,因此在其進行生產經營的工作中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在農業生產中利用地域特色還不夠,還要使新產業能夠更加適應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以求能夠培育更多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讓農民擺脫思想意識上的貧困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提高勞動者素質主要是指農現代農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判斷能力,這些是保證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條件。農民在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的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商業眼光,并且能夠對農業發展的前景做出有效的判斷,從而使最低的投入能夠換回更大的利潤。只有讓農民投入具體的勞動生產之中,才能夠使其素質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升,并且在生產實踐中,還能夠更好的培養農民的團隊合作意識及集體協作能力,從而使農業生產能夠有效的運行。因此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不僅要對農民的總體素質進行培養,還要依靠政府部門給予大力的支持。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的發展是一項綜合性極強的工程,并且其需要較長時間的同時,還存在著諸多的復雜性因素。為使當前我國的農業經濟能夠滿足我國社會經濟新時期的發展需要,就必須對其基礎建設工作進行加強,并且在當前的建設基礎上進行不斷的完善。在對改善農業資源緊缺的問題上,我國要加大其投入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我國的農業經濟更加迅速的發展。(作者單位:四川省渠縣渠江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參考文獻:
[1]段月琴.試論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3,01:10.
[2]寧強,張萌,崔文艷.論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5:799-801.
[3]張泉麗.試論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經濟的有效途徑[J].河南農業,2016,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