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歸納法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發展進行研究,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遇到瓶頸,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帶動經濟的發展,本文從民族傳統體育的社會屬性、目前的現狀和問題、對推動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和協同這幾個角度進行研究,其目的是給民族傳統體育創造更大的價值,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從而使民族傳統體育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經濟發展;分析;研究
當前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娛樂生活豐富多彩,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對我國社會主義民族認同感、民族關系的穩定、發展和鞏固有很大的作用,促進經濟的發展。 充分認知和宣傳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社會價值,對于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對于把我國建設成體育強國,皆非常重要[1]。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于傳統的農牧文明,植根于傳統社會土壤,只有及積極響應社會轉型的時代步履作出科學的調整,才能繼續發揮自身健身娛樂、陶冶情操、增進團結、有利于交際的社會價值,才能在全民健身運動、產業結構轉型和傳統民族文化中實現其傳統社會價值的現代意義[2]。
一、民族傳統體育的社會屬性和發展現狀
(一)民族傳統體育的社會屬性
少數民族是我國中華民族不可確少的一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是少數民族經歷數千年的生活經驗和本土文化所形成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著本民族居民的精神、智慧、信仰與價值取向[3]。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傳統體育的形成與當地不同的風俗文化、生活作息、文化活動、氣候條件、地理條件、宗教信仰等密切相關,所形成的具有歷史性、民族性、傳承性、和交融性的社會特點。毛澤東提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體育的樂趣讓人精神充沛、情緒激昂、生活豐富多彩、身心放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任何體育一樣也是直接參與,充沛的體能和健康的體魄可以提高少數民族群眾的效率,促進社會交流,增進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凝聚力是民族團結互助。
(二)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現狀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內容豐富、區域性特點明顯:如拉薩雪頓節的馬術表演是傳統馬術與現代馬術運動融合的“跑馬射擊”、“斬劈”、“單人單馬”“跑馬射擊”“雙人爽馬”“拾哈達”“雙人單馬”“疊羅漢”等多種表演項目;內蒙的賽馬、摔跤、弓射、刁羊等;羌族的推桿;京族的跳竹竿;土家族的踢毽子;苗侗、黎等民族的斗牛;朝鮮族的蕩秋千等等;還有跳板、毽球、武術散打、馬球、馬術、柔力球、舞獅、舞龍、踢踏舞、劃龍舟、潛水、滑雪、打陀螺、投壺等等,都具有民族性、區域性、的民族傳統體育特色項目,為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發奠定了基礎。[4]目前,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發力度還不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民族地區相對封閉,民族傳統體育開展條件差。由于我國地形地貌的特點,少數民族在全國范圍內都是存在“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少數民族占我國總人口的6%,很多少數民族的聚居區遠離城市化的位置,處于山高水陡的地區,隨著網絡化的發展,網絡化的普及,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只有在大數據這一大平臺上進行傳承[5]。建國以來,國家十分重視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每四年舉辦一次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但還有的少數民族此處山高水遠,交通不方便,缺少了參加的機會,使得一些傳統體育項目走在了消失的邊緣。
二、民族傳統體育對推動體育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和協同性
(一)民族傳統體育對推動體育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在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民族意識、文化心理、哲學思想、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倫理道德規范、審美心理等都是人類精神生活領域的文化,更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核心部分。而這些核心部分的形成與傳承對于體育經濟發展具有極其重大作用[6]。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為體育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一帶一路”戰略的啟動與實施,我國經濟發展的目標更為明確、動力更足,強勁的經濟發展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也為體育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體育發展帶動當地教育文化事業、經濟的發展,促進勞動生產率的發展,提高當地的生產率,增加經濟收入。體育發展為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人才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諧發展,就必須大力發展體育,對于文化經濟相對落后的地方,其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是教育生長發展的命脈,這就需要引進地方性人才,發展以培養人才為主的體育。
(二)民族傳統體育形成產業發展的對推動體育經濟發展的協同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與之相對應的經濟作支撐,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性,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尤其在形成新的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吸收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對內、外而言都是一種加入,吸收好的精華,慢慢壯大,這就需要經濟協同性的發展。
三、民族傳統體育在經濟視域下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經費投入嚴重不足
我國由前期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舉國體制的決策,難于一下改變政府主導的模式,民族傳統體育的場地、設施、經費等等都是國家的財政投入,單靠國家的力量是難以支撐這一框架的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不是滯留的,它是循序漸進不斷創新、不斷升華,需要一定的經濟做鋪墊,從現階段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在體育發展投資方面的外部比例情況來看,國家財政與地方財政,在近10年時間,將相當于GDP004-0.07﹪的比例,投入到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發展領域;近10年來,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將1.18﹪-1.23﹪比例的財政性教育經費,用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體育發展支出補充[7]。有的地方忽視體育,把教育類的財政支出的很小一部分用于體育事業。
(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正在流失
一些山高地遠的民族地區,年輕人為了生存外出打工,把本土的氣息丟棄,接受新的元素,留在自己地區的特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漸漸失傳,從而使得沒人繼承,這一歷史性、民族性體育慢慢弱化,失去傳宗接代的人,最后導致消失。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我國少數民族經濟基礎薄弱,教育理念不強烈,對外界的科技知識的應用和傳播非常淡薄,民眾的信息獲取渠道比較單一。
(三)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認識不夠
有人認為民族傳統體育不過是國家慶典、民族運動會和民族節日上才能一見的民俗展覽品。民族傳統體育是一個地區的特色,沒必要再發展壯大,民族傳統體育的存在和發展既需要廣泛的民眾熱情,更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對民族傳統體育資金、技術和資源的投入少,沒有將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民族地區全民健身的主要運動方式,政府缺乏政策性扶持,高校也沒有很好的發揮其科研優勢。
四、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對帶動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加大民族傳統體育的資金融入
完善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上,加大社會宣傳力度,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引進大量的社會資金,單靠政府的財政支持是難以維持下去的,政府和社會共同集資,適當引導社會資源如:企業、集體資產等大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減輕政府的責任,強化企業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投入,建立合作化模式,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更大的平臺。
(二)做好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底蘊工作
對于偏遠收集信息差、沒有電視、網絡的山區,我們可以每個月親自帶隊去該地區進行一次演講、宣傳活動,讓當地居民知道他們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性,社會指導員進行技術上的知道,引進社會人士來觀賞,舉辦比賽,同時帶動了當地交通、網絡、住宿、飲食等等一系列經濟產業鏈發展,活躍一片,拓寬他們與外界的銜接,知道自己的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性,讓本地居民產生要自主傳承,自主保留好本民族的特色,民族傳統體育只有走產業化之路才能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發展提供發展的不竭動力
(三)民族傳統體育的宣傳力度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
通過電視、廣播、網絡講解、報紙、新聞發布會等媒體的宣傳,讓更多的了解民族傳統體育,知道民族傳統體育的重要性、特點、功能、價值,在全民健身活動中,很少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積極引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加入,讓其成為鍛煉身體的一必備環節,由引導性向主動性轉化。這就讓民族文化的服飾、道具等本土的資源得到開發,一些企業會到當地民族去開發,利用本土的特色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收益。
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界的支持,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好,促進當地的經濟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要走的好、走的遠只有走體育產業化道路,形成產業鏈給其自身帶來更廣闊的前途。(作者單位:成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
參考文獻:
[1]周百之,繞遠.試論民族傳統體育的社會文化價值[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30-32.
[2]王新武,張建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社會價值及其發揮[J].體育文化導刊.2014(12):63-66.
[3]趙曉燕,柳衛東.探析民族傳統體育的社會價值研究[J].科技信息,2009(9):181.
[4]袁嘉良,黃奮。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與體育競技發展關系理論研究[J].企業經濟,2010,6(3):89
[5]彭力,劉忠華.網絡化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研究[J].搏擊體育論壇.
[6]懶福芬,劉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對推動體育經濟產業發展的研究[J].前沿,2012(4):145-146.
[7]盧潔瑩.德國體育發展價值觀的演進與啟示[J].高等技術教育.2010,(13):45.
[8]王新武,張建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社會價值及其發揮[J].體育文化導刊,2014,(12):63-66.
[9]黃尚軍,鄭勤.少數民族地區體育發展的經濟效度分析和研究[J].2015,178(36):210-213.
[10]趙發田.創意經濟時代:民族傳統條魚發展的新契機[J].體育與科學,20113(3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