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曉明
摘 要 當前社會飛速發展的前提下,人們對于新聞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工作的基礎就是對于語言的運用。因此,我們首先要明確新聞工作的基本意義和性質,才能對新聞中言語的構造成性進行系統的分析,并且發現新聞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的進行改正,為新聞事業長期穩定的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本文將就新時代發展下的新聞言語行為的構成性規則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 新聞言語;言語行為;構成性;規則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4-0027-02
語言是組成新聞信息的基礎。準確的對語言進行使用和表達能夠保證新聞消息的嚴謹性和準確性。但是就目前新聞工作的發展來看,我國對于新聞言語行為的運用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的制約了我國新聞事業的進步和發展。因此,就需要相關的新聞工作者能夠及時的發現問題并進行改正,使我國的新聞事業能夠更加規范化的發展。
1 言語行為的基本概念
言語行為是在人類長久以來的實際生活中所產生的一種行為現象,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基礎,言語行為則是人們在進行語言溝通時的一種行為表現。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任何的言語行為都具有多種含義的表達,且都代表著人類活動的目的性,只有對言語行為進行正確的認識和分析,才能更好的在新聞工作中進行應用,從而推動新聞事業的發展[1]。
2 新聞言語行為的構成性規則
言語行為是在人們日常的交流和溝通中逐漸演化而來的,因此在新聞報道中對言語行為進行運用的時候,要始終遵循以下幾項基本的構成性規則。
2.1 倫理道德的構成性規則
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其注重倫理道德的國家,尤其是對于新聞這項具有傳播性的工作,其傳播的范圍十分廣泛,會對讀者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更應該注重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在新聞報道中言語行為的應用也應當充分的尊重基本的道德規范,因此,在對新聞消息進行編輯時,要嚴格注意相應的語法和措辭,這一點在以往的新聞報道中常常得不到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當前的新聞工作者能夠對于新聞報道中的倫理道德問題給予足夠的關注,規范新聞語言的運用[2]。
2.2 媒體開放的構成準則
新聞是一項具有開放性的社會工作,因此只有同樣在開放的媒體平臺上進行發布的語言才能稱之為新聞言語行為,未被公開發布過的語言并不屬于新聞語言,也不能構成新聞言語行為。
2.3 話語權的構成性規則
所謂的話語權,是指那些受到公眾認可的個人或者組織,就某一公眾事件發表具有決策性和影響力的語言觀點的權利,這種權利我們通常稱之為話語權。話語權的構成性規則就是指這些個人或組織所發布的新聞語言才可以構成新聞言語行為。其他的例如在各種媒體平臺所發布的廣告、讀者來信以及其他個人或組織的觀點和語言,由于發布者不具備相應的話語權,因此這些語言都不屬于新聞語言,同樣的也不能組成新聞言語行為。
2.4 新聞消息來源的構成性規則
不管消息來源的準確與否,凡是在新聞報道中公開出現的信息,都是屬于新聞言語行為范疇的[3]。根據這一特點,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對于新聞消息能夠把好關,明確新聞信息的來源,并對信息來源的準確性進行核對,在確定消息的真實性之后才能進行新聞消息的發布,以此來保證新聞報道的準確性,進而保證新聞言語行為應用過程的嚴謹性。
2.5 新聞實效的構成性規則
現如今隨著各種信息平臺的建立,人們獲取消息的渠道變得越來越多種多樣,獲取消息的方式也越來越便捷,因此,人們對于新聞報道的時效性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新聞工作人員能夠在第一時間對新聞消息進行判斷、分析、整合以及發布,只有及時的進行消息的發布,才能保證新聞消息的價值。因此新聞言語行為也具有較強的時效性。
2.6 可讀性的構成性原則
如何使新聞報道在第一時間就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從而產生閱讀的興趣,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能夠靈活的運用新聞言語行為進行事件的描述。新聞報道中的語言要在保證新聞消息準確性和嚴謹性的前提下,盡可能的生動幽默并具有可讀性,還可適當的運用網絡上的流行詞匯,以便充分的激發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因此新聞工作者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文字編輯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對新聞言語行為進行運用,從而發揮出新聞的基本意義。
2.7 讀者需要的構成性規則
新聞報道要根據其相對應的讀者群體的基本需求進行新聞語言的運用,同時對于新聞言語行為的構成也要符合讀者的需要,圍繞著讀者的興趣愛好和閱讀習慣進行新聞消息的選擇和報道,從而極大的提高新聞工作的實用性。
2.8 新聞內容的構成性規則
新聞報道中的語言一定要具有準確性,是對客觀事實的準確表達。與此同時,新聞工作者要始終明確新聞報道是客觀的對事件的描述和表達,其言語行為要避免出現主觀性的色彩,在進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不能摻雜主觀的個人情感,從而影響讀者對于事件的判斷力。
3 新聞言語行為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新聞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對于新聞語言的使用仍然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和不足。例如,新聞工作者對于一些重大事件的報道不準確,或是隱瞞不報,沒能充分的尊重人民群眾的知情權;或者對于一些事件的報道夸大其詞,對受眾造成誤導等,這些問題嚴重的阻礙了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新聞工作是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鏡子,通過新聞可以使國家的領導者和決策者看到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對自身的工作進行反思和糾正;它同時能夠讓廣大的人民群眾對社會的發展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同時能夠參與其中,激發廣大群眾的民族責任感。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能夠充分的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責任,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能力,規范化對于新聞言語行為的使用,客觀準確的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從而推動新聞事業的健康發展。
4 結論
綜上所述,新聞工作在當前社會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現如今新聞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新聞工作中的語言行為構成更應該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從而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嚴謹性。同時不斷完善新聞工作者自身的素質能力,加大對于語言規律的研究力度,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新聞工作的作用和力量。
參考文獻
[1]胡范鑄.試論新聞言語行為的構成性規則[J].修辭學習,2006(1):1-7.
[2]范智博.試論新聞言語行為的構成性規則[J].新聞傳播,2014(15):116.
[3]詹全旺.新聞言語行為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