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國
摘 要 法制類電視節目的作用,不只在于震懾犯罪嫌疑人,更在于讓收視觀眾知法和懂法,而另一方面,也對司法機關起到了輿論監督的作用,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促進司法更加公正、公開的為人民服務。作為法制類節目的采編人員,本文主要是基于我國電視法制類節目的發展形勢,剖析電視法制節目如何更好的在實踐中得到創新。
關鍵詞 法制類節目;制作形式創新;內容的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4-0050-02
電視法制類節目是一個以電視為媒介,借助視頻的制作、傳播等多種表現手段,以普及法律知識為受眾進行相關法律服務為主題,以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國家法制密切聯系為切入點的多種形態的電視節目。我國專業的電視法制類節目可以上溯到20世紀80年代,1985年由上海電視臺制作的法制類節目《法律與道德》正式開播,這標志著我國的電視法制類節目至此誕生。自1985年一直到今天,隨著電視受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進步,電視法制類節目的類型也在不斷增加,內容也越發的豐富,在歷經了萌芽和發展兩個時期之后,法制類節目最終走向了繁榮期。2004年12月28日,中央電視臺的西部頻道更名為社會與法頻道,這標志著我國電視法制類專業頻道正式建立,從最初播出的僅僅是涉及法律知識的節目,直到今天,發展成為以一個案件為內容的一檔電視節目,每一次播出的電視法制節目,都與當下國內的法制建設和社會的進步緊密聯系,不僅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監督作用,同時也在制作和傳播過程中及時發現我國法律的一些不足,呼吁國家對此加以完善。電視法制宣傳以“普法”為已任,以“法制”為立足點,以“引導”為手段。節目的意義,不僅在于對犯罪分子進行威懾,推進國家的民主與法制建設進程,最為重要的是,對觀眾普及法律法規,進行法制教育,使百姓生活更有保障,國家的社會經濟能夠平穩快速的發展。
隨著電視傳媒的發展進程,法制類節目的輻射面也越來越廣,法制節目更是深受觀眾朋友們喜愛,這得益于我國大力實施“依法治國”的這個大環境。同時,近年來,法制節目的大幅度增加,也使其競爭壓力相對來說越來越大,要想使法制節目長久健康的發展,節目創新就要時時刻刻放在首要的位置。
1 靈活運用強調形式上的創新
首先,我們要把創新體現在節目形式的構思上。具體表現在主題突出、層次分明、結構獨特。運用求異性思維、超越性思維、多元化思維、動態思維和開放式思維去辦節目,豐富法制節目內容,讓節目以內容多樣化、人文關懷化、宣傳針對化出現在受眾面前。
現如今,不少電視臺都開辦了類似熱線咨詢和庭審現場的節目,以及吸引觀眾參與性的短信互動節目,甚至還有專門案件情景再現類的節目。再現的情景有的是警察,有的是事件當事人,有的是犯罪嫌疑人,用剪影、虛化和動態模糊等視頻特效手法,再現過去的事件。這樣會使觀眾有目擊者的感覺,這樣就突出和強調了電視的可視特性。也讓觀眾開闊了視野。
其次,要注重在介紹法律知識過程中表現手法的創新。電視法制類節目對于法律知識的介紹,不應是單一地用圖文解讀法律條文,應該更加突出電視的特性,用更生活、生動、自然多樣化的方式講述法律法規知識。
一個優秀的電視法制節目。除了畫面內容豐富、拍攝手法到位以外,還需要有精致的節目包裝和后期制作,例如,增加新穎的片頭、片花;增加音效,節目標識;加入定格特技、馬賽克特技等電視手段。可以說新穎的節目包裝是節目增彩必不可少的手段。
電視節目以導向和服務為主,無論節目內容面對什么樣的收視需求,都必須將之轉化成相對應的形態,這才能被觀眾所接受。縱觀國際電視節目市場,訪談對話節目、新聞信息類節目、綜藝娛樂類節目、電視雜志類節目、情景劇、益智游戲節目等各種不同種類的節目形態,決定著不同的電視內容,吸引著不同的受眾群體,并且決定著不同收視群體的規模。因此,電視節目形態的創新的基礎,是有效迎合不同收視群體的不同收視習慣,以觀眾對特定信息的欣賞習慣和接受程度為出發點,以新的節目形態去適應電視觀眾的收視需要,才是創新的根本。
國外出現了更好的節目樣式,我們可以借鑒,學習和借鑒傳媒發達國家先進成熟的節目形態,取長補短,加工升級,不失為推陳出新的一種思路。在學習的同時。針對國內的具體情況,研究如何進行本土化改造,根據我們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心理來提升法制類電視節目的可看性,并努力將可看性拓展成必看性,強化節目在觀眾心中的位置。
2 精心策劃做到內容上的創新
內容的優劣直接決定節目發展的好壞。電視法制節目只有在內容上做文章,大膽創新,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的選題是一個節目成功的基礎。從選題開始著手創新,就應該從老百姓普遍關心的難點、熱點和焦點問題入手,從他們的興趣點出發,要擴展法制節目的外延,擴大選題的范圍,從選題上去創新。對事件的報道不應停留在表面上,要進行深入挖掘,從法律層面進行專業剖析,透過表象看本質,增強節目的厚重感。
我國的法制進程發展速度很快,法律法規也在不斷的健全,由此產生的情況是,各種新的法律法規在快速出臺。曾經一些人們認為是道德領域的內容,很多已經上升到法律層面,一些人們的法律意識、法律常識普及不到位,存在著很多人不知法、不懂法的社會現象。所以,我們的法制類電視節目也應該適應這個大環境,強調自身的社會責任,要把視角放得更大一些,對一些新出臺的法律知識進行報道、解讀。擴大電視法制節目的選題范圍,不應該單純地為吸引眼球,報道如偷盜、鄰里糾紛、家庭暴力、搶劫、以及兇殺案等等。當然。新的法律知識的介紹和普及,以及對倫理道德的討論,并不是靠簡單地去解讀法條,更不能依靠憑空去想象,而是要通過相關的事件或實際案例,生動形象地介紹給觀眾,以節目帶動他們的對新法律條文的認識,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的電視法制節目采編人員強化自已的法律知識,能知法、懂法、學法,了解和熟悉各種新增加和新修定的法律法規,做到有備無患,有的放矢的拓寬自身視野。
要選擇更為新穎的報道角度,系統地介紹相關的法律知識。一個案例的發生,如果對其進行全方位的思考核認真細致的分析,我們就會發現,它的背后涉及到的眾多的法律知識,以及情、理、法之間的錯綜沖突。如果把這些法律知識或問題都毫無保留地一一介紹給觀眾,就難免太過面面俱到,這樣的節目缺乏邏輯,會使觀眾產生瀏覽的感覺,很難抓住重點。只有把案例進行認真的分析,選擇更為合適的角度,確定節目的主線,才能夠以點帶面,把其中涉及的道德規范、法律知識和情感沖突展現在觀眾的面前。?有這樣一個案例,某電視臺也曾經對此進行了報道,其內容是:一對夫妻離異之后,兩人的孩子經法院判決歸父親撫養,然后,這個父親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有虐待事實,幾年后,父親去世,這個孩子本該按照法律規定回到母親身邊,可他的生母卻以生活艱難等種種理由不去履行撫養義務。到最后,無法可想的孩子只能將生母告上了法庭。這其實是一個很普通的案例,播出的節目中也只是簡單的拍攝了庭審過程,并在節目中介紹了一下《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條款,這樣的節目當然沒有新意,內容也比較枯燥,形式也很單一陳舊,毫無新意。加入我們重新審視案例,換一個新的角度,從這個孩子現如今的生活入手。以倒敘的形式記錄他命運的發展。并在節目中適當的融入情感、道德等內容,以情感作為節目主線,寓法于情,最后再落實到相關的法律條款當中來。這樣整個節目因為加入了情感的內容,就會更加引人入勝。又有道德批判方面的闡述,法律知識的含量也比較豐富,如果將節目這樣進行制作播出,這個孩子的命運就更容易引起了大家的關注。也能夠收到更好的社會效果。
總之,普法宣傳將法律和電視相結合,從中找到了一條生動、通俗的有效途徑。只要法制類節目的制作團隊能夠熟練掌握好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充分利用電視手段。善于創新,電視法制類節目的發展就會有更加廣闊的空間,法制節目的從業者就能夠制作出更加豐富多彩的節目。電視節目的生存與發展,其本源靈魂就是創新。電視節目能夠得以充實、提高和獲得更多受眾的源泉也是創新。只有在創新中獲得不竭的動力,電視法制類節目才能夠更上一層樓。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是我們法制電視人永遠的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胡智鋒,尹力,等.電視法制節目特質、創作與開發[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9.
[2]游潔,鄭蔚,等.電視法制節目新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9.
[3]李矗.法制新聞報道概說[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4]丁莉華.中國電視法制節目現狀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
[5]尹力.談電視法制節目的個性[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5).
[6]黃虹.法制節目應當積極引入以德治國的理念[J].聲屏世界,2002(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