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們,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都在根據時代的需要而不斷演變。今天,小編要為大家講解“孝”字的演變過程和一些相關小知識,精彩不容錯過哦!
“孝”字是會意字,在中國,孝的觀念源遠流長。甲骨文中出現的“孝”字,好像一位面朝左,長著頭發的駝背老人,身前一個孩子,似乎在用頭扶持著老人。似乎可以見到“子”雙手舉起,并向下動作,作出磕頭的樣子,給老人請安。
我們再把孝字分解開來:上為老,下為子。
小的時候,可以這樣解:上面“老”顧不得自己,卻把“子”整個庇護在身下,為“子”遮風擋雨,撐起一片藍天,全力使他們幸福、快樂。
長大了,上邊的“老”字和下邊的“子”字,又可以這樣解:“子”字成了“老”字的全部支撐,“子”字把“老”字整個兒背了起來。也就是說子女要把照顧老人,安頓老人的責任承擔起來,讓他們安度晚年。
孝感動天
傳說中的五帝之一———舜(shùn)。相傳他的父親瞽叟(gǔsǒu)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干,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為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