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林
?
“不敢說話”的禁忌當消解
□張全林
《宋史·喬行簡傳》中有這樣一句話:“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道出了開言路、講真話的重要性。
“只要我張口,下面常委沒有敢說話的。”甘肅省華亭縣委原書記任增祿在悔過書中這樣寫道。自2015 年2月江西省會昌縣委原書記傅春榮被查至今,全國已有40余名縣委書記“敗下陣來”。
“三觀”擺不正,難免邪路行。從一些落馬官員的情況來看,貪腐成性背后往往伴隨著信仰缺失和生活墮落,這是內因。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其腐化的條件可能有很多,“只要我張口,下面常委沒有敢說話的”,就是這些官員腐化的重要條件之一。
權力到了絕對化的境地,注定會滑向腐敗。權力運行的良態,要靠監督和制約來維系。我國在現行體制架構下,對領導干部監督的渠道雖多,但最管用的還是班子成員之間相互監督。因為同在一個班子,相互之間能摸得透底,做的事兒合不合規矩,相互之間最了解。一旦“同僚”們不敢說話,這種互相監督便蕩然無存了。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其中的“敢于擔當”體現在哪些方面?筆者認為,至少該說的話要說出來,做到敢于說話。如果連意見都不敢說出來,恐怕也難以為老百姓擔當。
前文中“裝聾作啞”的常委們“不敢說話”,并不是無話要說,只是不敢說,怕得罪了“一把手”,以后沒好果子吃。忌諱犯上而閉口不語,只是表象,真正原因恐怕不是懼怕“一把手”這個人,而是畏懼“一把手”的權——怕“一把手”在涉及自己仕途升遷的關鍵點上攔路、拆臺。如此,私心戰勝了公心,便會放棄正義和原則,做出明哲保身、閉口不言的選擇。如此看來,有些官員在“一把手”面前噤若寒蟬,顧忌其威權,本質上還是對黨和人民的事業缺乏責任心,是當老好人、不出錯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
讓不開口的官員說話,還需制度來撬動。否則,當官員們成為“泥塑的神像”,一言不發、二目無神時,權力的運行必然失去約束的力量。除了切實開好民主生活會,還應該細化完善監督失察、連帶負責的追究機制,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抓住主體責任,追究連帶責任,一個問題抓到底。如此,才能用制度撬開常委們的口,消解“不敢說話”的官場忌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