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
?
加拿大:令人嘆服的素質教育
□陳泓
2015年10月下旬,受朋友之邀,我來到加拿大安大略省旅行。安大略省是加拿大優質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地區,加拿大70%的大學坐落于此,而我更感興趣的是加拿大的中小學教育。
加拿大公立學校實行12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期間完全免費,學生的書本紙筆都由學校提供。上課用的教材就放在教室的書架上,學生上完課放回去,如果要帶回家看,只要老師同意即可,有點兒類似在圖書館借書。教材供本年級學生使用之后,再留給下一年級的學生用,這樣既可以避免資源浪費,也能幫助學生養成愛惜圖書的好習慣。
加拿大中小學9點上課,下午3點放學。小學生沒有家庭作業,老師留的作業在學校就能完成。從初中開始有家庭作業,但課業負擔并不重,約一個小時就能做完,學校注重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
我在和一個當地人聊天時得知,在加拿大的小學,數學課相對不多,而音樂、美術等藝術課卻很多。因為加拿大非常重視藝術教育,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有藝術課。有趣的是,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學畫畫時,老師通常都不教學生怎樣去畫,而是發一張白紙,讓學生隨便畫。
與中國不同,加拿大沒有高考,高中畢業生申請大學的依據是其在高中期間的成績,大學會根據高中成績及表現決定是否錄取。在高中期間,藝術與人文、自然科學并重,都是必修學分,修不到要求的學分,就不能拿到畢業證。在美術教育方面,每所高中都會開設版畫、雕塑等課程,學校每年還會舉辦學生藝術作品展。對于學生來說,無論獲獎與否,他們都會把學生時代親手制作的作品放在家里珍貴地保存。在音樂教育方面,加拿大幾乎每所高中都至少擁有四五支樂隊,有的樂隊會選拔音樂水平較高的學生參加,有的樂隊則不要求有任何音樂基礎,只要你有興趣,就向你敞開大門。
一次,我和朋友們到當地一位華人家做客,主人熱情地把女兒高中藝術課的作品拿出來,令我們大開眼界——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不但熟練掌握了雕塑、素描、油畫、版畫等創作手段,而且作品都像模像樣;上大學的女兒回到家,經常彈奏鋼琴。女孩的父親謙虛地說:“這里的小孩上學和課余時間都學這些,有些孩子的藝術水平還很高呢。”
一位國內來的朋友不禁感慨:“如果我們的孩子也學這么多才藝,并且學得這么精,恐怕考大學就懸啦!”
朋友的話讓我很受觸動——加拿大的孩子上大學之后,可能會學習金融、管理、計算機等看起來和藝術沒有直接關聯的專業,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有藝術愛好,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因為基礎教育為他們打下了很好的藝術基礎。如果說藝術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那么,相比之下,我們的孩子在精神上是貧瘠的。
在之后的交談中,這位華人朋友告訴我們,剛來加拿大時,他給讀小學的女兒開家長會,并向老師詢問孩子的排名。老師告訴他,沒有排名。“那么,她在全班學生里,前中后三段,能排在哪一段呢?”他繼續追問。老師搖搖頭回答,那也沒法排,每個孩子的潛質是不一樣的,也許她在語言方面還不夠好,但在數學方面很有天分,所以,不能因為她某一科成績不夠好,給她一個不好的排名。這位華人朋友還說,在考試分數之外,老師會給學生寫一個書面評價,他們傾向于看到學生的進步,哪怕學生只有一點點進步,也會真誠地提出表揚。
在考察中了解到,加拿大的孩子很少有補課現象。如果有,也是華人。但他們請的輔導老師一定不是學校老師,因為學校老師不鼓勵家長給孩子額外補課,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免費輔導。在加拿大,雖然沒有高考壓力,高中不分文理科,但是高中畢業后會有初步的規劃,成績好的學生目標是大學,成績一般或較差的學生目標是專科學校或技校,而且會在高中階段就有針對性地接觸相關知識和技能。
與傳統印象大不相同,在加拿大,學水暖、維修等專業的學生反而比學理論的學生更好就業。有些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學生,會再去技校“回爐”三個月,之后找一份藍領的工作,賺得也不少。就像當地人說的:“在這里,基本沒有白領看不起技工的世俗觀念,因為你也不知道人家什么學歷,也許比你的學歷還要高呢。”
[編輯:邢丹電子信箱:ddshx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