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霞
文章編號:2095-6835(2016)13-0093-02
摘 要:以園林植物配置基本理論為依據,簡要論述和分析了園林植物配置在壽陽縣城市綠化中的應用及其基本特點,并對園林綠化中植物的配置和應用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為日后的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園林綠化;植物配置;壽陽縣;綠化特點
中圖分類號:S73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13.093
1 園林植物配置的內涵與原理
1.1 基本涵義
園林植物配置是按照植物的生態習性和園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園林中的各種植物,充分發揮它們的園林功能和觀賞特性。園林植物配置是指各種植物相互之間的配置,園林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之間的相互配置。
1.2 生態原理
1.2.1 適地適樹
由于所處的地域不同,各地園林的氣候、水土等環境條件也不同。就同一地區而言,園林中不同區域的立地條件也不相同,而植物造景首先要選擇生態習性與立地條件相適應的植物,這就是所謂的“適地適樹”。
1.2.2 考慮植物種間關系
一般情況下,在配置植物時,多采用喬、灌、草多層次結合的方式,以減弱植物根系之間的競爭。在此過程中,要遵循6個美學原則,即多樣與統一原則、對比與調和原則、韻律與節奏原則、主體與從屬原則、均衡與穩定原則、比例與尺度原則。
2 園林植物配置的基本模式
以木本植物為例,它的配置模式可以分為規則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2.1 規則式配置
規則式配置是指,將樹木按照直線或曲線的幾何圖形進行栽植的配置形式。它主要有對植、列植和片植3種形式。
2.2 自然式配置
在平面和立面構圖中,自然式配置是指,將樹木按照不規則的株行距進行組合的配置形式。它主要有孤植、叢植、群植和林植4種形式。
2.3 混合式配置
混合式配置有2種情況:①符合混合式規劃的要求,在總軸對稱的兩側,眼睛所及之處采用規則式配置;在遠離中軸線,視力所不及之處,采用自然式配置;②綠地用道路的綠籬分割成規則的幾何圖形,內部則用自然式配置植物。
3 園林植物配置的基本特點
3.1 植物樹種的現狀
壽陽縣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其主要氣候特點是:春季短暫不明顯,夏季涼爽無炎熱,冬季長而寒冷,因此,有“熱獲鹿,冷壽陽”的說法。就壽陽縣目前的綠化情況而言,調查結果顯示,壽陽以鄉土樹種為主,選擇抗性強的樹種,將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相結合 。
經過初步調查,壽陽縣現有觀賞樹種140多種,其中,常綠類與落葉類的比例為4∶6,喬木類與灌木類的比例為7∶3.
3.2 園林綠地類型
目前,壽陽縣城區已經建成的園林綠化結構可分為5類,綠化面積約7×106 m2。
3.2.1 公共綠地
壽陽縣規劃和城市管理局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壽陽縣已建成大型公園5個,占地面積約1 040 734 m2;廣場綠地6個,占地面積約130 593 m2。
3.2.2 道路綠地
城市道路是城市生態系統與其外圍空間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的主要“廊道”,所以,做好城市道路綠化工作至關重要。目前,壽陽縣綠化街道總長度達87 200 m。
3.2.3 生產綠地
目前,壽陽縣生產綠地比較少,在濱陽路中段有生產用苗圃用地一處,為宏源綠化服務中心苗圃,占地面積約5 700 m2。
3.2.4 專用綠地
壽陽縣的專用綠地包括居住區綠地、機關學校用地內的綠地。據了解,壽陽縣居住小區內公共綠地比較少,新建住宅小區大多也缺少小區綠地。實地調查結果顯示,綠化情況比較好的有濱河段王小區、御福苑小區、景泰花園小區、壽陽一中新建校區和糧食局院等。
3.2.5 環城防護綠地
壽陽縣城坐落在群山圍合、眾水環繞的小盆地內。由于地處黃土高原,土壤貧瘠干旱,致使植被相當缺乏,無法真正起到綠色屏障的作用。這種自然環境直接影響了壽陽縣園林化的發展。為此,縣政府于2009年成立了環城綠化領導組,對縣城實施環城綠化,項目總面積5 933 333 m2,全長15 km。
3.3 園林綠地的植物配置模式
3.3.1 公共綠地的植物配置(以濱河公園為例)
3.3.1.1 樹種選擇
常綠喬木類:油松、白皮松、檜柏、塔檜、云杉、河南檜、青芊、側柏等。
落葉喬木類:國槐、垂柳、旱柳、五角楓、臭椿、刺槐、新疆楊、杜梨、山杏、山楂、核桃、龍爪槐、香花槐、紫葉李等。
花灌木類:紫葉小檗、榆葉梅、玫瑰、黃刺玫、連翹、紫丁香、珍珠梅、小葉黃楊等。
花卉類:月季、地被菊等。
3.3.1.2 配置模式
濱河公園在植物配置上以自然地形為基礎,沿白馬河帶形成了自然、和諧的景觀帶。其立面高矮、大小、錯落有致;在植物群落結構組成方面,以喬木、灌叢、林帶、草地為主,注重園林綠化的原生態。
3.3.2 道路綠地的配置(以街道綠地為例)
道路綠化豐富,統一了街道立面,它對美化環境、豐富城市街道景觀、凈化空氣、為行人提供一片綠蔭有重要的作用。
3.3.2.1 樹種的選擇
調查結果顯示,壽陽縣各主要街道的行道樹以國槐、龍爪槐、柳樹為基調樹種,隔離帶以油松、塔檜、紫葉小檗、華北衛矛為主。
3.3.2.2 配置模式
綠色通道主要為帶、條、塊模式配置,常以株間混交、帶狀混交、塊狀混交,富有層次,四季皆景。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態和季節的變化,根據壽陽縣綠化樹種單一的情況,在壽陽縣創造了“一路一景”的景觀特色,比如曹河路為龍爪槐路、朝陽街為國槐街。
在樹種配置方面,力求實現喬、灌、地被、藤本植物的完美結合,比如,朝陽街、平陽路、濱陽路、南環路等主干道現已形成立體錯落的植物空間結構。
3.3.3 環成防護綠地的配置(以生態植物園為例)
生態植物園位于縣城最北端,是環城綠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3.3.3.1 樹種的選擇
常綠喬木類:云杉、側柏、油松、白皮松、檜柏、塔檜、河南檜、青芊等。
落葉喬木類:楸樹、刺槐、國槐、垂柳、旱柳、五角楓、臭椿、新疆楊、杜梨、山楂、桃樹、梨樹、核桃、桑樹、龍爪槐、香花槐等。
灌木類:六道木、紫葉小檗、撒地柏、榆葉梅、黃刺玫、連翹、丁香、珍珠梅等。
花卉類:月季、海棠等。
3.3.3.2 配置模式
以植物園青山流水、氣勢磅礴的噴泉廣場為中軸線,采用對稱的方式,將國槐、油松對植于東西兩邊,其蒼勁有力,給人以整齊一致、氣勢恢宏的感覺。其立面高矮、大小、形狀一致,突出了展翅雄鷹建筑雕塑;在它周圍用檜柏圍合,在前方采用孤植的碧桃來點綴,軟化了主體建筑,提高了其觀賞、美化的作用,使植物與雕塑融為一體。
3.4 壽陽縣園林植物配置的主要特點
壽陽縣綠化是以鄉土樹種為主,以國槐為市樹,以榆葉梅為市花,它們是壽陽縣城市綠化的主要特色。
壽陽縣綠化不僅注重喬、灌木和草坪的協調搭配,構成和諧的城市綠化景觀,而且在綠化設計中也巧妙運用了色彩鮮艷的觀花和觀葉樹種。
4 植物配置應用方面的建議
4.1 正確選擇和應用樹種
通過對壽陽縣的調查可知,壽陽縣主要是落葉喬木和落葉灌木。為了充分體現城市園林綠化特色,在樹種的選擇上,壽陽縣為了適應綠地的用途需要,首選的是對城市生態和審美影響比較大,容易栽培的基調樹種——國槐,然后配合基調樹種——根據樹種特性和壽陽縣的環境,選擇有特定用途的樹種。
4.2 地域性很強的鄉土植物
地域性很強的鄉土植物可以為植物配置提供廣闊的文化資源。鄉土樹種是壽陽的綠色屏障,在豐富的植物品種中,鄉土植物是最能適應當地自然生長條件的,不僅能達到適地適樹的要求,還能代表一定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風情。
4.3 依氣候、水源條件合理配置植物
壽陽縣干旱缺水的情況制約了許多觀賞性良好的植物的生長,導致無法豐富景觀效果。水是植物的生命之源,在缺水的情況下保證綠化效果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因此,開展耐旱節水型觀賞植物的引種應用尤為迫切。
參考文獻
[1]過元炯.園林藝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100-101.
[2]蘇學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9.
[3]何平,彭重華.城市綠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150-206.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