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彬
(廣東省德慶縣人民醫院,526600)
?
溫灸器溫灸百會、四神聰穴結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吳紹彬
(廣東省德慶縣人民醫院,526600)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隨著現代工作、生活習慣的改變,本病的發病逐漸有年輕化趨勢,主要表現為頸項部疼痛、頭暈、上肢麻木、記憶力減退、頭部活動時頭暈加重等,嚴重者會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大困擾[1]。臨床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保守療法,針灸、推拿、按摩等中醫常用外治方法均能獲得不錯療效。本研究采用溫灸器溫灸百會、四神聰穴,結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2013年11月—2015年3月在我院康復科門診和住院治療的符合納入標準的80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27~72歲,平均(39.6±4.1)歲;病程3個月~7年。對照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24~69歲,平均(36.8±4.4)歲;病程2個月~5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CSA診斷標準:參照1992年青島全國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擬定的診斷標準和分型標準[2]。①符合頸椎病診斷標準。 ②以眩暈為主要癥狀,伴有不同程度的頭痛、視覺癥狀及神經根性體征。③上頸段及枕大神經處有壓痛,旋頸試驗陽性。④TCD檢查可發現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異常。⑤頸椎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有鉤椎關節增生或CT、MRI示有椎間盤突出或有椎動脈變細。
納入標準:①年齡18~65歲。②符合CSA診斷標準。③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①頸椎骨折、脫位、結核、腫瘤。②有眩暈癥狀但頸椎X線片或TCD檢查顯示正常者。③眩暈伴嚴重高血壓、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④伴有內耳、前庭神經病變、腦干病變、小腦病變及大腦病變者。⑤未完成治療療程和資料不全者。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溫灸器溫灸百會、四神聰穴。令患者端坐,在百會穴及四神聰穴上覆蓋一層約1 mm厚的干凈毛巾,將自制圓柱體不銹鋼溫灸器 (直徑為6 cm,高為7 cm)放置在毛巾上,其圓心對準百會穴,溫灸器剛好覆蓋上述5個穴位,然后將一段約3 cm長的艾條點燃后放在溫灸器里面的篩網上(篩網離皮膚約2 cm高,可防止燃燒后的艾炭掉落灼傷皮膚),蓋好封蓋,保持下端的入氣口和上端的出氣口通暢,使艾條燃燒充分;然后用一根長短適中的橡皮筋固定在溫灸器兩側的固定環上,像戴草帽一樣把橡皮筋固定在下頦處。溫灸期間可調節出氣口大小,保持火力及溫度適宜,如患者感覺灼痛,可加蓋一至數層毛巾,以患者感覺溫暖舒適為度,30 min/次,1次/d。1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另予龍氏正骨手法[3]治療。令患者平臥,先確定病變椎體及錯位情況;然后以揉按彈撥等手法使患者頸肩部充分放松;接著側臥推正,術者雙手配合令患者脊柱旋轉、屈伸、撥正;再側臥搖肩;最后牽引正骨,依據拔伸牽引、前后屈伸、左右搖擺、左右側旋、對抗用力、反向運動等順序進行[4]。10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痊愈 :眩暈癥狀及體征全部消失,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顯效:大部分癥狀及體征消失,殘留癥狀較以前有明顯減輕,基本能夠進行日常活動;有效:少數癥狀得到改善,日常勞動和工作仍受到一定影響;無效:癥狀較治療前無改善或惡化,明顯影響工作和生活[6]。
觀察指標:依據《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評分包括眩暈程度、眩暈頻度、持續時間、生活質量等,每項滿分10分,得分越高改善程度越高。
結果: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癥狀改善情況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典型病例
患者,女,45歲。因“反復頸項痛、頭暈3年余加重伴惡心嘔吐4 d”于2014年10月24日前來就診。患者于3年前因工作勞累后出現頸項背部酸脹疼痛不適,有時伴頭暈不適,休息或服藥后可緩解,癥狀時輕時重,未作系統治療。4 d前因工作勞累后出現頸項部酸痛及頭暈不適,伴胸悶惡心,嘔吐2次,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非噴射狀,頭暈以體位變動時明顯,無劇烈頭痛,無胸痛心悸,無肢體偏癱或麻木。曾在外院內科門診診治,經輸液及服藥后(具體不詳)癥狀無明顯減輕。查體: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頸肌稍緊張,頸部活動度稍受限,C2~C4棘突及椎旁輕度壓痛,叩頂試驗(+), 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左右均為(-),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病理征(-)。頭顱CT示:未見明顯異常;頸椎側斜位及開口位片示:頸椎增生; 寰樞關節輕度錯位;經顱多普勒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即予溫灸器溫灸百會、四神聰穴,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1次/d,治療1次后癥狀明顯減輕,繼治3次后癥狀基本消失。1個月后電話隨訪癥狀無反復。
討論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眩暈”范疇,病因病機復雜,與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痰濕阻絡等有關。本病治療的重點在補益氣血、暢通經脈、扶助正氣,以驅邪外出、祛風除濕、通絡止痛。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百脈之宗,又為髓海所在,故《靈樞·海論》說:“腦為髓之海……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腦為元神之府,起主司神明的功能,而百會穴居巔頂,又叫“三陽五會”,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位于經脈氣血會聚之處,故能通達陰陽脈絡,貫通周身經穴,對機體的陰陽平衡發揮調節作用,能祛風潛陽,補髓益血,升清降濁[7]。四神聰又名“四畔”,為經外奇穴,在百會穴前后左右各1寸處,是治療頭風目眩要穴,具有鎮靜安神、清頭明目、醒腦開竅的作用。艾草氣味芳香,灸可醒腦開竅,溫經通絡,行氣活血。五穴相配同時進行溫灸,可平肝熄風、安神醒腦、開竅、升提陽氣,使氣血得補,清陽得升,并能夠增加局部血運,擴張椎-基底動脈,增加腦血流量。龍氏正骨手法為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有效方法,通過緩解局部肌肉痙攣,松解粘連組織,減輕椎間盤壓力,促進炎癥水腫的吸收,牽開錯位重疊的小關節,可使局部失衡的生物狀態趨于平衡,恢復頸椎內外平衡穩定,使其生理弧度及神經功能恢復[8]。因此,溫灸器溫灸百會、四神聰穴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顯著,能快速緩解癥狀,且溫灸時操作簡便,患者易接受,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范德輝,劉剛,王廷臣,等.腹針結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近遠期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0,30(11):909-912.
[2]孫宇,陳琪福. 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 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4.
[3]龍層花,段俊峰,王正和,等.脊柱病因治療學(紀念版)[M]. 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 有限公司,2007:108-117.
[4]李斌.龍氏正骨手法結合針灸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研究[D]. 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09:1-41.
[5]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6] 賴耀銘,黃錦軍,何育風,等. 電針結合推拿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廣西中醫藥,2009,32(4):27-28.
[7]王雪梅,高希言. 針灸百會穴治療血管迷走性暈厥56例[J]. 中國針灸,2011,31 (11):974.
[8] 黃文蓋.溫針灸百會穴為主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D]. 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1:1-35.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