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莉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455000)
?
益氣化瘀方防治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復發的臨床效果分析
楊莉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455000)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我國育齡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主要表現為月經失調、不孕以及盆腔疼痛等體征。有研究顯示有近25%~40%不孕女性伴有一定程度的子宮內膜異位癥,嚴重地影響了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1]。子宮內膜異位癥主要侵犯卵巢且呈現浸潤破壞,病情嚴重會對女性卵巢功能與生育能力產生影響,而單純的手術治療雖然能夠緩解患者癥狀,但是無法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術后容易復發。中醫學將本病歸屬于“癥瘕”“痛經”等范疇,認為多數屬于氣虛血瘀之證[2]。我院采用益氣化瘀方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將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9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9例)和對照組(49例),均為2014年6月—2015年6月入院患者。觀察組年齡27~43歲,平均年齡(34.28±4.11)歲;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22±1.45)年。對照組年齡25~41歲,平均年齡(34.13±4.07)歲;病程1~14年,平均病程(6.17±1.38)年。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西醫診斷:臨床癥狀可見漸進性痛經,慢性盆腔疼痛,后穹隆、子宮骶骨韌帶或者子宮峽部有觸痛性結節;CA125濃度升高,經B超提示子宮內膜異位癥。②中醫診斷:經前下腹疼痛,經行加劇,痛引腰骶部位,甚至出現昏厥,腹痛拒按,經行不暢,夾有血塊,胸悶不舒,舌紫暗,邊有瘀點,苔薄白,脈弦[3]。所有患者自愿參加臨床研究,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除外子宮腺肌癥患者,除外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除外合并有精神疾病患者,排除有嚴重感染患者,除外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術后給予米非司酮治療,在月經來潮第一天服用25 mg/次,1次/d。在月經周期中使用,連續應用6次,治療3個月后觀察臨床療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中藥益氣化瘀方治療。用方如下:黃芪30 g,當歸15 g,黨參15 g,川芎12 g,浙貝母10 g,薏苡仁15 g,延胡索6 g,菟絲子15 g,桂枝6 g。上述藥物水煎服,每日1劑,煎取藥液400 mL,分2次早晚溫服。
治療結果
觀察指標:根據患者痛經癥狀改善采用內膜異位癥痛經評分進行判斷,以經期前后小腹疼痛作為基礎,分值5~15分,7分以下為輕度疼痛,8~12分為中度疼痛,12分以上為重度疼痛。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A125濃度變化。對患者治療前后促卵泡生長激素、雌二醇與促黃體生成素濃度變化情況進行比較。
兩組患者痛經評分和CA125濃度變化:觀察組干預后痛經評分(5.41±1.03)分,CA125(12.81±3.44)U/mL;對照組干預后痛經評分(7.89±1.71)分,CA125(24.78±8.65)U/mL,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痛經評分和CA125濃度變化±s)
注:兩組干預后痛經評分和CA125濃度均降低,同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上述指標同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體內激素濃度變化對比:觀察組干預后促卵泡生長激素(5.97±1.12)pg/ mL,雌二醇(123.64±16.79)pg/ mL,促黃體生成素(5.13±0.88)U/L。對照組干預后促卵泡生長激素(14.16±2.04)pg/ mL,雌二醇(100.05±10.76)pg/ mL,促黃體生成素(7.32±1.48)U/L。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體內激素濃度變化對比±s)
注:兩組干預后促卵泡生長激素和促黃體生成素均降低,雌二醇濃度提升,同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上述指標同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屬臨床常見疾病,本病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病理上呈現良性形態學表現,但是具有和惡性腫瘤相似的種植、侵蝕與遠處轉移能力,術后容易復發。患者主要表現出進行性加重的盆腔粘連、疼痛和不孕。目前手術是治療本病的最佳方案,但是術后容易出現復發[4]。本病術后復發最常見的原因是:首先,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異位病灶同周圍組織出現粘連,因此手術難以完全分清楚;其次,部分患者為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比如發生在后穹隆痛性結節,由于浸潤深,因此手術無法完全清除,部分患者異位發生在膀胱、輸尿管等微小病灶或者不典型病灶,手術也無法完全清除;此外,在剝離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時,容易出現囊腫破裂,巧克力樣囊液容易流出,無法完全清除。
中醫學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手術后由于術中金刃損傷,術后房勞或者攝生不慎導致正氣虛損,術中血瘀無法徹底清除,造成余邪殘留,正氣虛損不能鼓邪外出,正虛邪戀,本病復發。此外,部分患者術后正氣虧虛,無法推動血液運行,氣虛血瘀,正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在脈道運行,血溢脈外,成為離經之血,出現血瘀證,而正氣虧虛無法運化水濕,導致痰濕內生,最終造成本病復發[5]。
我院采用米非司酮聯合中藥益氣化瘀方治療,前者屬于抗孕激素藥物,可以通過與孕激素競爭受體讓蛻膜細胞出現變性壞死脫落,促使流產發生。同時,利用子宮肌層對前列腺素敏感性,具備了擴張與軟化宮頸效果,促進壞死胚胎組織加速排出并誘導促使凋亡基因表達,讓蛻膜細胞加速凋亡[6]。我院同時聯合益氣化瘀方治療,方中黃芪健脾益氣,利濕消腫;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兩者合用以補為主,補中寓消,益氣同時能夠利濕,補血同時可以活血,共為君藥。黨參益氣健脾,助黃芪補氣之力;川芎活血;菟絲子補腎助孕,是為臣藥。薏苡仁化濕行氣;浙貝母化痰散結;延胡索行氣中血滯,調暢氣機,瘀血得消,痰濕能除,是為佐藥。桂枝則辛散溫通,可以引上述藥物直達病所,瘀化痰消,百脈暢通。全方合用起到益氣化瘀、化痰散結、調經助孕的作用[7]。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痛經評分(5.41±1.03)分,CA125(12.81±3.44)U/mL,上述指標改善優于對照組,說明益氣化瘀中藥應用在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患者中可以減輕患者疼痛,降低CA125濃度。觀察組干預后促卵泡生長激素(5.97±1.12)pg/ mL,雌二醇(123.64±16.79)pg/ mL,促黃體生成素(5.13±0.88)U/L,上述指標改善優于對照組,說明聯合益氣化瘀中藥能夠調節患者體內激素濃度。
綜上所述,益氣化瘀中藥應用在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中可以提升臨床治療效果,降低CA125濃度,減輕患者痛經癥狀積分,調節患者體內性激素濃度,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陳加軍,晁彥娜.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不孕的中醫治療現狀[J].河南中醫,2012,32(11) : 1560-1562.
[2] 王瑞靜,祁秀娟,邢彥,等.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不同藥物治療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3):499-502.
[3] 蔡仁燕,薛素華,黃曉輝,等.馮氏內異方對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的影響[J].新中醫,2012,44 (12):67-68.
[4] 蔣德菊,黃碧萍.活血化瘀中藥對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療效的影響[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9 (1):13-14.
[5] 馬迎紅,黎烈榮.益氣化瘀方預防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復發的臨床研究[J]. 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3):291-293.
[6] 吳桂芬,孫平,趙希海,等.益氣化瘀方防治子宮內膜異位癥術后復發40 例[J].河南中醫,2015,35(4):840-841.
[7] 沈萍,章麗婭,董麗君.益氣化瘀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氣虛血瘀證的臨床研究[J].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4,36(4):98-99.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