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澤欣
高遠,旅法音樂家、藝術評論家、作家、教授。畢業于天津音樂學院,留學于法國國立音樂學院,獲法國政府獎學金、享有法國國際藝術城專家工作室。現在法國和歐洲從事專業音樂演出、藝術評論和文學創作。
高遠的文學作品曾獲“世界華文報告文學獎”、法國“歐洲時報創刊二十周年征文一等獎”、中國作家協會“第二屆世界華文文學優秀散文獎”、中國文化部“中法文化年征文比賽三等獎”、中國文聯“全國原創歌曲十佳作詞獎”等海內外文學獎項。作品被瑞士蘇黎世大學漢學院、法國國家圖書館等收藏。著作有《貝多芬傳》《情懷巴黎—走入法國音樂家的情感家園》《江山如此多嬌—中國文化年評論集》等。
“我小時就喜歡音樂,后來從事音樂專業完全出于興趣和愛好。也正是因為興趣和愛好逐漸變為理想,而理想又與現實的生活存在很大差距,才使得早期專業與生活的道路異常艱辛。”高遠告訴《留學生》記者。
跟大部分學藝術、留學法國的人不一樣,高遠出身寒門。談起求學之路,高遠回憶道:“我出身貧寒農家,那個年代別說農村,就是城市里學藝術也得有極好的家境的。我初中未畢業就孤身到省會石家莊學習音樂,那時家里不贊成我學習音樂,其實就是贊成也供不起我上學。我當時為了省錢兩天吃一頓飯是常事,考上省會藝校后學習之余出去做工,比如給印刷廠跑活兒,挨工廠問有無印信封信紙之類。后來學校稍微有點生活補助,我就把錢攢下來,到北京和天津的音樂學院找老師上課,以備考大學。”
“攢的錢只夠交老師學費,火車票買不起,每次上課我就從火車站旁的地道橋攀上去,再順鐵軌進火車站,求乘務員說上去補票。上車后鉆進三人座下面,這樣查票查不到(那時都是綠皮車),到站下車再沿著鐵軌走到有地道口的地方翻橋而下,坐公車去老師家上課?;貋硪琅f順鐵軌進站……我后以優異的成績成績考入天津音樂學院,畢業后獲法國政府獎學金赴法留學。”
高遠認為,他早期的音樂啟蒙與求學經歷中,在農村的散養教育中受益良多:既磨練了吃苦精神和意志,也對藝術發揮起到重要作用。“我小時在家里讀了不少的書籍,培養了我至今愛讀書的習慣。讀書和家境熏陶不僅堅定了我從事音樂專業的信念,更使我在音樂之外,對文學、美術、舞蹈、戲曲、戲劇等諸多領域有所了解并得其益?!?/p>
留學生:法國的藝術學術氛圍跟國內什么不一樣?
高遠:法國藝術氛圍之優學術水準之高舉世公認,這主要源于法蘭西民族千百年來崇尚文化藝術的綿綿不絕之傳統。法國朋友聚會,文化藝術是主要談資之一,一起比排場比名牌幾乎沒有,那會被人視為無知淺顯沒有文化的表現。現在我國和法國的文化藝術氛圍還有不小的差距,不僅僅是傳統上的,更是經濟所決定的。《管子》講:“衣食足而知禮節?!狈▏琴Y本主義老牌發達國家,經濟穩固,文化藝術異常發達。而我們正處在經濟發展上升期,文化藝術尚未真正深入涉及(現在國家已經采取策略),自由出思想,休閑出藝術。這需要一個過程,從現在發展來看,我們不遠的將來就會大有改觀。
留學生:最喜歡哪一位音樂家?為什么?
高遠:古典音樂領域鐘愛莫扎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德彪西等人的音樂,他們的音樂“出自內心,直指人心”。我更喜愛國粹京劇藝術,四大須生、四大名旦的藝術,眾家紛呈,姿彩各異,深諳中國文化內涵。對我個人而言,我越了解西方藝術,就越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這也是很多留學生在國內聽流行音樂,出國后便對中國民歌戲曲情有獨鐘的原因所在。淺里說它是可以排解異鄉寂寞、思鄉情懷的渠道,深里講這是個人對傳統文化藝術的潛意識的重識與回歸,讓一個人自信,使一個集體重回民族自信。
留學生:第一首創作的作品是什么?
高遠:我第一首編創的作品是根據京劇皮黃為藍本改編的《京韻》,2000年在法國藝術城音樂會首演,當時法國的導師和同行還有一些樂迷,經常問我中國的音樂除了他們了解的古箏古琴外,到底還有其他什么特色的?為了能使西方人更了解中國音樂,我就逐步進行了這方面的編創和嘗試。
留學生:這些年來你的作品風格有變化嗎?
高遠:一個音樂家的作品總體來看經常是有變化的,但變化之中又有統一性。還有一點,解放前的冼星海、馬思聰,改革開放后一批批卓有成就的音樂家們,他們走出國門時無不是準備到西方去探尋音樂的真諦,而到了西方之后,特別是經過系統學習、掌握了西方技術技法,需要發覺靈感、挖掘素材的時候,轉而發現中國傳統文化是其挖掘和取之不盡寶藏。很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況味。我想這也是包括我個人在內的很多音樂家走出去的心路歷程。
留學生:有人認為當職業音樂家是艱難而且有風險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
高遠:一般而言,職業音樂家(以及藝術家)的風險有兩方面:一是自己的藝術是否被人認可;二是面對生活本身。在如今炒作大潮中踏踏實實做音樂的職業音樂家(藝術家)大多是寂寞的,因為在很多人的眼里,名利雙收、風光無限才是“成功者”。同時,國內藝術人也經常驚訝,這些“外表風光”的藝術家很容易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流逝。而國外的藝術家常常是歷久彌新,站得住腳。不論是藝術界,科技界也是如此。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很多是在某一領域已經堅持了十幾年數十年甚至一生的刻苦,才得以“山寺桃花始盛開”,這點無論從藝術還是科技層面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留學生: 怎么在音樂藝術追求和商業化中獲得平衡?
高遠:藝術與商業好比一桿秤的兩端,中心的支點便是良知——藝術的良知。不能不承認,現代社會如果太偏執于藝術本身的藝術家往往會有被邊緣化的危險。而如果藝術家太過商業化,炒作過度,欺世盜名,反倒被專業領域的人士不屑一顧,隨著時間被人們淘汰,傅聰把現在國內一位知名鋼琴家比作“二人轉鋼琴家”就是例子。藝術商業化是一把雙刃劍,猶如戴著鐵鏈跳舞,看上去美。實際沉重。所以認真對待藝術本身,不急功近利,是藝術與商業平衡的唯一法則。但反過來講,一個藝術家要從高高在上、紙醉金迷的環境中解脫出來,注入真情,涅槃重生,是很難的,這比藝術家成功時還要困難。這個規律是無情的。
留學生:你有計劃回國發展嗎?
高遠:初步有此計劃,希望立足雙方,進一步在中法文化藝術交流方面做一些實際工作,但還需要縝密思考籌備。
留學生:對計劃赴法學習音樂的學生有什么建議呢?
高遠:對赴法學習音樂的學生的建議主要是專業方面,國內學音樂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點,太注重于技術技巧,這并不是說技術技巧不重要,而是不應過分強調技術,藝術必定承載的是情感的產物,太為技術而技術反是舍本逐末。任何一門藝術達到較高階段再度延伸靠的不僅需要專業本身,更是其他姊妹藝術門類的滋養培植,我們古人所講的“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道理。
最后,還想對計劃出國留學和正在留學的同學們提個建議,出國需注意三點:安全、健康、學習。學習是最終目的,但不是唯一,如果前兩項不能有效保證,學習便失去實際意義。這是我這個早幾年留學的海外人的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