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升學,無論是在國內上大學,還是出國留學,學生和家長都希望學有所成。對一些考生來說,他們可能高考失利或者落榜了,那是不是就此升學夢就斷了呢?留學是不是高考失利的退路呢?高考后要如何能夠快速作出留學規劃呢?
留學生:你對“高考落榜”是如何定義的?
張國華:“高考落榜”我覺得應該是過去的一種說法、概念。以前大學錄取率很低,很多學生可能都上不了大學,因而就存在“高考落榜”這一概念。但現在的高考,錄取率一般都很高,雖然我沒有一個明確的統計數據,但我想錄取率應該都超過90%。加之國際化教育的興起,學生可選擇的升學路徑有很多。在國內上不了好的大學,那他還可以選擇去國外就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應該不存在所謂的“高考落榜”。
留學生:高考失利的學生都適合出國留學嗎?
周盈:這個問題很難說是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留學畢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所以還是要結合整個家庭的經濟條件來考慮。比如說學生要去英國、美國、加拿大的話,大概要預支100萬元人民幣,少則60萬-80萬元人民幣。其實,我們一直倡導的是“不要因為高考失利去留學”“不要為了留學去留學”。我們希望能夠根據每個學生及其整個家庭的情況(如家長對學生未來發展方向的考慮,以及學生的個性特點等)來分析學生是否要走留學這條路,以及不同國家、不同專業的選擇。有些情況下我們也會建議學生先在國內讀上一兩年再轉學。但如果學生自身有很強的出國欲望的話,那我們也會幫他規劃今后的留學路。
陳海彬:高考失利了是不是要留學這個問題,我覺得改為高考失利了有什么選擇,這種說法會更為妥當一點。要不然的話,所有學生和家長都會產生一種心理暗示,覺得高考失利之后那就只能去留學了,留學也就變成了一種備胎。那在我看來,一旦高考失利之后,國內沒有一個理想的選擇,那這個時候選擇去國外留學其實可能會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像我們作為海外院校的資源方來講,無論是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還是在加拿大都有非常多的院校是承認國內高考成績的,他們很歡迎中國學生申請一些不同的院校。
留學生:高考后向你們機構咨詢留學信息的人數有明顯增多嗎?與去年相比,今年在人數上有何變化?
周盈:從開始高考到高考成績公布階段過來我們機構咨詢的人數有明顯增多,尤其是高考成績出來后。他們的基本情況多是學生高考成績與預想有一定的差別。我們接待過的咨詢群體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希望進入重本線(如希望考入清華、北大,最低目標為中大)但今年的高考成績不佳(如只能進入中大,且不能選擇與自己匹配的專業)的學生,這類成績較好,對自己期望很高但最終高考成績與預期有出入的情況是比較典型的。另一類是未上一本線,只能進二本的學生。這兩類是我們接待咨詢時比較常見的情況。
雖然現在還沒有做相關的數據對比統計,但據我所知,相比去年,今年家長的留學意識有明顯增強。今年高考成績剛公布的時候,我和同事們基本上都會接待好多經朋友介紹前來咨詢的家長和學生,詢問最多的就是學生高考成績與預想有出入,應該如何選擇之類的話題。
留學生:在準備高考的同時做好留學規劃,這種情況現實嗎?
張國華:我覺得高考是一種選拔性的考試,一年一次,所以很多人把高考成績看得過于神圣化。但國外的話,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如在美國,類似中國高考這樣的SAT、ACT考試一年有好幾次,這樣一來,既要備戰高考又要準備SAT或ACT考試,我覺得學生很難做到兩者兼顧,很多學生不得不二選一。而部分國家的高校開始逐漸認可中國的高考成績,如澳洲八大已有七所認可高考成績,那么學生安心地準備高考即可。高考成績超過重本線多少分以上,便可直接申請澳大利亞的高校。所以,能不能同時做好高考和留學兩手準備,要看具體情況而定,如留學目的國、申請院校等。
留學生:如果學生高考成績很好,在國內也可以上一所不錯的大學,那對于他們來講有必要出國嗎?作為專家你的建議是什么?
張國華:我認為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總體來說,如果學生家庭經濟條件不錯的話,我還是建議他出國留學。當然,并不是說每個家庭都有這樣的經濟能力,有的學生可能會選擇在國內讀本科,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如果學生家庭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我還是建議他們去國外讀大學。
周盈:我接觸的一批學生其實都是上了北大、清華錄取線的,但因為沒能進入自己想要的專業,所以突然間都萌生了出國留學的想法。這類現象很多,尤其是今年,學生會更加注重專業的選擇。當然這可能也與整體的家庭背景有關,他們會覺得雖然能進入北大、清華,但卻不能選擇自己理想的專業,那出國留學的話是不是更好。那對于我們來說,這類學生是很棘手的。首先,他們會不屑于進入我們所推薦的一些社區大學,會覺得北大、清華都錄取我了,那我為什么要進社區大學呢?他們中有很多人是奔著美國前30的名校而來的,這樣的話,他們就需要Gap Year一年。其實,我們對他們更多的建議是盡量去北大、清華,如在北大讀完一年或兩年再申請轉學分入讀美國大學。我這里有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這個學生當時在國內就有修AP課程(可以實現學分轉換),并且每年都利用暑假課程學習,所以后來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就完成了國外本科的學習。如果基于時間上規劃,學生提前修滿學分,在短時間內完成學業也是極有可能的。
留學生:高考后再規劃留學時間上會不會比較緊迫?怎么控制好時間節點?
周盈:對于之前并沒有出國留學的打算,后來因為高考失利而萌生留學想法的學生而言,時間會比較倉促一些。以自身條件非常好,希望進入國內211院校但高考失利的這類學生為例,如果他們不想浪費太多時間,又想申請國外名校的話,那么可以通過社區大學“2+2”這種形式再轉入名校。此外,還可以選擇Gap Year一年,通過自己語言和背景方面的提升再去申請比較好的學校。我們之前有一個華附的學生,一直希望進入清華、北大但后來高考失利被深大錄取了。由于本人不愿意去讀深大,于是當時選擇靜下心來考SAT、TOEFL,作為高三畢業生Gap Year一年再去申請美國的大學,最終我們幫他申請到了排名前12的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如果學生想要沖刺美國名校,那么至少需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做準備。對于成績相對普通一些,希望早點出國的學生而言,可以通過參加英語內部測試直接進入國際大一,這樣也能節省自己的時間。最后,學生還可以選擇去讀社區大學,也不至于浪費太多時間和金錢。
留學生:高考后再留學,學生的選擇面是不是窄了很多?
陳海彬:其實,相比在高考前就早做準備,高考之后再來規劃留學,選擇面的確是窄了一些。
首先來講,高考放榜的時間是在6月底7月份才開始,如果學生當年還要留學(如以秋季入學來計算)的話,那實際上只有兩三個月的時間來做準備。即使學生準備春季入學,也只有半年的準備時間。那在這期間,學生要做語言(如IELTS、TOEFL)或學術類考試的準備,以美國大學為例,可能要考CAT。所以從時間上來看會有所不足。其次,像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一些學校,尤其是名牌大學,很多時候已經截止了報名時間。很多美國排名前50或者前30的,甚至是一些常春藤的名校,都是在當年的1月份或提前一年的11月份就截止申請了,如加州大學。對于國內已經高考失利,沒有很好選擇的學生來說,那應該怎么辦呢?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除了高考之外,還可以選擇社區大學,這類學校的申請時間不會截止得太早,一般多采用Rolling Admission滾動式招生。所以即使學生高考失利了,還可以照樣申請美國的社區大學。
如果學生沒有語言成績,那他照樣可以申請美國雙錄取的學校。所謂雙錄取,是指學生在申請某一所大學時,經過學校的評審,認為該學生的成績符合學校的招生條件,可以被錄取,但由于語言成績達不到學校的最低錄取標準,需要先進入學校的語言中心學習語言,待語言課程結束且通過考試后再進入該大學學習本科課程。
留學生:學生在國內大學上一或兩年后再轉去國外院校,還需要準備SAT、ACT、TOEFL考試嗎?
周盈:語言成績是一定要有的,這是出國留學的必要條件,或者說是學生愿意到國外后先讀一些語言或者先修課程。美國很多學校會有些規定,如在國內學分基本上超過24個的學生,就不必提供SAT或者ACT成績,但是他們會參考學生在大一、大二的課業成績。
留學生:有一部分考生確實是在高考之后才有想法要出國留學的,他們完全沒有語言成績,那這類學生如何才能快速實現自己的留學夢呢?
陳海彬:這其實也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案例。很多學生之前完全沒有留學準備,甚至父母會讓他別想那么多,專心高考,但是高考后由于各種原因想要出國留學了。這種情況也是我們被問得最多的,那我的建議基本上有以下幾點:第一,學生如果急于出國又沒有語言成績的話,不妨考慮雙錄取,在國外讀語言的同時把學術課程讀起來。其實不管是在美國、加拿大還是在澳大利亞,它們的一些學校都允許學生在沒有語言成績的情況下通過雙錄取通道先過去讀語言課程。第二,海外院校在國內的招生辦公室在這個時候也會針對高考后的學生提供一些便利,比如提供一些類似內部測試、英文測試或者學術測試的方式,讓學生不必再花很長時間去排隊考TOEFL、IELTS等。那這種便利性可以讓學生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具備符合申請該校錄取條件的語言成績。第三,曲線救國,即在國內讀合作辦學的方式。因為學生之前一直都沒有想過自己要去留學,也沒有做好充足準備,所以在國內可以選擇一些類似“1+3”“2+2”或是國內稱作合作辦學預科班的項目提前過渡和適應。畢竟這些學生在國內接受了12年的義務教育,對國外的整個教育體系、教育方式還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這些不錯的項目可以幫助學生熟悉國外的教學體系,順利實現留學。以上推薦的方式都是切實可行的,每一種路徑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至于如何采用還要結合學生的自身情況、家庭預算和規劃等具體分析。
留學生:其實,現在很多學生和家長比較糾結到底是在國內參加“1+3”“2+2”形式的合作辦學,還是直接去國外讀預科,對于這兩種路徑你個人怎么看?
陳海彬:我覺得各有千秋吧。先以國內的合作辦學為例,在我看來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提前過渡和適應,但畢竟學生最終學習的環境是在國內,并不是到國外做一些學習和生活方面的適應,所以在國內也不會遇到很大的挑戰。另外,相比國外學習,合作辦學的費用會更便宜一點,因為在國內上學,生活費以及學費對于一般家庭而言,更能負擔得起。那么合作辦學的缺點是它沒有直接去國外生活、學習的真實環境。很多學生和家長都會有這方面的擔憂:孩子在國內的合作班讀一兩年,結果語言水平也沒有得到很明顯的提升。當然,在這里我們先拋開學生有沒有特別努力地學習不說,合作辦學這類院校的整個學習環境以及周邊的語言環境都不會像直接去國外讀書來得那么透徹、直接,因為學生基本上只有上課時才會用到英語,下課后我估計很多學生是不會用英語交流的。以去國外讀預科或是直接去國外讀本科第一學年為例,學生確實會受到來自生活和學習上的種種挑戰,但我覺得也恰恰是這些挑戰才培養了學生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這一點也是我們經常跟家長們反復強調的。留學不只是為了拿到一張文憑,不只是為了留學,也是希望學生在18歲之后、高考之后、成人之后,能夠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闖一闖。培養學生自理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應該是在國外直接讀書比較明顯的一個優勢。
至于如何選擇還要看家長的意思。一方面只有家長最懂自己的孩子,包括孩子是不是已經具備獨立生活和應對問題的能力,是不是已經做好了出國留學的心理準備等。另一方面家長要提前做好留學預支。一般直接去國外讀書的話,以英、美、澳、加這些國家為例,4年下來大概需要近100萬元的預算,但若是選擇國內合作辦學的話,以“2+2”為例,需要50萬-70萬不等,相對減少近30%的支出費用。
留學生:不同高考成績的學生可以報考哪些國家的哪類大學?
周盈:每個國家都有一些很好的學校,也有一些相對容易申請的學校。就留學目的國的選擇而言,還是要結合學生自己的個性、想法、職業規劃以及期待的文化背景考慮。當然,我們也會給學生和家長一些建議,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特點,以及學生出國留學后對未來的打算(如畢業后是想要留在當地還是回國等)來作進一步的篩選。如英國這類國家畢業后是很難留下的;而澳洲的話有些專業申請移民是相對比較簡單的,加拿大也有一些比較好的移民政策;像美國這類國家留下來的可能性則與學生的個人規劃及所選擇的專業息息相關。
對于不同高考成績的學生來說,如果在國內可以達到一本錄取線的話,基本上世界排名前200的學校都是可以考慮的。當然這并不是一個完全絕對的概念,還是依據學生的語言能力、個性特點而定。如果說學生本身自理能力較差的話,我們不會直接建議他選擇美國這些需要具備自主獨立意識的國家去留學。
陳海彬:澳大利亞是最早允許中國學生利用高考成績申請國外大學的國家之一,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對中國高考有非常清晰的認識,比如對中國高考每一批次錄取分數線的設定,甚至還對全國各個省份以及文科錄取線作出了區分。所以,對于這種利用高考成績來申請留學的方式,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提前規劃語言這個環節,因為學生的高考成績只是從學術層面來證明我已經達到這所學校的錄取水準,但其實海外留學的話,學校主要考慮的是兩個層面:一是學術上的準備(就是這個時候學生是不是已經在學術上準備好了);二是語言上的準備。假如學生的高考成績已經達到第一批次,比如可以去到澳洲的悉尼大學,但是悉尼大學要求學生的IELTS必須達到6.0分,部分專業要6.5分,而這位學生的語言卻沒達到這樣一個水平,那這樣子的話其實是蠻可惜的。我也經常會聽到一些學生說雖然高考成績達到了錄取線,但是因為之前一直沒有時間準備語言,都在忙著高考,又或者是家里人沒有要我做語言準備等等以至于語言成績未達到要求。在這里,我想給大家一個建議,學生可以在準備高考的時候適當地抽出一些時間來把語言這一關給補起來,把該考的語言考試(如IELTS、TOEFL)考好,不要到最后學術成績達標了,語言卻沒過關。
留學生:社區大學可以作為學生申請時的備選嗎?
張國華:我認為社區大學不失為一個很好的選擇。但可能國內很多學生和家長對社區大學有些誤解。社區大學是由英文 Community College翻譯過來的,是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國有1700多所社區大學。很多學生和家長可能不知道這些情況。就美國本土學生而言,有很多都是通過社區大學完成兩年學習后出來工作或者再轉入四年制大學的。因為近幾年有很多通過社區大學轉入名校的成功例子,所以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開始逐漸接受社區大學。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和加州、華盛頓州、佛羅里達州的部分社區大學都建立有合作關系,所以會推薦學生進入一些不錯的社區大學,不可否認的是轉入名校的成功率的確很高。例如,我們合作的社區大學Foothill-De Anza College,學生轉學成功率極高,進入UC Berkeley、UCLA等院校的較多。所以,對于那些想進入名校就讀,但又不能直接考入的學生而言,我建議他們選擇社區大學作為跳板。另外,一般社區大學的學費在一萬美元及以下,對比現在一些民辦二本院校來說,費用比較低廉。所以從經濟方面來看,社區大學也是值得選擇的路徑之一。
留學生:是不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才會選擇入讀社區大學?
張國華:其實也不能說進入社區大學的都是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就以我們的實際案例來說吧,廣州市一些比較好的重點中學(如廣州市第六中學)的學生也有選擇社區大學這一路徑的。他們可能之前沒有出國讀書的打算,但由于高考失利又想就讀名校,那他們就會考慮先進入門檻相對較低的社區大學作為跳板,經過兩年的學習再爭取轉入名校的幾率。我們曾經有一個廣州市重點中學的學生,我們幫他去了加州洛杉磯旁邊的Santa Monica College,經過兩年的學習,最終轉入哥倫比亞大學。這也是我們目前為止通過社區大學轉入美國名校最成功的一個案例。
留學生:出國留學除了要考慮學生的家庭條件以外,是不是也要以學生自身情況為參考?
張國華:當然要依據個案區別對待。如果學生自身沒有意愿出國留學,而是被父母強迫送出國的話,那這種情況就是非常不適當的。首先,出國讀書一定要根據學生自己的意愿決定。根據我以往的經驗來看,如果學生沒有主動出國讀書的想法,那么到了國外就會遇到很多問題,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諸如埋怨、逃避等,這對其留學生涯是極為不利的。很多留學失敗的案例就是這樣產生的。
留學生:學生和家長要如何甄別野雞大學?
張國華:甄別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我們國家教育部有一個涉外教育監督網,它會定期公布一些受中國政府認可的國外正規院校名單。其次,還可以通過國外政府和一些專業性協會的網站查詢院校信息,以及是否為國內所認可等。
留學生:對于明年或者后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您對他們有何建議?他們需要做哪些準備?
張國華:其實出國留學需要提前一到兩年時間進行規劃,特別是想要沖刺海外名校的學生,他們需要花很長時間準備SAT、ACT、TOEFL考試或做一些背景提升。可能有些國家申請準備時間不需要那么久,但就美國而言的話則越早越好。一般而言,美國名校的申請時間基本會提前一年,比如說目前申請明年八九月份入學的學生可能在今年的九十月份就要開始準備申請了。美國院校的申請時間比較長,那么也就意味著學生準備的時間要更長。諸如澳大利亞、英國等留學目的國可能相對不需要學生準備那么早,但我還是建議有出國打算或計劃的學生早作規劃。
陳海彬:對于目前在讀的高中生,我有以下幾條建議:一是之前所說的國外院校篩選學生的兩個主要標準——語言、學術。對于正在讀高一或高二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時間非常充足。我對他們的建議是語言這一塊可以提前準備。一般IELTS的有效期是兩年,學生不宜提前太早準備,諸如有的學生在初一時就準備了IELTS考試,等到高中的時候再出去,分數已經失效了,所以一定要在適當的時間準備語言考試。另外,語言考試的準備要根據留學目的國而定,因為不同的國家對語言的種類有不同的要求,如美國對TOEFL的認可度更高,澳洲或英國對IELTS的認可度更高等。二是對于想要沖刺名校的學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做好學術上的準備。我們通常所說的這兩項建議很多學生都可以做到,除此之外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那便是我們業內人士經常會說的“X元素”了(也就是一種叫做軟實力的東西)。怎么提升軟實力呢?學生在高中課余時間可以多參加一些志愿者和課外實踐活動,甚至可以參加校內外或社區周邊的一些比較有含金量的比賽。此外,暑期不妨參加一些最近在國內外比較流行的暑期課程或夏令營等(這些項目主要是以參加課程為主)。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可以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背景。那為什么這么做呢?其實當學生把申請遞交到海外一些名校的同時,招生官每天都會收到很多來自世界各地優秀學生的申請,每一個學生都是IELTS7.0分以上,學習成績都很好(如果按100作為標準的話,每一位申請的學生成績都是90分以上、95分以上),那這個時候招生官會更想了解除了語言、學術成績之外學生的軟實力,比如學生平時做過什么,是不是一個有個性、有理想的人等。這就需要學生在平時的個人興趣上多做一些挖掘。這也是我們對高中生的一個建議。
除此之外,我們對高中生的家長也有一個建議,那就是不要再一味地對學生說除了高考其他什么都不用想的話了。因為現在不再像以前一樣了,高考不再是唯一的出路,除了高考外出國留學、參加工作,甚至是創業都會有無限的可能性,所以我希望家長們不要再去局限自己的孩子了,不管是在迎戰高考的同時準備留學的事情上,還是在發展個人興趣的事情上,都請盡量保持一種相對支持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