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雷蕾
?
傳承創新復岐黃盛世
——“湖湘中醫眼科”喜摘湖南科技進步一等獎
文/本刊記者雷蕾
30年前,不及而立的彭清華和團隊開始整理散落于湖湘中醫眼科各流派的名醫學術思想及診療經驗資料;30年后,“湖湘中醫眼科名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的整理、傳承與推廣”項目(下稱“湖湘中醫眼科名家”項目)榮獲2015年度湖南科技進步一等獎,已是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彭清華代表團隊登上領獎臺,于鮮花和掌聲中收獲榮譽。
30年前,“湖湘中醫眼科名家”項目啟動,凝聚了近代湖南中醫眼科學術精華的傳承畫卷逐漸清晰地呈現于世,開國內對特定時間段、特定地域的專科名醫群進行系統研究之先河;30年后,收獲的喜悅化為繼續前行的動力,讓“湖南中醫眼科名家”項目模式輻射至全國,讓我國中醫藥事業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成為項目團隊新的奮斗目標。
在國內中醫學界,眼科“湘軍”可謂赫赫有名,一大批藝精心誠的名醫專家在業內和患者中享有盛譽。但在我國中醫行業上千年的發展史中,拜師學藝、口傳身授是主要的傳承方式,許多古法古方更是家系獨傳、傳內不傳外。這種相對封閉的傳承方式讓許多精妙的診療方法瀕臨失傳。再加上有些眼科專家已經作古,或是年事已高,搶救他們的學術思想和寶貴的臨床診療經驗已是迫在眉睫。
“不能眼睜睜地看著老祖宗和前輩們留下的寶藏就此消亡,保護它、傳承它、推廣它,提高年輕中醫眼科醫生的診療水平,造福于廣大人民群眾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項目組成員、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黨委副書記秦裕輝說,這是“湖湘中醫眼科名家”項目開始的初衷,也是湖南中醫眼科學界的共同目標。
早在20世紀80年代,湖南省相關部門、湖南中醫眼科學會便已經有意識地開展“湖湘中醫眼科名家”項目的研究,當時還是“愣頭青”的彭清華和秦裕輝及其團隊便開始收集整理湖南十位眼科名老中醫的醫案及經驗方,并對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進行提煉、歸納和總結。這十位專家分別是畢人俊、文日新、劉佛剛、李熊飛、張懷安、劉大松、肖國士、李傳課、魏湘銘、謝康明。“老中醫們的子女和學生是收集素材、整理資料的主力軍,而仍然健在的專家們更是不辭辛苦,親自動筆,令人感佩。”彭清華說。
“我父親在世時,最惦記的就是將畢生行醫經驗整理成冊,以示后人。”名醫張懷安之子、“湖湘中醫眼科名家”項目組成員、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主任醫師張健教授在完成了父親的學術思想整理工作后,曾動情地說:“父親在天有靈,看到自己的愿望成真,想必也會感到欣慰!”
資料收集整理工作看似簡單實則不易。以張健為例,一周要看五天半門診,一天約診療40位患者,下班回家后已是疲憊不堪。“整理工作只能熬夜完成,那時電腦還用得不利索,打字速度也挺慢,但我甘之如飴。”張健說得輕描淡寫,但實際上,老專家們留下的文字材料有限且并不系統,想要從中提煉出精華,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不過,張健認為,倘若既能完成父親遺愿,又能為后人造福,自己再辛苦也值得。他用五個月時間,完成了7萬余字的張懷安主要學術思想及臨床診療經驗的撰寫工作。
“還有一些老中醫開始此項工作時已年近80,其早年跟師的弟子大多也年事漸高,他們提供的許多素材在術語使用上慣用別名,文字運用與出版要求也有差距。”彭清華說,項目組在收到這些素材后,對其進行規范、編輯及驗證的難度不小。
自20世紀80年代起至90年代末,項目組花了近20年時間,整理總結散落于各流派的學術精華,整理名老中醫經驗方近200個。自2000年后的十余年時間里,以眼科名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為核心的,諸如《中醫眼科名家十講》、《眼科病名家醫案·妙方解析》等18部學術著作陸續出版,總發行量達30余萬冊。

▲團隊部分研究人員合影(從左至右分別為譚涵宇、張健、彭清華、秦裕輝、李波)
中醫之傳承,一為望聞問切、辨證施治的醫學理論和治病之道,二為靜心觀性、返觀內求的內證實踐和修持方法,三為仁心仁術、濟眾博施的醫德醫風。在“湖湘中醫眼科名家”項目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傳承。
在十大名醫中,肖國士師從畢人俊,張懷安師從文日新,李傳課師從劉佛剛;而在項目組成員中,彭清華是李傳課的弟子,秦裕輝曾師從劉大松、李傳課、肖國士、魏湘銘四位名醫,張健接過張懷安的衣缽,文志軍則是文日新的學術經驗繼承人。“源遠流長的師徒傳承,讓湖南中醫眼科名醫輩出,綜合實力可排進全國前三。”秦裕輝自豪地說。
然而,即便如此,要真正做好傳承并非易事。“一方面,古代中醫的許多寶貴經驗是以古籍文獻的形式流傳至今,但如今的年輕人能看懂古文并融會貫通的太少;另一方面,中醫藥科學人文色彩濃厚,許多方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再加上中醫講究辨證論治,需要綜合判斷患者的具體情況開具藥方。倘若學生缺乏悟性、不擅思考,就不可能學有所成。”秦裕輝對此深有感觸,“如果沒有老師帶,學生會走彎路,而廣泛地跟師、跟名師,則是一條成才的捷徑。”
因此近十年來,“湖湘中醫眼科名家”項目組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推廣老中醫們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我現在去開學術會議,演講主題都被指定為名老中醫的經驗傳承,可以說已經形成了品牌。”彭清華對此相當驕傲,“我們還主辦了6期國家繼續教育專題培訓班,在全國推廣名老中醫的學術觀點,得到了國內學界的廣泛認同。”
不僅如此,湖湘名老中醫的主要學術觀點如眼科肝竅學說、玄府學說、角膜病分層論治、從肝論治目系疾病等還被寫進全國規劃教材及研究生教材。在名家學術思想的指導下,項目組還牽頭制定了高風內障(視網膜色素變性)、青風內障(開角型青光眼)、消渴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中醫臨床診療指南》,作為國家行業標準,由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在全國推廣應用。
當然,只有教材,沒有名師的言傳身教,傳承就只是空殼。“以己為例,我既是醫學院科班出身,又跟師學徒,兩者兼得從而受益終身。”秦裕輝談起恩師,語氣滿是崇敬,“劉大松老師教我如何與病人打交道;李傳課老師教我如何做讀書筆記,如何以嚴謹的態度做學問;肖國士老師為事業獻身的精神值得我學習;魏湘銘老師則教我如何用中西醫結合的思路與方法,解決臨床實踐問題。每位老師特點不同,但都德高術精,我終身難忘。”
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在10名眼科名老中醫的指導下,湖湘中醫眼科后繼有人。他們共培養學術繼承人56人,指導博士研究生5人、碩士研究生19人,培養進修生70余人,培訓學習班學員200余人,帶教本科生實習生300余人。
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的自制藥處方上,列有滋陰明目丸、益氣明目丸、眼明靈、舒肝明目丸等近二十種方劑。“這些都是根據湖湘中醫眼科名家的經驗方制成的醫院內制劑,而在整個項目中,根據名醫經驗方開發的制劑及中藥新藥多達50余種。”彭清華介紹道。
“不僅僅是老中醫們的經驗方被開發成醫院制劑,他們的學生也在此基礎上,根據自身臨床實踐探索出新的醫院制劑,這就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秦裕輝補充道。早在2008年,秦裕輝就開發了中藥新藥“雙丹明目膠囊”,這也是國內首個獲批的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眼科新藥。
這些制劑和新藥已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等十余所醫院廣泛應用,不僅為患者擦亮了心靈之窗,更創造了數億元的經濟效益。※
“張懷安老師用來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的經驗方眼明靈不僅在國內轟動一時,在國際上也是鼎鼎有名。”秦裕輝說。張健對父親的心血結晶更是推崇不已:“20世紀90年代時,從日本來我們醫院住院診治眼病的就達數百人,結果導致醫院外賓病房爆滿,只好臨時租用附近賓館改成新病房。”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積累,也是中國最有原創優勢的科技領域。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中醫藥的發展空間被壓縮,發展前景與其深厚實力不成正比。因此,中醫藥不僅要傳承,同樣需要創新。這也是“湖湘中醫眼科名家”項目的靈魂所在。“全國類似的項目很多,但毫不夸張地說,我們的推廣應用模式對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秦裕輝自信地表示。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彭清華看來,獲得湖南科技進步一等獎只是對過去工作的一種肯定,對于未來,他躊躇滿志:“未來五年,我們要借助更大的平臺,總結全國50位眼科名老中醫的學術精華,并在創新方面加大力度,將名老中醫的經驗方開發成新藥,開發成各種各樣的產品,讓更多消費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