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暉
在全球主要工業化國家中,英國安全績效20年來穩居第一,日本基本處于第二,美國列于前五,這三個國家統計口徑基本一致,分別位于歐洲、亞洲和北美洲,能夠體現全球安全生產的先進水準。
2014年度英國、日本及美國工亡事故數據,如表1:
2001年,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對各國工傷事故的一份不完全統計數據,當時英國10萬從業人員死亡率是1,日本是2.5,美國是4.2,發達國家10萬從業人員死亡率基本在3~5之間,中等發達國家在5~8之間,發展中國家在8~10之間。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安全生產又取得了明顯的進步。2016年5月17日,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了2015年度工亡事故死亡人數為972人,是日本近100年來首次降低到1 000人以內。總結英國、日本和美國這些安全績效先進的國家,對于我國安全生產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是
基礎和核心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在發達國家的企業安全管理中發揮了基礎和核心的作用。
英國是全球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積累了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是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發源地。1991年,英國健康安全執行局(HSE)率先發布《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指南》,1996年,正式發布了BS8800《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是全球第一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標準。同年,美國及日本也頒布了各自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
1999年,全球13家著名認證機構在BS8800的基礎上頒布了OHSAS18001《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規范》,成為一個跨地區的標準;2001年,國際勞工組織(ILO)頒布了ILO-OSH《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導則》,是第一個全球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
2014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開始起草ISO45001《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預計ISO45001最終版將在2016年9月頒布。
管理體系是公認的整合內部資源、建立良好運行機制,實現自我發現、自我糾正、自我完善的最佳工具之一。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來自于企業的探索和實踐,經過總結提煉成為推薦性標準,為企業全面系統地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指導,是企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建設的核心和主要手段。
我國在這方面總體方向正確,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1998年,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現中國職業安全健康協會)頒布了我國第一個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標準CSSTLP1001:1998《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規范及使用指南》;1998年機構改革,安全監管職能由勞動部劃轉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簡稱“國家經貿委”),國家經貿委于1999年頒布了《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試行標準》。
2001年,經國務院批準組建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簡稱“國家安監局”),與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由國家經貿委實行部門管理;同年,國家安監局以國家經貿委的名義發布《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指導意見》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審核規范》。
2004年,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管理由國家安監局劃至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家認監委”),成為中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一個轉折點,國家認監委繼續推行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國家安監局開始推行安全質量標準化。2010年以來,國家安監總局制定發布了AQ/T 9006—2010《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及一系列行業的安全生產標準化標準。很多企業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與安全生產標準化兩套并行,浪費企業時間和人力物力。
對照英國、日本和美國,均由負責安全監管的政府部門主導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建議我國借鑒這些國家的經驗和做法,由國家安監總局牽頭,吸收借鑒國際國內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推行中的經驗和教訓,代表我國參與ISO45001標準的制訂,將目前推行的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與安全生產標準化合二為一。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以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措施策劃為基礎,本身就是一個風險預控體系,同時涵蓋了安全生產標準化和隱患排查的要求,或者說當下推進的風險預控、安全生產標準化及隱患排查都統一于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中。
風險評估是有效方法和工具
風險評估是減少事故,尤其是工亡事故預防的有效方法和工具。
英國最早推行風險評估方法,要求企業自主評估安全風險及控制措施的效果。2007年,日本對比了英國的事故(見表2),發現休業事故(休業事故是指因工傷休息4日及以上的事故)發生率英國是日本的2.5倍,但工亡事故日本是英國的2.5倍。休業事故發生率低,在于日本通過開展安全確認、危險預知訓練等方法減少了人的不安全行為的發生率,而工亡事故發生率較英國高,是由于日本沒有開展針對設備設施等硬件的風險評估,導致機械設備的本質安全化水平不如英國,在此之后日本開始推行風險評估。
我國目前大力推行的是隱患排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通常意義上的隱患排查,是針對隱患出現之后,而風險評估注重源頭控制、事先評估企業設備設施及作業活動存在哪些危險有害因素、這些危險有害因素對人的安全健康會產生哪些后果、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現有的控制措施能否有效控制風險等,較之隱患排查更能體現預防為主,也有利于隱患分級和評估隱患整改是否到位。
建議,在我國 “隱患排查”的名稱可以繼續使用,但引入“風險評估”的思想和方法,豐富完善正在開展的隱患排查治理工作。
安全生產事故統計數據準確真實
安全生產統計數據是安全監管監察的重要基礎,是制定安全生產政策法規的重要依據,為安全監管監察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和科學的決策依據。統計工作本身的困難以及事故問責的壓力,導致生產安全事故統計數據的完整準確更加困難。
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2014年的工礦商貿從業人員10萬從業人員死亡率為1.328,這與我國提出到2020年安全生產水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存在矛盾(與表1相比,我國統計的數據與發達國家已經相近)。當然每個國家的統計方法、適用范圍、產業分布等領域均有不同,存在差異。但其中一個原因是2001年事故統計數據就不夠準確,之后每一年度下達的事故死亡控制指標,又是以此為基準要求逐年下降的。
一般國家安全事故統計數據中,不含交通事故(傷亡人員賠償費用由工傷保險支付的除外),因為交通事故有其特殊性,我國現在的統計數據里交通事故將近90%,但實際上安監部門工作的重點并不是交通,安監部門的工作方向、重要性、成績也不能準確體現。
為了更好地解決統計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2016年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不再下達各省市事故死亡人數控制指標,問責思路從單純的統計數據轉向失職追責盡職免責,同時推行生產安全事故直報制度,這是很好的措施。2016年的數據可能較之前年度會有上升,但能更完整真實地體現我國安全生產的現實。
學習借鑒英國、日本及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掌握精髓和實質,結合我國自身實際靈活運用,而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照搬套用和形式上的模仿,需要我們繼續研究、思考、探索和實踐。
編輯 秦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