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偉 王偉


2010年4月20日,美國墨西哥灣西西比海底峽谷252區塊Macondo探區,在相隔10 s的兩次大爆炸后,“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升起一團熊熊燃燒的大火,并于2010年4月22日沉入墨西哥灣。事故造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海洋石油泄漏污染,并導致11人死亡,17人受傷。
英國石油(BP)擁有該區塊的租賃權并擔任作業者,“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第五代半潛式鉆井平臺。一流的公司、頂級的裝備,卻為何發生如此慘重的事故呢?漏油之后BP采取了哪些應急處理措施?
“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爆炸
原油泄漏
墨西哥灣位于北美洲東南部邊緣,因瀕臨墨西哥而得名。它是全球著名的海洋油氣富集區,也是美國三大油氣產區之一,為美國的油氣產量以及經濟增長做出了突出貢獻。
2010年4月20日 在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峽谷252區塊Macondo探區
作業人員已將生產套管下至鉆井深度5 579.1 m處并固井,由于已完成壓力測試,工作人員正在做臨時棄井的準備工作。
21時01分,作為臨時棄井的常規作業一部分,在海水替代泥漿的過程中,當較重的泥漿為較輕的海水置換時,壓力本應下降。相反,鉆桿壓力上升了689.5 kPa。說明油井出現了問題。
21時14分,鉆井工人采取了一系列的井控措施試圖降低鉆桿壓力以調查壓差。
21時40分,泥漿和油氣已經到處擴散并流到海里……
21時47分,第一聲可燃氣報警響起。
21時48分,電力被中斷,發生了第一次爆炸。約10 s后,發生第二次爆炸。
22時,由于深水地平線無法與油井脫開,管理者發出放棄平臺的指令。人員開始撤離。
4月22日上午10時,平臺再次發生爆炸。“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沉入深?!m然平臺上126人員大部分撤離,但仍有11人死亡,17人受傷。
原油泄漏 形勢升級
2010年4月24日,海底探測器顯示,隔水導管和套管開始漏油,預計漏油量每天超過1 000桶。
當局者起初以為這僅僅是一場普通的漏油事故,只出動飛機和船只清理海面浮油。然而,這只是巨大災難的開始。
4月2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估計,每天漏油高達5 000桶,竟然5倍于先前的預估,并且連續發現了3處漏油點。根據海岸警衛隊和救災部門提供的圖表顯示,浮油覆蓋面積長160 km,最寬處72 km。
6月23日,事故再次惡化:原本用來控制漏油點的水下裝置因發生故障而被拆下修理,滾滾原油在被壓制了數周后,重新噴涌而出。
封堵成功
2010年7月15日, BP宣布,新的控油裝置已成功罩住水下漏油點。
永久封閉
2010年9月19日,伴隨著減壓井的完工,美國原油泄漏事故救災小組宣布,墨西哥灣漏油井已被永久封堵。井雖成功封堵,但是泄露的400萬桶原油,只收回了81萬桶,仍有約319萬桶原油漂浮在墨西哥灣。
人為的責任事故
2009年10月6日,Transocean公司的半潛式鉆井平臺“馬里亞納”完成Macondo探區的初次鉆井作業。隨后受颶風艾達的影響,馬里亞納斷錨、漂移,需要塢修。塢修后,平臺合同到期。
2010年2月6日,由“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繼續為Macondo井提供鉆井服務。Macondo井為一口勘探井,一旦發現有經濟價值的油氣資源,探井將轉為生產井。
“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第五代半潛式鉆井平臺,可在水深2 438 m的海域作業,最大鉆井深度約為8 850 m,造價3.5億美元,作業日均費用達到49.68萬美元/天,于2001年交付下水。世界一流的公司、頂級的設備,怎么會釀成如此重大事故?
事故調查發現,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是一起人為的責任事故。
套管選擇
套管是用于支撐油氣井井壁的鋼管,需要根據井況和井深來選擇相應的套管。
2010年3月8日,“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開工。經過一個月的鉆探工作,2010年4月9日,鉆井深度達到5 596.13 m(方案設計鉆井深度為5 989.3 m,因在鉆井作業過程中遭遇了與設計基礎不同的孔隙壓力和壓力梯度,因而泥漿比重和套管下入深度與原設計不同)。
2010年4月9日,作業者對先下尾管還是直接下長串生產套管問題展開激烈討論:下尾管可以防止井噴,但會減慢施工進度,而下入長串生產套管是一種較快的作業方式,工期可以減少3天;直接下套管還可節約700萬~1 000萬美元。
在利益面前,BP忽視安全因素,決定在4月15日直接下長串生產套管完井。
違規減少15個扶正器
在下套管過程中,扶正器非常重要。扶正器安裝在套管外側,用來支撐套管,使套管順利下到預定井深,并使套管在井眼內居中。
負責固井作業的美國哈利伯頓公司固井工程師按照API RP 65規范,并通過計算機模擬計算出應使用21個套管扶正器,才能基本保證固井質量,而實際上Macondo井隊下套管時只安放了6個扶正器,大大增加了上部躥槽的風險。
水泥漿封堵缺陷把控不嚴
下完套管后,為防止油氣從產層中進入井眼,開始注入水泥。BP使用的是一種輕質的氮化泡沫水泥漿,雖然封堵效果好,但是穩定性差。
這歸結于前期哈里伯頓公司室內水泥漿試驗不全面,加之BP把關不嚴,沒有發現水泥漿設計的潛在缺陷;再加上固井方案設計的水泥漿用量太少;固井前,鉆井泥漿循環不夠等因素降低了固井質量,最后出了問題。
縮短候凝時間
注入的水泥需要一段時間來凝固,即候凝。由于此鉆井進度比計劃推遲了大約42天,BP公司為了趕進度,僅候凝16.5 h,水泥并未完全凝固,就令井隊用海水替換鉆井液。由此導致壓力失衡,井內液壓柱壓力不足以平衡地層壓力,從而引發地層液體涌入井筒。
未進行水泥膠結測井
水泥膠結測井,指用一個聲波儀器來檢測水泥是否與套管外壁和井洞壁膠合結實。水泥膠結測井是檢驗固井質量重要的一步,若發現水泥中有通道,可以在套管上鉆個孔再注入一些水泥。
平臺爆炸兩天前,BP曾派相關服務公司進行水泥膠結測井。但奇怪的是,BP后來又決定不測井。據稱,一次測井需要花費9~12 h,并支付12.8萬美元。
負試壓誤認為成功
固井施工按照預定計劃完成后,需要根據設計測固井質量。2010年4月20日上午,對油井進行第一次完整性測試——正試壓,試壓成功。下午做負試壓,先使用隔離液,然后利用海水置換井中的一些泥漿,以確認環空水泥、套管鞋、套管和井口密封的完整性。
經過調查,調查組認為此次負試壓存在多個問題。首先,在試驗開始時,防噴器充入了約50桶的隔離液,這將可能抑制壓井管線上的壓力讀數;其次,排量超過了預期,表明屏障封隔油層失敗;再次,鉆井人員發現壓井管線無流體流出,但鉆桿壓力上升至9 653 kPa,這一壓力表明油井的完整性存在問題,鉆井人員卻錯誤地認為壓力是由于“氣囊效應”的現象造成。因此,鉆井作業人員錯誤地認為負試壓成功。
溢流未及時關閉防噴器
2010年4月19日20時20分,發現溢流,但整整一個小時后,才意識到需要關閉防噴器,但為時已晚,油氣已經上涌。
21時49分,發生井噴,隨后泥漿泵房機房爆炸,井控系統失效等,造成11人死亡,17人受傷。
防噴器失效
安裝在井口的防噴器是防止漏油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深水地平線平臺的防噴器在發生漏油后并未正常啟動,此外平臺上裝備的一套自動備用系統,也未能被激活,因此防噴器當時并沒有發揮作用。
高大威猛的防噴器為什么會失效呢?據了解,為節省時間和經費,“深水地平線”防噴閥中沒有使用永久性“變徑閘板”,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測試閥門,這增加了閥門失效的風險。
BP公司主觀原因
管理原因。2009年美國政府向BP頒布了“安全獎”,事發當天BP的7名高級官員正在現場慶祝,未能第一時間參與救援
趕工原因。該井設計鉆井周期51天,但實際作業時間超設計周期43天,另外,平臺租賃費多花了2 100多萬美金。
監管不力。按照規定,每個月要求做一次安全檢查,但BP的檢查率只有41%~75%,而且安全檢查不認真。
應急救援和補救措施
正常情況下,井噴后通過采取注入重泥漿或者關閉油井,并疏導上噴的高壓油氣,可以在一周內控制井噴,為何深水地平線事故持續了近三個月時間才被控制住呢?BP在這三個月內采取了哪些補救措施?
專家總動員
BP公司在休斯敦快速設立了一個大型事故指揮中心,從160家石油公司調集了500人。隨后又專門聘請道達爾、??松葘<疑逃懢仍胧?。
及時清污
4月25日,BP通過鋪設圍油欄、稻草墻和防護堤壩等措施設置隔離帶,并每天投放大量分散劑(Corexit 9500和Corexit EC9527A)。同時使用吸油棒吸油,但在每天泄漏的上萬桶原油面前遠遠不夠。
機器人水下關井
4月26日,BP出動了多臺水下機器人嘗試關閉水下防噴器來實現關井,但未能奏效。
“金鐘罩”
隨后BP打造了一個頂部開孔的鐘形控油罩,希望用它罩住漏油點,將原油從頂部通過油管疏導到海面上的油輪。
但是這個重約125 t的控油罩在即將抵達漏油點時,卻停止了下沉。經過研究才發現:在控油罩下降過程中,深海中的洋流裹挾著原油和天然氣進入了控油罩內,天然氣在深海的低溫高壓環境下形成了甲烷水合物,堵塞了控油罩頂部的輸油口。
“大禮帽”
為了解決甲烷水合物的問題,BP又設計了一個“大禮帽”,它比之前的“金鐘罩”體積要小得多。為了抑制甲烷水合物的形成,在下放“大禮帽”的過程中,向其緩緩注入甲醇,不過該方法治標不治本、效果不佳,未能控制漏油。
安裝吸油管吸油
5月14日,BP開始在海底漏油口安裝吸油管。同時,BP意識到僅靠收集原油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決定封堵油井。
滅頂法
5月26日啟用“Top Kill”封堵(滅頂法),即從井眼頂部向破損油井注入封堵材料進行封堵。但井底壓力過大,注入的封堵材料被井內的高壓流體沖出油井,滅頂法失敗。
切管蓋帽法
切管蓋帽法,即用深海機器人切斷防噴閥門上方的漏油管道,下放防噴閥門以控制漏油,并在閥門上方安裝控油管道,將泄露的原油抽出。
采用此方法后,BP公司8月4日成功用一個漏斗狀裝置“蓋住”墨西哥灣海底的漏油油井,并開始將泄漏的原油和天然氣輸送到海面上。24 h內,共收集6 000桶原油。8月16日,美國官方估測每天能收集3 500~6 000 t。
鉆井救援
雖然切管蓋帽法控制住了大部分漏油,但為了保證安全,BP繼續在漏油油井東西兩個方向各鉆一口減壓井,從減壓井中向漏油油井注入重泥漿,以實現徹底封堵。
5月2日,第一口減壓井開鉆,5月16日,第二口減壓井開鉆,兩口救援井在4個月內完工。2010年9月19日,伴隨著減壓井的完工,美國原油泄漏事故救災小組宣布,墨西哥灣漏油井已被永久封堵。
事故影響
大量泄漏的原油,加之后期海風和暖流加速了海面油污的擴散,事故造成了近1 500 km海灘受到污染,至少2 500 km2的海水被石油覆蓋,多種物種滅絕,嚴重破壞了墨西哥灣生態平衡。
事故后,美國政府簽發了新版墨西哥灣“禁采令”, 宣布在2010年11月30日之前,沒有達到作業要求的公司將失去在墨西哥灣開采油氣的資格。
另外,該事故不僅使美國放緩海上油氣勘探的腳步,世界各國也更加謹慎地對待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業務,進入海洋勘探開發的門檻變高,預計HSE(健康、安全和環境)管理費用將占企業總支出10%以上。
編輯 秦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