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健康
1958年5月29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世界腸道健康組織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世界腸道健康日”。2010年,世界腸道健康日被引入中國,目的在于提升公眾的腸道健康意識。2015年5月29日,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新聞宣傳中心指導的“關愛腸道,有益更健康”世界腸道健康日主題活動在北京舉行。主辦方通過發出腸道健康宣言、推廣腸道健康操等多種方式,呼吁公眾關注腸道健康,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腸道指的是從胃幽門至肛門的消化管,包括小腸、大腸兩部分。它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成人腸道的長度約為9 m。其中小腸包含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大量的消化作用和幾乎全部消化產物的吸收都是在小腸內進行的。大腸包含盲腸(包括闌尾)、升結腸、結腸右曲、橫結腸、結腸左曲、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大腸主要濃縮食物殘渣,形成糞便,再通過直腸經肛門排出體外。人體有60%~70%的淋巴組織分布在腸道內,同時,它也是最操勞的器官之一,人體所需約99%的營養物質在此吸收,同時有90%的毒素在這里被排出。腸道堪稱人體內的第二大腦,更何況,其他的免疫、解毒系統。都需要腸道提供營養生存。從這個意義上說,腸道不僅僅具有消化功能,它的健康程度也決定了人的免疫力,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據著名內科學專家陳灝珠院士、林果為教授主編的我國醫學權威工具書《實用內科學》介紹,小腸約占胃腸道長度的75%,而發生在小腸的腫瘤僅占消化道腫瘤的1%~5%,其中惡性腫瘤約占3/4,良性腫瘤占1/4。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在我國的惡性腫瘤發病率中占第四位。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習慣的西化,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有升高趨勢,其中以長江下游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蘇、福建為大腸癌高發區。大腸癌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發病中位約為57歲,男女之比為1.65∶1。大腸癌的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及大腸腺瘤等關系密切。
現代生活方式多姿多彩,餐食不規律、無辣不歡、流連夜店、晚睡晚起等現象在城市中已經司空見慣,腸胃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壓力。快節奏的工作生活更是加劇了腸道問題的產生:大腸癌患病率已成中國三大癌癥之一;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直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病死率也躍居前列。廣州市大腸癌近10年來男、女發病率分別上升了44%和32%。這些驚人的數字警示我們,腸道健康不容忽視。那我們究竟該如何養護腸道?
據《實用內科學》介紹,人體選擇性的讓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腸道,這些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可促進腸黏膜免疫功能的完善和影響、參與人體的多數代謝功能。人體腸道內有益菌種類和數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人體健康狀況。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中,超過99%都是細菌,存活數量大約有100億個,有400~500種,重量約1kg。這些數目龐大的細菌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大類: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有益菌主要是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是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要素,可合成維生素,參與食物的消化,促進腸道蠕動,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長,分解有害、有毒物質等。對全身而言,充足的、有活力的有益菌通過抑制各種有害菌,減少了體內毒素的生成,減輕了肝臟解毒負擔。而有害菌的數量一旦失控大量生長,就會引發多種疾病,產生致癌物等有害物質,或者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比如幽門螺旋桿菌同許多胃及十二指腸疾病都有關。
中性菌即具有雙重作用的細菌,如大腸桿菌、腸球菌等,在正常情況下對健康有益,一旦增殖失控,就可能引發許多問題,所以中性菌又稱為條件致病菌代表菌群。以大腸桿菌為代表的中性菌,在有益菌數量正常的情況下,對人體并不致病,但是當有益菌數量減少時,腸道失去有益菌的屏障保護,有害菌就會攻擊腸道,腸道通透性增加,中性菌就會隨著有害菌進入血液,演變成致病菌,攻擊人體器官。
人在嬰幼兒時期,腸道內的益生菌占細菌總量高達98%,青少年時期降至40%左右,中年時降至10%,65歲之后,如果沒有補充和養護的話,益生菌比率也就不到5%了。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是優異的“好細菌”,只是一般人的腸內沒有那么多。但在新生兒的腸道中,雙歧桿菌占據優勢地位,數量完全壓制了有害菌和有可能興風作浪的條件致病菌。事實恰恰證明了這一點,醫學專家們對中國長壽之鄉——新疆阿克蘇、廣西巴馬以及西藏的百歲老人進行體檢時發現,老人體內有益菌占總菌數的比率平均達到38%以上,相當于青少年水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何麗介紹,健康的消化系統依賴“好細菌”戰勝“壞細菌”,形成平衡狀態。壓力大、疲勞、飲食不當、營養不均衡、進食快、生活不規律等不健康生活方式,都會給腸道帶來超負荷的壓力,都有可能打破這種平衡,引發各種各樣的腸道問題。國家衛計委新聞宣傳中心此前開展的問卷調查發現,超過90%的受訪者曾受到腸道健康困擾,如脹氣、腹瀉、便秘等。其中北京、黑龍江和四川超過50%的調查對象有便秘、脹氣等腸道問題;并且呈現行業聚焦性,IT、廣告、傳媒行業從業者腸道問題最嚴重,97%的廣告人便秘、91%的程序員腹脹、97%的媒體人經常經歷腹瀉的痛苦。對于改善腸道健康的方法,大多數人會選擇運動(75.89%)、膳食調整(64.86%)和攝取益生菌(56.76%),而只有40%的人知道低溫酸奶中含有有益腸道健康的益生菌。
多項研究表明,新鮮蔬菜水果是人類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富含蔬菜水果的膳食對保持身體健康、維護腸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慢性疾病發生風險具有重要作用,但據調查,目前我國人均每天蔬菜消費量為286g,而水果消費量僅有45克,與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每天300~500g蔬菜、200~400g水果的攝入量相差甚遠。為此,專家呼吁大眾應增加果蔬的攝入,尤其是富含膳食纖維的果蔬。此外,有條件的話應適當攝入含有益生菌的發酵乳產品。
“腸道性自體中毒是實現長壽的主要障礙”。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俄羅斯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家梅契尼可夫在其著作《延年益壽》中明確提出,腸道健康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長壽秘訣。研究指出,腸道老化、腸內菌群失衡時,動脈硬化、老年癡呆、惡性腫瘤等幾乎所有成人病的發生概率會大幅上升,導致身體機能急速退化,健康指數迅速降低。可以說,老化由腸道開始,腸道的老化加速全身的老化。
大便是來自腸內的“書信”。世界微生態學會主席光岡知足在其風靡日本的健康科普圖書——《腸內革命》中明確指出,過去人們不屑一顧的大便,正是人體健康的“測量計”。
如果你的便黑、臭、過軟或過硬,可能患潰瘍或癌癥!
如果你有慢性腸道炎,可能誘發大腸癌!
如果你是女性,便秘易患乳腺癌!
在結腸癌、乳腺疾病和老年癡呆等疾病的發生中,便秘也有很大影響。尤為嚴重的是,便秘還是急性心肌梗死、中風等癥的常見誘因之一。
為幫助公眾通過一些簡單的方式改善腸道健康狀況,國家衛計委新聞宣傳中心于2015年5月29日發出下列10項建議:
1.在控制食物總能量的基礎上,少食多餐,不要錯過早餐,深夜不大量進食。
2.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每天吃500g蔬菜和250g水果,經常進食全谷物和豆類。
3.每周吃魚3~5次。
4.減少攝入脂肪含量較高、鹽多油膩和煎炸的食物。
5.保持健康的體重。
6.選擇食用瘦肉。
7.每天喝1 500~2 000 ml飲用水,減少飲用含有咖啡因、酒精和糖含量高的飲料。
8.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
9.經常鍛煉、堅持每天健步行5 km,不吸煙、不酗酒。
10.有條件的話適當攝入含有益生菌的發酵乳產品。
編輯 邊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