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義
?
如何理解“講規矩”?
□高明義

立規矩 程碩
“講規矩”是近來的一個高頻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規矩是對黨員、干部黨性的重要考驗,是對黨員、干部對黨忠誠度的重要檢驗……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牢固樹立紀律和規矩意識,在守紀律、講規矩上作表率。”
什么是“規矩”呢?按照中共中央機關刊《求是》雜志刊發的文章解釋,“黨的規矩總的包括黨章、黨的紀律、國家法律和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工作慣例”。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和遵循“講規矩”呢?在工作接觸中筆者發現,一些人的態度是——“規矩中允許做的,認真做好;規矩中沒允許做的,堅決不做”。這樣對不對呢?依筆者拙見,不完全對。“規矩中允許做的,認真做好”,這一點沒有異議;“規矩中沒允許做的,堅決不做”,就值得商榷了。
筆者覺得,“沒允許”不等于“不允許”。“沒允許”做的事情,可能是前所未遇的新情況、新問題,現在還沒來得及立規矩;也可能是可想而知的正常工作,不必立規矩;還可能是屬于細微末節的小事,不值得立規矩。“法無禁止即可為”,也就是沒立規矩的事情是可以探索的。工作中,只要合情合理合法,符合小平同志當年提出的“三個有利于”,就可以大膽試、大膽闖。成功了,自不必說;失敗了,告知后人“此路不通”,這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是改革難免要付出的成本。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國家發生翻天覆地的可喜變化,成功經驗就在這里。與此相反,“不允許”是已經立下禁令,是絲毫不可觸犯的。
在這里探討“沒允許”和“不允許”兩個詞的區別,不是茶余飯后咬文嚼字,而是針對在強調“講規矩”的新形勢下出現的令人“不悅”的現象:有些公職人員把“沒允許”與“不允許”完全等同起來,遇到凡是沒有上級“紅頭文件”允許的情況一律視為“不允許”,有些亟待處理、答復的事情,即便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請求,也因“沒有明文規定允許”而被擱置一邊,讓登門辦事的人心急如焚又無可奈何。這樣“講規矩”是不是過于僵化和教條呢?這是不是某些公職人員為自己“不作為”尋找理由呢?這是不是對“講規矩”的誤解呢?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開拓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和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民族稟賦。當前,我們正處在社會大變革、大發展時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在發展的道路上,會不斷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明文規定”不可能同步跟進、面面俱到。這就要求每一名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要有遇山劈路、遇水架橋的政治勇氣和責任擔當,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既做“講規矩”的表率,也做闖新路的先鋒。否則,時時處處縮手縮腳,萬事都等“紅頭文件”照本宣科,社會發展就會嚴重滯緩。
一孔之見,旨在引發共同思考。
[編輯:高明義電子信箱:ddsh1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