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區域經貿一體化的多元多贏模式早已成為世界經貿發展的大勢所趨,無論是歐盟的一體化,還是世界自由貿易的關貿總協定,抑或是東盟自由貿易等都是這種多元多贏模式的標準化范式。文化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額度正在呈幾何級數迅猛增長,文化貿易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與韓國的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與施行打開了中韓文化經貿交流發展的大門,更為中韓之間的影視貿易交流打開了全方位的通路,韓國作為世界文化經濟發達國家,顯然處于優勢地位,而我國的文化產業則正面臨著一場十分嚴峻的挑戰。
一、 中韓影視貿易逆差巨大
(一)中韓經貿交流現狀
2015年12月20日是中韓經貿交流史上劃時代的一個嶄新節點,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開辟了中韓之間自由貿易的新篇章。[1]此次中韓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所涉及的貿易額最大且經貿覆蓋領域最廣,可以說開了中外經貿交流史上的先河,在中國對外經貿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該自由貿易協定將徹底改變中韓兩國之間的經貿關系,并將最大化激活中韓之間的經貿往來。從實際經貿數據來看,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后的數年之間,中韓之間的經貿體量即已由百億美元體量快速發展為千億美元體量,中韓極速發展的經貿交流每年都為中韓兩國的消費者節省了百億美元的關稅支出,中國也因此而成為韓國最大的進出口國,韓國則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國與第四大出口國。
(二)韓國文化現象
中韓文化貿易由來已經,雖然歷史上中國曾是韓國最大的文化輸出國與邦主國,但是,隨著韓國文化經濟的發展并晉身為發達國家,韓國已經開始了對中國的文化經濟反哺。最早從20世紀初葉韓國的《情書》這架“流行制造機”開始,韓國即已經擄獲了中國的海量擁躉,《江南style》的風靡更是形成了一種傲視全球的“韓流”,《來自星星的你》則將韓國影視作品進一步塑造成為一種來自韓國的文化范式的規訓,此后韓國的文化不斷涌入中國,在中國的文化娛樂產業圈內形成了難以抗拒、難以阻擋的真正意義上的“韓流”,以《奔跑吧兄弟》為代表的韓國文化現象已經成為中國娛樂文化的幕后主導者。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韓國早在1998年提出的“文化立國”戰略已經卓見成效,韓國已經成為世界五大文化強國之一。
(三)中韓影視貿易逆差
影視貿易是中韓文化貿易至關重要的核心,在這一文化核心貿易中,韓國文化目前在中國已經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數據觀察,近年來,我國的影視貿易出口額與韓國影視貿易出口額的逆差已經由最初的十幾倍,逐年放大至百余倍。隨著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達成,這種逆差額度越來越大,其原因就在于我國的出口額度增長極為緩慢,而韓國對我國的出口額度則每年都在大幅增長,從數據對比來看,事實上,我國已經淪為絕對意義上的對韓文化輸入國,同時,“韓流”已經成為一種較難阻擋的泛文化現象,許多年輕觀眾更是已經成為“韓流”文化的嚴重依賴者,而中國文化在韓國則處于無足輕重的地位,甚至連根基都未能扎穩,處于嚴重的文化弱勢地位。
二、 中韓影視貿易逆差探因
(一)文化產業意識與文化產業定位
雖然近年來中國的文化產業也在快速發展,但與韓國的文化產業的幾何級數的發展相比,仍然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是中韓影視貿易逆差仍在逐年增大的一個根本原因所在。[2]但是,從根源上來看,中國缺乏一種文化產業意識,而這種文化產業意識是驅策文化產業呈幾何級數無級發展的真正的元動力,韓國的文化意識也并非是一種原生態,韓國的文化意識的勃興源自政府所大力倡導、全民所積極奉行的“文化立國”,可以說正是“文化立國”使得韓國在短短的20年間即以其經濟優勢醞釀出了全民的文化產業意識,并有文化產業意識的驅策之下形成了超乎想象的強大的文化優勢。同時,由韓國政府所主導的文化產業意識所形成的文化優勢與其經濟優勢實現了深度的融合,為韓國打造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文化產業定位。
(二)文化產業驅策與文化資源共享
韓國一直是制造的發達國家,而據韓國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令人吃驚的是韓國的文化產業增長率已經是其制造業的兩倍,究其根本原因,我們看到,韓國文化的極速發展不僅得益于其國內較為嚴格的著作權保護以及文化企業的雨春筍般的不斷涌現,而且更得益于其扎實的文化專業人才的著力培養與其舉國文化資源的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同時,更得益于其文化資源的公平、公正與全民共享。在這樣的良好氛圍與良好發展基礎之上,韓國的文化產業才有可能獲得幾何級數的可持續成長。[3]而反觀我國,無論是文化驅策還是文化資源的全民開放共享等,都處于相對而言較為初級的發展階段,這樣的氛圍與基礎顯然完全無力支撐中國文化產業獲得與韓國同等的幾何級數成長的可持續發展。
(三)文化產業發展的引申延展與三位一體
文化產業意識與文化產業定位為韓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框架支撐,文化產業驅策與文化資源共享則為韓國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具可持續性的發展動力與無極拓展的寬泛空間,然而,文化產業畢竟不同于傳統的其他產業,或現代的“互聯網+”產業,文化產業自有其發展的最關鍵的必要條件,那就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特質,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特質相對傳統的其他產業,諸如制造業而言擁有更大的溢出效應,同時,也因此而擁有著更為宏大的產業鏈引申延展時空。此外,比較重要的一點是文化產業對于知本、資本、市場三者的要求遠比其他任何傳統產業或現代產業都要高得多,因此,可以說,文化產業是一個基于三維量子的由知本、資本、市場三個維度最佳整合而成的產業概念。
三、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方略
(一)樹立產業意識,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的影視作品在制作人眼中是作為藝術品而誕生的,然而,在發達國家,令人吃驚的是,影視作品早已經被視作商品,與世界發達國家同步的韓國更是如此。[4]這種產業意識源于韓國本土文化的不斷積蘊,而反觀我國文化,目前則處于一種“文化真空”狀態,在異文化的強烈沖突與碰撞之下,年輕一代已經為異域文化所徹底浸染,底蘊豐厚的優秀的本土傳統文化已經失去其原生的先天沃土,變得無法可持續成長,這也是之所以在中國本土會出現“韓流”“哈韓”這些詞匯的根本原因所在,本土原生文化的貧弱饑餓必然給異文化帶來千載難逢的乘虛而入的發展良機,文化發達國家的強勢介入使得我國經濟新常態下,同步出現了一種岌岌可危的文化新常態。當下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方略就是樹立起文化的產業意識,并為文化產業營造開放、公平、共享的發展空間,以快速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品牌與模式成熟依托的國際競爭力打造
從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來看,美國之所以能夠占據世界總放映時長的半數以上,并雄踞世界2/3的票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品牌的打造,以及影視文化成熟的商業模式這兩方面的優勢,韓國對我國文化產業的強勢性也可以歸結為這兩個方面,而我國在品牌方面卻顯得不夠重視,有過觀影經驗的觀眾想必都會對我國的大明星、大導演略有興趣,而對我國的制作公司、影視品牌等一概采取忽略的態度,這就更充分說明了我國在文化產業的品牌標識化建設方面的欠缺。而文化產業發達國家則在品牌與成熟模式的打造方面更加重視,至少絕大多數觀眾都能在熟知某些發達國家明星的同時,也能對品牌略知一二,比如,好萊塢相必絕大多數觀眾都有所耳聞,這就是我國所缺乏的國際競爭力打造的成功實例。
(三)對國際市場的開放與國際化深度融合及交流
中韓影視貿易由最初的幾十倍至近年來的百余倍的巨大逆差,再次顯示了文化優勢地位下的文化產業市場規律下的經濟要素更加活躍的流動作用,同時,亦將文化產業市場化諸經濟要素的趨利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縱觀我國文化產業,面對文化產業未來巨大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積極地迎接文化產業發展機遇,更加自信地面對來自包括韓國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國際競爭,并以產業意識促進產業轉型與升級,借以實現我國文化“軟實力”釋放下的“硬發展”。唯有對國際市場采取更加開放的姿態,方能為我國贏來更加深度的國際化融合與國際化交流,針對國際文化語境的差異化切入、選擇化嵌入、無縫化融入等諸多舉措更能為我國文化產業帶來更加蓬勃的發展生機與活力。
結語
誠然,文化大而言之是國家之魂,小而言之也是社會之魂,乃至每個公民之魂。文化決定了一國民眾的意識形態與精神信仰,同時,也是一國民眾生活態度的集中反映,文化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元動力與外在驅策力。
從目前來看,我國與韓國等文化經濟發達國家之間的確還存在著一定的發展差距,但是,發展的機遇已經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在新時期新常態下,文化仍然是我國潛在的新經濟的重要增長點,重新挖掘大國文化,重新構建大國文化,在大國文化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支點,將能夠幫助我國快速撬動整個世界文化產業。
雖然文化發達國家存在著某些已經固化的先天優勢,并使其擁有了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但是,以我國豐厚的文化底蘊度量,目前世界上的任何發達國家都不具備同樣的潛在優勢。雖然韓國作為發達國家的一員,其文化的強勢地位目前較為顯著,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與國際文化經濟規約相同步,早日躋身成為世界文化發達國家中的一員,借以實現我國文化產業在并軌入國際快車道上的極速發展,則趕超文化發達國家將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文春英,劉小曄.“韓流”是否是國家意識推動的結果?——從《來自星星的你》熱播看韓國文化產品與國家軟實力[J].對外傳播,2014(4):51-52.
[2]劉楊,曲如曉,曾燕萍.哪些關鍵因素影響了文化產品貿易——來自OECD國家的經驗證據[J]. 國際貿易問題,2013(11):28-29.
[3]Hoskins,C.,Mirus,R.et al.U.S.Television Programs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Unfair Pricing?[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89:35-36.
[4]Waterman,David,Everett Rogers.The Economics of Television Program Production and Trade in Far East Asia[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