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婷
西安,位于我國版圖的西北部,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先后共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這里不但有一館攬盡上下五千年的大型綜合博物館(如我們介紹過的陜西歷史博物館),同時還有許多小型專業性博物館,負責收集、展示特定領域內的歷史藏品,默默守護著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一角。它們往往身處鬧市,卻常常乏人問津,今天,就讓我們來一場三秦大地的“非主流”博物館之旅吧。
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
最先向大家介紹的是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它坐落于原唐代大明宮遺址的南宮墻處,所以館內還保存著一小段宮墻遺跡,這大概是國內少有的能看到城墻的博物館了。此外,這里還是一個書法普及基地。館里長長的甬道好似一條時光隧道,兩側墻面上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展示了從遠古時代的甲骨文到近現代的名家書法,使游客能迅速把握書法歷史的發展脈絡,同時靜下心來沉入書法藝術的海洋中。接下來的文房四寶區、古法造紙流程區等展區,直讓人錯覺這里連空氣都帶著墨香。
不過,要說它最引以為傲的地方,還屬館內珍藏的一批全國最完整、品相最好的秦代封泥。估計讀到此處,不少同學心里都打起了問號,封泥?封泥是什么?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封物的泥巴。可小小一團泥巴,能藏著什么歷史秘密?需要“興師動眾”地將它們保護在博物館里嗎?那就要看你能不能聽懂封泥的語言了。
魏晉之前,人們都是在竹簡、木牘上書寫或者刻字,然后將其編綴成冊,對于一些機密的信函文書,該如何封存呢?我們智慧的祖先竟想到了泥。把書簡裝入布袋中用繩扎緊,再在繩結處裹上泥巴,最后在泥上重重蓋下印章。將泥巴烤干后,就做成了一個保密章。一旦有人中途偷偷拆封,收件人一眼就能發現。這種方法不但可以用來封書信,還可以靈活地運用到封罐子、錢幣等物品呢。為防止造假,古代對印章、封泥、布袋,以及繩的材質、大小、顏色都有嚴格的規定,比如皇上用的封泥就限定在武都地區產的紫色的泥。
后來,紙張代替了簡牘,封泥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由于古書中鮮有記錄,以至于清朝首次挖掘出土封泥后,竟然沒有人知道它的身份,許多金石學家還以為它是古代鑄造印章的“范子”。隨著對封泥收藏和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這拇指般大小的泥巴里別有洞天,簡直就是一部微縮的歷史書。
蓋在封泥上的絕大多數都是官印,所以“按圖索驥”,通過解讀上面的文字能準確掌握當時的政府機構名稱、官職名和地名等歷史資料,以補充史書上記載不詳的信息。封泥因其寶貴的歷史研究價值,被譽為“可媲美兵馬俑的發現”。
藏于館內的秦“右丞相印”,國家一級文物。右丞相相當于秦朝的國家總理。館內部分封泥出土于古代秦始皇辦公地點遺址,所以很可能它當年就經秦始皇親手拆封呢。
猜猜右邊這枚“御羞丞印”是什么官職用的呢?提示一下,羞,同“饈”。
封泥不只受歷史學家青睞,藝術家也同樣把這泥坨坨當寶,許多篆刻大家都愛好收藏封泥,其創作也深受封泥影響。吳昌碩曾總結出“刀拙而鋒銳,貌古而神虛,學封泥者宜守此二語”。鄧散木更是延續了封泥渾厚含蓄之美,繼承了封泥印欄虛實相映的特點。
秦代封泥一般都有界格,文字結構工整有序,卻不呆板。絕大部分封泥右起豎讀,這一枚“左丞相印”為左上起,順時針旋讀。刀法拙中藏巧,“方勁處而兼圓轉”,斜線與圓筆巧妙組合,印文多用小篆,字體纖柔。由于泥干后會變形龜裂,反倒造成了封泥邊欄虛虛實實、星星點點,一種頗為有趣的殘缺美。
秦磚漢瓦博物館
泥巴的非凡之處可不止體現在封泥,下面這座秦磚漢瓦博物館就專門收藏秦漢時期的瓦當、磚塊。這座博物館建于漢宣帝劉詢的陵園中,所以館內藏有許多漢室宮殿的瓦當。曾經雄偉的建筑已化作歷史的塵埃,殘存的磚瓦卻保留了歷史的只言片語,上面精美的紋飾、圖畫故事、文字等,生動反映了當時的審美和社會生活。比如秦人祖先以游牧狩獵為生,瓦當上普遍出現虎、鹿、雁等動物形象;而西漢時期文字瓦當興起,雋美的文字和精美的紋飾交織在一起;到了隋唐,佛教引入中原,佛像、蓮花成了瓦當主要的圖案……除了史學價值,瓦當同樣兼具藝術研究價值。瓦當普遍體積較大,上面的文字也大而遒美,便于賞鑒,同時篆法多樣,筆畫遒勁,布局勻稱,體現了秦漢書法藝術特點,也對后世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秦漢時期最流行的云紋瓦當,裝飾在宮殿檐頭,襯托宮殿巍峨高大,如聳入云霄,也表達帝王貴為天子的寓意。
這是漢武帝延壽宮上的瓦當。栩栩如生的玉兔和蟾蜍,代表了月宮,也暗示了漢武帝祈求長生不老之心。
看過了秦漢的古樸稚拙之美,現在就讓我們踏入繁華綺麗的唐朝吧!大唐西市博物館就建在原唐代最熱鬧的商業街——西市的遺址上,這里也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唐朝時西安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各地的商賈都在此云集,東西文化的碰撞,中外風俗的交融,在西市會上演怎樣的盛世傳奇呢?就讓大唐西市博物館內原址出土的藏品,帶你夢回唐朝吧。
釉陶算珠相當于古代的“計算器”,想必一定是商戶的必備神器吧。它的發現,直接使我國的“珠算”歷史提前至唐朝。
左圖陶撲滿是古人的存錢罐,看上去還挺“萌”,勤儉工節約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右圖銅文官俑。這個文官深目高鼻多須髯,怎么像個外國人?沒錯,當時唐朝允許外國人通過科舉考試做官,這也從側面展示了唐朝包容開放的時代精神。
大唐西市遺址出土了大量墓志,這些墓志不但反映了唐代生活習俗、政治事件等,許多還涉及了李白、杜甫等文學家的生平事跡,是重要的文學史料,同時它也直觀展現了唐代書法藝術。
至此,我們的旅行就要畫上句號了,不知你是否喜歡上這些小而美的博物館呢?其實許多城市都有這樣的小型博物館,它們是珍貴的歷史注腳,縱不起眼,卻無可取代。請多多走近它們、聆聽它們,說不定某次的流連駐足,就為你打開了歷史一扇新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