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才
摘要:“畫圖省識春風面”一句中的“省”教材注解為曾經,與之相關的輔導資料都不約而同的引用了該注解,這是典型的以訛傳訛,應該糾正。
關鍵詞:省;曾經;辨識
近日,執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選錄的杜甫《詠懷古跡(其三)》一詩,在賞析到“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一聯時,一個關于“省”的詩文注釋引起了我和學生的思考。課文將“畫圖省識春風面”中的“省”注解為“曾經”,但筆者不敢認同。現拋磚引玉,以引出同仁們的高見。
大量有關注解“省”字的資料顯示,“省”讀shěng時,有“地方行政區域”“節約,不費”“簡易,減免”“中國古官署名”“古代稱王宮禁地”等幾種釋義;讀xǐng時,有“檢查”“知覺,覺悟”“看望父母、尊親”等幾種釋義。[1]這些釋義充分說明“省”在字典等資料里沒有“曾經”這一意義。
縱觀“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一聯,前后句構成對比關系,一去一歸,去時漢元帝僅從一張丑化了美人王昭君的圖畫上怎能辨識美人的春風容顏;歸來時,美人的幾多思念,幾多怨恨,幾多傷感,在時光和容顏面前只能用一個空字來形容。因此,前后詩句已將時間概念融入了詩句的整體意蘊之中,無需對“省”字以“曾經”的意義附會解讀。
那么,這里的“省”字該怎樣解讀呢?其實,文言文中有一種較為常見的語言現象——同義連用。例如:“不見復關,泣涕漣漣”中的“泣涕”,“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中的“庖廚”都屬于同義連用現象。那么,“畫圖省識春風面”中的“省識”就應該屬于同義連用現象,“省”表“識”意,既能在字典里找到依據,也符合詩意表達。因此,這里的“省”應釋“辨識”之意。
參考文獻:
[1]曾林.古代漢語詞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