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戚興林
?
盧玲芳扎根基層幾十載一心為民謀福利用柔肩扛起重擔的女書記
□戚興林

盧玲芳
江蘇黨委省書泰記興盧市玲姚芳王,鎮放桑棄木了村多次升遷機會扎根基層幾十載,一心為民謀福利奔小康。她說:“人,總不能吃了果子忘了樹,吃了母乳忘了娘。”桑木村是生她養她的地方,反哺歸鄉,反哺為民,是她的神圣職責。在地位和金錢面前,她情愿做一個永遠的“傻子”。
1983年,30歲的盧玲芳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當時的桑木村又是個啥樣子呢?沒有一家工廠企業,沒有三產收入,村財政虧損80000多元。
“民富村興國強,發展經濟為上。要改變桑木村的面貌,干部必須當領頭羊。”1984年,盧玲芳與丈夫借來5000元,在村里創辦了第一個企業——五金彈簧廠。在她的影響下,村里又陸續辦起了拉絲廠、鑄件廠、電線廠等。
2000年,桑木村引進了姚王鎮第一家外資企業,在當地引起轟動。那一年,桑木村在上海搞裝潢的梅老板受泰國客商之托,計劃在泰興選址搞裝飾材料加工。盧玲芳知道后,決定爭取攬上這一項目。可當時桑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鄉村公路,泰國客商來村里考察時面孔拉得很長,拿餐巾紙低頭擦著弄臟的皮鞋。盧玲芳明白了,是客商走不慣泥土路。她馬上發動村組干部和能人捐資修路,自己帶頭捐款1萬元。一條長1800米、寬6米的水泥大道,很快就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同時,他們還將村里的13間辦公用房騰了出來,并辟出18畝土地,供客商建造廠房。
當泰國客商再一次走進桑木村的時候,他們不是拿餐巾紙低頭擦皮鞋了,而是擦著眼鏡,臉上漾起笑容。就這樣,華鵬美雅特裝飾材料廠落戶于桑木村。此后的十幾年,在這家廠的影響下,先后有10多家外地企業落戶到了桑木村。
對外企的引進,很快一改桑木的落后面貌。2014年,桑木村集體收入達到了1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達到了2.05萬元。
2006年,盧玲芳在泰興率先啟動建設農民集中居住點,并計劃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設五個集中居住點,讓全村900戶居民都住上小型別墅樓。在得到百姓的認可和支持后,盧玲芳專門請泰興市規劃局設計規劃,并采取企業先墊資建設等住戶滿意后再繳納房款的方法進行。與此同時,為了保證房屋建設質量,2006年至2007年半年間,盧玲芳天天盯著建設工地,從白天到黑夜,在工地上連軸轉:餓了就啃口饅頭、累了就打個盹,以確保每一間房屋建設的質量到位。一次,她發現一間房屋的墻面磚頭粘連得不夠牢固,當即推翻了整堵墻,要求施工方重新按協議施工。2008年初,桑木村首批43棟農民“康居房”集中住宅交付使用。
2011年,在334省道拆遷工作中,近60歲的盧玲芳走村入戶,做著耐心細致的工作。有時生病了也不休息,既保證拆遷戶的利益不受任何損害,又確保省道順利動工。
桑木村的帶頭人、黨的干部盧玲芳幾十年來帶領干部、村民,走出了一條嶄新的康莊大道,該村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全國巾幗示范村、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衛生村、省生態村、省文明村、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村等。盧玲芳也先后被授予“全國新長征突擊手”、“江蘇省三八紅旗手”“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等光榮稱號。
盧玲芳對地位和金錢看得十分平淡。她常常把個人應得的部分如數交公或將鎮里給她的獎金留給村里。當村支書的30多年里,每當評到成績,她總是歸功于大家,村民家中有事請吃,她都婉言謝絕,遇有找她辦事帶禮物的,一律拒收。她只有一句話:“該辦的事不送禮我也全力去辦,不該辦的事搬來金山銀山也不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