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玲(廣東省河源市婦幼保健院兒科 河源 517000)
咖啡因治療早產兒呼吸暫停52例臨床療效觀察
曾小玲(廣東省河源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河源517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討咖啡因在早產兒呼吸暫停中的臨床應用及其安全性。方法: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診治的104例早產兒呼吸暫停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52例,對照組予氨茶堿注射液靜脈泵入治療,觀察組予以咖啡因注射液靜脈泵入治療,綜合觀察療效。結果:觀察組用藥后d1、d2、d3患兒呼吸暫停的發生次數、呼吸暫停嚴重程度、呼吸暫停消失時間、輔助通氣使用率等療效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組內比較,用藥治療3d后相關療效指標均較用藥d1時有明顯改善(P<0.05);用藥治療后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早產兒呼吸暫停的治療中,應用咖啡因較應用氨茶堿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
關鍵詞:早產兒呼吸暫停 咖啡因注射液 氨茶堿注射液
咖啡因是一種呼吸中樞興奮劑,具有容易透過血腦屏障、半衰期長、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等特點,是一種較好的早產兒呼吸暫停治療藥物[1,2]。但因其在國內應用時限較短,對于治療AOP的臨床療效和應用安全性尚不明確,研究報道并不多見,筆者為研究探討咖啡因在早產兒呼吸暫停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及其安全性,開展本臨床研究,現將其綜合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104例來源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新生兒科診治的早產兒呼吸暫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符合早產兒呼吸暫停的診斷標準[3]和排除繼發性因素引起如感染、低血糖、顱內出血,所有患兒家屬自愿接受本項臨床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依據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其中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27例,平均胎齡(29.5±1.7)周,平均出生體重(1350±152)g;觀察組男性30例,女性22例,平均胎齡(29.7±1.6)周,平均出生體重(1342±161)g。兩組患兒在性別、胎齡、出生體重等一般性資料上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過本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予以心電血氧監護、保暖等常規處理。對照組予氨茶堿注射液靜脈泵入治療(首次負荷劑量為4mg/Kg,30min內泵完,后以2mg/Kg/次的劑量維持,間隔12h輸注一次),觀察組予以枸櫞酸咖啡因注射液(貝優諾)靜脈泵入治療(首次負荷劑量為20mg/Kg,30min內泵完,后以5mg/Kg/次的劑量維持泵入,每日輸注一次);兩組分別治療3d,治療過程中必要時予輔助通氣(CPAP或氣管插管)。兩組在治療周期內嚴密監測各項生命體征。
1.3觀察指標
1.3.1臨床療效指標:分別觀察及記錄兩組在用藥治療d1、d2、d3內呼吸暫停的發生次數、呼吸暫停嚴重程度、呼吸暫停消失時間、輔助通氣使用率。
1.3.2不良反應發生指標:分別觀察及記錄兩組在用藥治療d1、d2、d3內心動過速、煩躁不安、血壓升高、喂養不耐受、低鉀血癥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呼吸暫停嚴重程度評分標準:依據相關文獻報道[4],將早產兒呼吸暫停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評分:1級:有呼吸暫停發作,但能自行恢復正常(1分);2級:有呼吸暫停發作,但不能自行恢復正常,需通過氧氣刺激才能恢復(2分);3級:有呼吸暫停發作,但不能自行恢復正常也不能通過氧氣刺激恢復,需通過足底刺激才能恢復(3分);4級:有呼吸暫停發作,經上述方法均不能恢復,需通過輔助通氣才能恢復(4分)。
1.5統計學方法:研究中各項數據均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指標的比較:治療用藥后d1、d2、d3觀察組呼吸暫停的發生次數、呼吸暫停嚴重程度、呼吸暫停消失時間、輔助通氣使用率等療效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內比較,用藥治療3d后相關療效指標均較用藥d1時有明顯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臨床療效指標的比較(±s)

表1兩組臨床療效指標的比較(±s)
注:與同組d1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n) 呼吸暫停發生次數(次)用藥d1 用藥d2 用藥d3 呼吸暫停消失時間(d)呼吸暫停嚴重程度評分(分)呼吸暫停發生次數(次)呼吸暫停嚴重程度評分(分)呼吸暫停發生次數(次)呼吸暫停嚴重程度評分(分)對照組 52 7.9±2.1 4.0±1.5 6.9±2.2 3.4±1.3 5.2±1.6*2.8±0.9*6.4±2.7觀察組 52 6.3±2.3▲ 3.0±1.1▲ 5.3±2.8▲ 2.6±1.0▲ 4.0±1.4*▲ 1.9±1.2*▲ 5.1±2.3▲t 1.138 1.127 2.458 1.520 3.057 2.019 2.324 P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P<0.05
2.2兩組不良反應指標的比較:用藥治療后觀察組心動過速、煩躁不安、血壓升高、喂養不耐受、低鉀血癥等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不良反應指標的比較[n(%)]
咖啡因作為甲基黃嘌呤類藥物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已逐漸用于新生兒呼吸暫停的診治,但因其一直是在國外應用,近年來才逐漸在國內上市并得到應用,但國內對其的應用經驗尚不足。咖啡因防治早產兒呼吸暫停具有半衰期長、生物利用度高、血藥濃度范圍廣、不良反應少等優勢,同時還能改善患兒的遠期預后。如沈珍珍等[5]通過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臨床研究表明,枸櫞酸咖啡因能明顯減少AOP的發生次數,治療3d后其發生率降低約51%。近年來隨著其在國內的應用不斷增加,亦有咖啡因防治AOP的國內臨床研究報道呈現,本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咖啡因較氨茶堿更能減少AOP患兒呼吸暫停的發生次數、呼吸暫停嚴重程度、呼吸暫停消失時間、呼吸機使用率等,提高治療有效率,且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總之,在早產兒呼吸暫停的治療中,應用咖啡因較應用氨茶堿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更低,值得臨床推廣。但因咖啡因在國內上市及應用時間不長,其防治早產兒呼吸暫停的臨床療效尚需更多的前瞻性研究加以證實。
參考文獻
[1]趙穎.咖啡因治療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的研究進展[J].臨床醫藥實踐,2016,25(3):205-208.
[2]杜立中.早產兒呼吸暫停的藥物治療[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5,30(2):88-92.
[3]姚麗,富建華.新生兒呼吸暫停診斷及治療策略[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雜志,2015,7(1):1-2.
[4]劉洪杰,朱艷萍.枸櫞酸咖啡因在新生兒期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33):69-72.
[5]沈珍珍,文革生.枸櫞酸咖啡因防治極低出生體重兒呼吸暫停的療效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6,24(2):207-209.
中圖分類號:R72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7-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