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果



晚清重臣曾國藩不僅是一位顯赫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正是清王朝由乾隆、嘉慶盛世轉而為沒落衰敗、內憂外患接踵而來的動蕩年代。面對乾隆以后萎靡、渙散、遲暮的文化氣氛,曾國藩拈出“倔強不馴”、“傲兀”、“剛健”、“篤厚”、“雄奇”、“峻潔”等一系列書法美學概念,顯示出其經理天綱人倫的胸襟視野氣魄之大,對于文化藝術上的“道咸中興”起了相當大的影響。曾國藩的書法美學,可以用“傲兀峻潔”和“剛柔相濟”來概括。
曾國藩(1811-1872年),初名子誠,字伯函,號生,出生于湖南湘鄉。道光六年(1826年),參加長沙府試,名列第七。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秀才。次年進入長沙岳麓書院深造。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曾國藩在京十年,眼界大開,知識學問廣有長進,理學、書法、詩文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咸豐二年(1852年),喪母回籍的曾國藩奉命到長沙辦理團練事務。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摧毀江南大營,清政府于恐慌中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統轄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同治三年,曾國藩指揮湘軍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同治十一年(1872年)病逝于南京,年六十二歲。清廷追贈太傅,謚“文正”。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曾國藩在書法上走出了一條由繼承古典到脫古創新的探索道路。他幼時臨習柳公權、顏真卿字帖,打下了良好基礎。20歲時,到衡陽城有名的學堂——唐家私塾求學,師從汪覺庵先生,書法大有長進,深得柳體剛健俊美的精髓。中年時期是曾國藩個人風格逐漸形成期,這一階段,曾國藩致力于智永《千字文》筆法,旁參趙孟、董其昌。在廣泛的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墨色飽滿、行筆流暢、結構嚴謹、間架寬綽的書寫特點。晚期是曾國藩個人風格的成熟期,他廣取博覽,崇北碑而不乏南帖,剛柔相濟,孜孜以求,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在長期的書法研習中,曾國藩對執筆、用筆、結體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繼承傳統,揄揚創新,對書法美學感悟尤深。他認為“南派以神韻勝,北派以魄力勝”。主張“作字之道,剛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剛健應以李邕、黃庭堅、歐陽詢為宗。婀娜則以諸遂良、董其昌為主”。近代書畫家符鑄評其:“曾文正公平生用力至深,唐宋各家皆有嘗習,其書瘦勁挺拔,歐、黃為多,而風格端整。”
湖南省博物館所藏曾國藩對聯“深院小窗多明月,高臺虛室生白云”(圖1),縱164.2厘米,橫39.4厘米。款識“余書無一定體勢,仍一無所成。今定以間架師歸于歐陽率更,輔以黃山谷,庶多剛簡成體。今與沅甫弟由淮南歸湘,與鐘云八兄相見于硐溪。臨別屬書,愧手腕生疏,信筆成此,徒有辜于嗜痂癖耳。同治元年二月,生曾國藩書于硐溪。”下鈐白文印“曾國藩印”,朱文“生”,此聯作于同治元年(1862年)。此件師法歐陽詢、黃庭堅,剛簡成體。又如長沙市博物館所藏曾國藩致葆翁的團扇:“唐公右丞行湖南,章尉以婆律香贄公,公覺重,辭之。香中果貽黃金。章嘆曰:余贄達官無不受之。潔如冰壺,剛簡有智而赫赫者唐公一人耳。葆翁同年大人鑒。曾國藩”。此件可謂曾氏行書佳作(圖2),全篇六十三字,一氣呵成,無一懈筆,結體字形特征略微偏長,用筆自始至終一絲不茍,瘦勁挺拔,剛柔相濟。
在書法研習中,曾國藩力追李邕、黃庭堅、歐陽詢的剛健、雄強,參悟諸遂良、董其昌的婀娜、柔嫻,努力把剛與柔兩個對立面統一起來。其作品勁健挺拔而不失灑脫,用筆嚴謹規范又不失活潑。湖南省博物館藏行書軸《韓公》為曾氏又一行書佳作(圖3),此作縱45厘米,橫34厘米。巧妙而又和諧的將剛健挺拔和柔潤婀娜寓于一體,收到了獨特的藝術效果。史學家馬宗霍曾云:“文正德業,三代后一人,傳世無俟于書,顧平生于書,博習窮擅,未嘗少懈,每欲合剛健婀娜以成體,然秉性宜重,筆跡隨之,故終以剛健勝。”此實持平之論也。
再如長沙博物館所藏曾國藩行書(圖4)字條之:“英雄獨立圖。同治三年蒲節題南沙相國真跡。生曾國藩”。下鈐白文“生”印。“南沙相國”即清代文華殿大學士、著名宮廷畫家蔣廷錫,字揚孫,號青桐居士,一號南沙,江蘇常熟人。工書,善畫。以逸筆寫生,風神生動,意度堂皇。此為曾國藩為蔣廷錫繪畫《英雄獨立圖》題寫。從此作品整體來看,端壯雄偉,氣量恢宏,體勢清俊,用筆從容而利落,自然樸實。此時曾氏已五十多歲,書法個人風格已趨成熟。
在曾國藩眾多的傳世作品中,長沙市博物館收藏的行書《十年少日》七言聯(圖5),無論是文辭還是書法都堪稱精品。該作品質地為灑金色宣,縱125厘米,橫29厘米,署“生曾國藩”款。下鈐“國藩之印”朱文印,“生”白文印。此聯看似平淡天真卻寓意深遠,回味無窮。恰到好處地處理了剛柔、輕重、緊舒等矛盾,點畫瘦勁挺拔,剛中有柔,從而給人一種雍容大氣的儒將風范。
湖南省博物館藏行書橫幅《剛正翔實》是曾國藩送給清代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書畫家彭玉麟的書法精品(圖6)。此件縱48厘米,橫170.2厘米。款識“遷史書詳實作翔實,雪仁弟以剛直名于時,而治事殊極精詳,書此詒之,國藩識”。下鈐“曾國藩印”白文印,“生”朱文印。曾國藩說“天下萬事萬理皆出于乾坤二卦。”認為“乾道”即陽剛之氣,“坤道”即陰柔之美。此件可謂“寓圓潤于瘦勁,合雄奇于淡遠”。
曾國藩以其別具一格的書法風格,在晚清書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書法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世,都為人所重,其書法理論亦影響深遠。(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