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泉水“醉”心脾
回訪人:黃先武
所屬支部:州地稅局清江分局黨支部
回訪村:恩施市屯堡鄉馬者村
我的家鄉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大力發展茶葉、煙葉、旅游、水電產業和打工經濟,讓不少村民提前奔上了小康致富路。
5月16日,聽說村里水管損壞,幾十戶農民飲水出現問題,我們一行5人拿鐮刀鋤頭、扛著備用水管前去修理。老書記在前面帶路,邊砍路障邊介紹:“以前吃水就是從下面200米的深溝挑上來的。”這使我聯想起幾十代人肩挑背馱的情景。來到溝底,老書記指著水池說:“這個水池和鋼管是扶貧工作和‘三萬活動時有關部門捐資修建的,這是黨的關懷。”我用手捧起池中泉水,細味品賞,很是甘甜。
3天回鄉體驗結束,臨別給老支書打了個電話。“你慢走,我還在溝里,常回家看看。”老支書的聲音從山谷傳來,始終在我耳邊回蕩,正是這批優秀的共產黨員,無私奉獻地帶領鄉親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大膽求索。我堅信,家鄉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群眾是最好的老師
回訪人:劉忠義
所屬支部:咸豐縣委辦公室機關第一支部
回訪村:咸豐縣高樂山鎮麻谷溪村
在去麻谷溪村之前,我曾擔心村民會認為我只是去走走形式、做做樣子。然而在座談會上,不少村民都給我說:“劉書記,今天你來村里,我們比你以前帶著項目、帶著資金來支持麻谷溪村的發展還要高興,因為你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家,把我們當成親人,能有機會跟你說說心里話,比什么都好!”
這樣一番話讓我深受感動,受到極大觸動。我驀然覺悟,群眾固然盼望得到實惠,但他們更盼望干部能夠常到村里走一走,多和他們聊一聊,始終保持干部群眾的血肉聯系。
座談會上,村里退休老教師付光喜的一席話也深深觸動了我的心弦。他說:“現在我每天就琢磨著,麻谷溪村到底如何才能盡快擺脫重點貧困村的‘帽子。前段時間,我號召8位村民自費出門考察尋找產業致富路……要是我們自己不努力,一直貧困下去,真對不起這一方水土的養育之恩!”
從麻谷溪村回來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這是一群多么可愛可敬的人啊!我身為縣委書記,就應該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
別開生面的屋場會
回訪人:匡樂軒
所屬支部:州委辦公室機關第二支部
回訪村:建始縣三里鄉煤炭溝村
4月24日上午,中坦坪片區所轄6個村的村干部、老村支書、精準扶貧戶、老黨員代表約30人陸續來到我家堂屋,年齡最大的88歲,最小的35歲。好多老黨員、老村干部我已多年未見。我奉茶敬煙,噓寒問暖,拉起了家常,互留電話,互加微信,回憶兒時的情景。
聽了大家的發言,我深受教育和啟發。中國貧困農村面臨的問題還很多,黨中央精準扶貧的戰略決策是英明的,我們的黨員干部需要多接地氣,多深入農村解決具體問題,加深與農民的感情。我們的政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更要多結合貧困農村實際,農村和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更需要我們多呵護、多鞏固。“不忘初心”是做人的本質,“永跟黨走”更是共產黨人的品德。
座談會持續了3個多小時,鄉親們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