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筆者去某村找一位當村官的朋友辦事,恰逢他們開會,便瞅空看看該村的“財務公開欄”。
就公開的內容而言,既規范又翔實,其中有“三公經費支出”“其它支出”“專項支出”以及“固定資產異動”等多種名目。從數據來看,各項支出均顯得非常合理,尤其是“三公經費”控制得比較好。后來,我半開玩笑地問朋友:“這個公開內容有沒有‘技術處理過?”不料,朋友竟“如實招來”:“不經過處理,怎么能隨便公開?”驚詫之余,不禁讓人發問:如果連“財務公開”都要經過“技術處理”,那展示它還有何意義?
單位財務現狀若不以真相示人,則說明其資金管理和使用存在問題。用兩個字來概括:一個是“亂”,一個是“腐”。目前,盡管財務紀律越來越嚴,懲治腐敗的力度也越來越大,但仍有單位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按規定“三公經費”不能超標,可人家卻巧立名目,以確保指標不突破;按要求不能亂發亂補,可人家總能把所發放補貼變為“合理支出”……在這些“聰明人”看來,只要賬目 “技術處理”到位,就算有些開支不合規定,也照樣能夠做得“符合要求”。
其實,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國家和集體利益,也破壞了黨和政府形象及公信力,必須嚴厲追責并懲治。同時,還須加強督察審計,讓人民群眾參與監督與管理,以確保村財務始終在陽光下規范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