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佩
3年前,我是一個剛從學校出來的小姑娘,初入職場,一切都是新的。鄉間的麥穗是新的,我可以在時光中聽到一粒一粒麥穗慢慢成熟的聲音;鄉鎮的景色是新的,鄉村的田野、放水的溝渠和躺在堰塘里的水牛是我眼中絕美的風景;鄉鎮的人事是新的,你聽到的呼呼啦啦的吆喝聲也許并不是街邊小販走街串巷的熱鬧,或許是干部在下隊時和老鄉親切的家長里短……這一切都太新鮮了,這一切都太親切了!
在鄉鎮的日子里,我和群教辦的同事們常常為了一個方案的起草通宵達旦,對撰寫的材料、會議的安排更是精益求精;很多個夜晚,辦公室里滴滴答答的鍵盤聲組成了一串串悅耳的音符,月光下的工作場景至今縈繞在心頭……
3年光陰白駒過隙,一晃眼就來到了2016年,在工作上我逐漸可以獨當一面,可當初的那種榮譽感和新鮮感,被日復一日單調與枯燥漸漸沖淡了,我內心開始產生了疑惑:鄉鎮基礎設施不完善,食宿條件不適應,娛樂活動匱乏等等因素都使得鄉鎮生活顯得特別枯燥特別無趣,這樣的體驗真的可以帶給我們幸福感嗎?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不止一次地思考著初為選調時聽到的這句至理名言,似乎漸漸地可以品味到其中的深意了。
鄉鎮生活的乏味無趣到底是來源于鄉鎮,還是來源于自己?以前,我總是習慣將問題歸結于外在的客觀因素,因為鄉鎮沒有特別好的娛樂設施,所以從五點半下班之后到夜晚睡覺前的五六個小時的光陰難以度過;因為鄉鎮沒有特別好的文化氛圍,所以自己很多想充電想補短板的想法僅僅停留在想法;因為鄉鎮的生活本來就是單調無趣的,所以我的鄉鎮生活以單調無趣的方式存在好似就是這么的無可厚非。可我慢慢地發覺,我以為的原因僅僅是我以為。溫水煮青蛙的理論大家都聽過,現在的我才明白,“溫水”不是鄉鎮的生活,而是自己日漸懈怠的內心!
沒有對比,就不會發現差距,沒有差距,就難以產生持續的學習動力。在基層工作的時間里,我的身邊從來不缺乏優秀的同事們,他們有的善思考,研討過程中看待問題的觀點總是犀利而新穎;有的善處理,再繁瑣艱難的問題到他手上都可以抽絲剝繭般地迎刃而解;有的善表達,各種文藝匯演中跌宕起伏的音符至今余音繞梁……
正是這一面面優秀的鏡子,讓我找準了差距,看到了不足。要克服自己日漸懈怠的內心,避免“溫水青蛙”的結果,改變自己,提升自己是唯一的途徑。我們要勤思善學,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的精神去進行理論學習;我們要知行合一,以“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精神去進行實踐學習;我們要立行立改,以“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決心去進行自我提升。
生活的美是留給有心人的,基層的美更是要自己體會感悟才能品味的。只有看到不足的警醒,繼續保持學習進取的決心,才能讓我們體會到基層工作真正的美,“長路漫漫,求索而行”,成長這條路,還很長。
(作者單位:隨縣新街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