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之
?
尊重孩子的“狡辯”
———反饋效應
□思之
“反饋”指的是在教育孩子時,家長應根據孩子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向和對策,使親子之間的溝通順利進行,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每當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總會找出很多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時,家長一般都會氣憤地稱孩子的這種行為為“狡辯”,其實,這并不是狡辯,而是孩子對家長教育的一種反饋。
教育是雙向的,家長不僅要教,還要接受孩子的反饋,教育才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有很多家長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管自己“教”,一點都不在意孩子反饋回來的信息,這樣的教育往往達不到家長預想的目的。
例如,有這樣一個教育案例:
媽媽給5歲的兒子盛飯時,不小心把飯灑在桌子上一點兒,這時兒子竟然對媽媽說了一句:“媽媽,你真蠢!”
媽媽先是一愣,而后勃然大怒,向孩子大吼道:“閉嘴,你怎么可以這樣出言不遜?”
兒子被媽媽的這種氣勢嚇著了,忙解釋道:“我們班小朋友都是這樣說的。”
媽媽真的生氣了,繼續沖孩子大吼:“說了不好聽的話,還敢狡辯,你是不是找打呀?”
在這個案例中,媽媽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制止孩子說不禮貌的話,以及預防孩子以后說粗話。那我們來看看這位媽媽是否達到了教育目的。
媽媽教育孩子不要說粗話,孩子告訴媽媽“我們班小朋友都是這樣說的”,這是孩子對媽媽教育的反饋。然而,對待孩子的這種反饋,家長卻表現得特別氣憤,認為孩子是狡辯,并揚言要打孩子。那么,孩子會不會聽媽媽的話,從此就不再說粗話了呢?
答案是“不會”。
首先,孩子認為他說的那句話并沒有錯,因為他們班小朋友都這樣說。雖然媽媽厲聲告訴他那么說是不對的,但孩子并沒有認同,因為媽媽僅僅是要求孩子閉嘴,并沒有跟他解釋那句話為什么是不好的話。因此,事實上母子倆對“你真蠢”這句話好不好存在很大的分歧,所以孩子以后還會繼續說這句話。
其次,針對孩子的反饋“我們班小朋友都是這樣說的”,媽媽沒有做出很好的反應,甚至是沒有理會孩子的反饋,就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你再說這樣的話,我就打你!”當然,孩子也許會屈服于家長的壓力,今后不在家長面前說粗話,但誰也不能保證孩子不在家庭之外說粗話。現在很多孩子,當著家長的面不說粗話,但一出家門粗話就一串一串地從嘴里“蹦”出來,往往就是由于家長忽視或沒有正確應對孩子的反饋所造成的。可見,事例中那位媽媽的教育方法是治標不治本的。
那么,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正確對待孩子反饋的方法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看看另一位家長的做法。
媽媽:你怎么這樣說話呢?
孩子:我們班小朋友都是這樣說的。
媽媽:“你真蠢”這句話是不好聽的話,是表示對一個人的蔑視,任何人聽到這句話都會很傷心的。
孩子:可是我們班小朋友都這樣說。
媽媽:我們不管別人怎么說,我們對別人講這樣的話是不禮貌的行為。別的孩子不講禮貌是他們的問題,但我希望我的孩子是個講禮貌的孩子。
在這組對話中,媽媽就對孩子的反饋作出了很好的回應,既做到了尊重孩子,又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引導孩子不說不禮貌的話,做個講禮貌的孩子。事實上,這位媽媽就是很好地運用了反饋效應原理,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反饋”是物理學的一個概念。現在,很多教育學家常常把它運用到家庭教育中,指的是在教育孩子時,家長應根據孩子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向和對策,使親子之間的溝通順利進行,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在上述事例中,當孩子講出“我們班小朋友都是這樣說的”理由之后,媽媽馬上從孩子的反饋中得知,他并不知道“你真蠢”是不禮貌的話。于是她對孩子的教育馬上就轉向了告訴孩子,那句話是不禮貌的話,代表什么意思,人們聽了這樣的話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從而使孩子認同“你真蠢”這句話就如同粗話。當媽媽再告訴孩子,講粗話的孩子不是講禮貌的好孩子,這樣,孩子為了當一個好孩子,就不會再講粗話了。因此,這位媽媽的教育方法是既治標又治本的。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如何應對孩子的種種反饋呢?其實,具體來講,應對孩子的反饋是有一些基本步驟的。
第一步: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饋。
當孩子對我們的教育作出反饋時,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這種反饋進行分析。當然,這種分析不僅僅是針對孩子的語言進行分析,還要連同孩子的動作及神情進行分析。
但值得家長們注意的是,不管孩子的反饋是不是“狡辯”,都務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饋。在文章開始講的教育案例中,當孩子說出“我們班小朋友都是這樣說的”理由時,那位媽媽沒有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分析,就對孩子大吼,這是不尊重孩子反饋的一種表現。所以,那位媽媽也并不知道孩子反饋的真正含義——孩子并不認為“你真蠢”是不禮貌的粗話。
可以想象,家長誤解孩子的反饋,并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壓制,長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會對媽媽的教育進行積極的反饋了。沒有孩子的配合,家長勢必將更沒有辦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第二步:針對孩子反饋出的問題,對其進行有目的的教育。
當家長分析出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就可以針對孩子的反饋進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是他不知道講禮貌的重要性,家長就可以通過事例、道理來講述講禮貌的重要性,引導孩子做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是他不想承擔自己錯誤言行所造成的責任,家長就要鼓勵孩子做一個知錯就改、敢作敢為的人……
總之,不管孩子對家長的教育做出何種反饋,尊重和認真分析孩子的反饋,都是達到教育目的的前提。
(責編陳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