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征 高永 楊婷婷
摘要: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內蒙古自治區工業用水需求量快速增長,成為內蒙古水資源供需矛盾中的焦點。在內蒙古自治區工業重鎮的鄂爾多斯、包頭等地,筆者看到眾多工業企業為化解工業用水與水資源緊缺之間的矛盾,多措并舉,力圖突破“瓶頸”實現多方“突圍”,掙脫煤化工就是水化工的束縛。
關鍵詞:工業用水;農業用水;水權轉換
1.前言
1.1內蒙古自治區工業發展情況
自2000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依托資源及政策優勢,經歷了經濟發展的黃金周期。2014年內蒙古生產總值(GDP)達到17769.5億,全區人均GDP為71146.02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各市、盟來看,鄂爾多斯、包頭和呼和浩特GDP總量領先。從產業看,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支撐作用較為穩定,第二產業依然是內蒙古自治區經濟主要增長點,以資源型產業貢獻最為突出,生產總值為9084.19億元。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逐年下降。2011年~2014年,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定在4%左右;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66.96%,支撐經濟年均增長7.86%,其中工業對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60.57%,支撐經濟年均增長7.11個%;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29.27%,支撐經濟年均增長3.44個%。(詳見圖1)。
1.2內蒙古自治區水資源情況
依據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水資源公報,2013年內蒙古自治區平均降水量315.5mm,折合降水總量3649.7億m3,全區地表水資源813.52億m3,地下水資源量249.33億m3。水利工程總供水量183.22億m3,其中地表水供水占49.9%,地下水源供水48.5%,其它供水占1.6%。
內蒙古自治區水資源嚴重分布不均,呈現東多西少的形勢,呼倫貝爾市水資源總量占全區的76.1%,而巴彥淖爾市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區的0.4%。全區總用水量122.02億m3,其中巴彥淖爾市總用水量為24.59億m3,占全區總用水量的20.15%(詳見表2)。從總用水量來看,工業用水占全區年總用水量的12.9%,萬元工業增加值(當年價)用水量30m3(詳見圖2)。
2.資源型工業發展與水資源矛盾
內蒙古煤炭、稀土、有色金屬、石墨等資源豐富,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資源型產業,既符合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又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的需要,同時也減輕了環境壓力。發展資源型產業的主要瓶頸就是水資源配置問題和環境保護問題。最近,不論是國家出臺的“水十條”還是環保部設立的環評門檻,都對煤化工用水形成壓力甚至一票否決。
以煤化工產業為例,煤化工高耗水的現實與內蒙古水資源短缺且分配不均情況成為了我區發展煤化工的硬約束。究其原因如下:一是原料因素,造成節水意識淡漠。據統計,當石油價格100美元/桶時,噸煤制烯烴營業利潤可達2665元~4536元。在如此高額的利潤下,能耗和水耗成本就可以輕易化解,節水的思想將被磨滅。二是監管原因。經過多年工業生產看出,只靠經濟利益驅動是不足以推進節水的,政府及行政領導垂直推進和嚴格監管是必不可少的動力。三是技術原因。工程實際中確定水耗部分大都是由給排水專業設計,工藝人員不掌握水系統優化集成技術,無法設計出網絡系統符合煤化工生產工藝的節水技術。四是本地區缺水嚴重,透支黃河。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推動戰略以來,西部地區一直以煤炭資源為基礎,大力發展煤化工產業,導致缺水的天然矛盾更為突出。據統計我國利用煤直接制油的噸油耗水量為5.8噸,間接制油噸耗水為6噸~9噸,煤制天然氣每立方米天然氣耗水為8.1噸,煤制烯烴產品噸耗水可達22噸~30噸。
3.化解資源型工業供水瓶頸的相關建議
3.1工業反補農業的水權轉換模式
內蒙古自治區耕地面積大,但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保障國家18億畝耕地紅線,推廣我區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應用,推進水權轉換是解決農業與工業用水矛盾的必要內部途徑。截止2014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實有耕地面積91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耕地面積的6.75%(詳見圖3)。農業灌溉毛用水量261立方米,占全區總可用水量的63.1%。
隨著我區工業產業的快速發展,工業用水與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愈發嚴重,從區域用水量統計分析,我區工業用水以鄂爾多斯和包頭居多,巴彥淖爾以農業灌溉用水量居多(詳見表1)。水資源分配和資源賦存狀態的區域矛盾亟待解決。
印度、日本等農業發達的國家,由于地區的局限性和水資源的稀缺性,使得水權轉換在其國家發展很快,并且國家內部都有歷史久遠、數量之多的非正式水市場。我國對水權轉換模式構建主要還是參照一些相對比較成熟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和比較完善的國外經典案例。我國浙江省是第一個開始實施水權轉換模式的地區,不僅開創了我國水權制度改革的先河,也打破了沒有成功案例的空白,起到積極主動探索的作用。之后,內蒙古珠江投資有限公司和內蒙古黃河南岸灌區,也相繼進行了水權轉換工程。結合內蒙古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水資源條件,逐步探索水權轉換的模式,既要符合中國實際狀況又要符合內蒙古地區經濟發展結構,因此,在內蒙古水權轉換的構建已成為歷史的必然。目前,內蒙古水權轉換建議采取如下模式: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礦種在開采生產過程中的需水、用水情況鼓勵企業對農牧業節水灌溉投資。建議采取政策措施,以政府投入一部分、企業承擔一部分、稅收減免一部分,對節水灌溉發展進行扶持。同時,結合土地整理項目、農業整改項目、水利項目、少數民族地區扶持等項目,對我區現有耕地進行綜合性整治。
通過企業投入進行的節水灌溉工程,節約的水資源可以配置給企業,促使工業發展。從而形成工礦業反補農牧業,農牧業節水用于工礦業的有序合理的良性發展循環。
3.2水土保持生態恢復的“水沙置換”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三北”,大部分地區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帶,生態系統脆弱,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全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18.6萬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15.7%,全國八大片重點治理區中涉及到內蒙古自治區的就有4個。全區有60個旗縣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問題。水土流失區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占41.9%),屬強度侵蝕區,年平均侵蝕模數都在5000~10000噸/平方公里·年之間,最高的可達20000噸/平方公里·年。其中,絕大部分隨黃河流入下游,造成下游萬家寨水庫的泥沙淤積。大量的泥沙淤積既威脅了水庫的安全,同時又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威脅農業生產。
粗略估計,水庫進行水沖沙作業將達20萬平方米/噸沙,年水沖沙中耗水量巨大。億利集團通過多年的生態治沙,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減少水土流失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通過在黃河流域進行生態環境治理,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降低水土流失,降低泥沙流入緩解黃河下游水庫安全風險,同時達到節水目的。推進水沙轉換,既符合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思路,又能緩解工業用水的緊張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