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
怪獸這一詞匯,經過小說和影視作品的渲染,總讓人對其充滿畏懼和好奇,覺得它們神出鬼沒、遙不可及。然而,在祖國云南邊陲的無量山中,就流傳著一個關于某種怪獸的可怕傳說,探求真理的人們,也在為揭開這種怪獸的真面目而行動著。
滿臉長刺的怪物
無量山,古稱蒙樂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東縣西部,以“高聳入云不可躋,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山中生長著稀有珍貴林木,山里的原始森林中有虎、豹、熊、鹿等動物出沒。在云南的眾多山脈中,無量山以山高路險、人跡稀少而著名,更因金庸筆下《天龍八部》中段譽在此練就“凌波微步”而充滿了神奇色彩。在這里,到處都是奇珍異獸,風光旖旎。
白天,無量山充滿著愉快的音符,可是到黑夜降臨之時,一切卻立刻發生了逆轉。在冬夜,一種沉悶詭異的聲音將隨著夕陽的消失,逐漸占領這片森林。用當地老百姓的話形容,這種聲音仿佛來自遠古時代,聽得人直發慌。有村民形容,這種聲音像是蚊子振翅,嗡嗡直響;還有村民說,此聲音更像是躲藏在深淵里的怪獸在呻吟。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生活在這里的村民每到夜晚都會被這種奇怪的音律嚇得魂不守舍。不知從何時起,村民之間便有著這樣一個傳說:無量深山中隱藏著一種叫“角怪”的怪獸,而怪叫聲正是“角怪”發出來的。

被捕獲的“角怪”
稱之為“角怪”,自然是有根據的。一名陳姓村民在形容“角怪”模樣的時候言之鑿鑿:它看上去黑乎乎的一團,眼里放著綠光,臉部長滿了鋒利的角刺,十分嚇人。這名村民并不是唯一見過“角怪”的村民,在村里,還有其他人也自稱曾目睹過“角怪”的真面目,盡管他們的描述都大相徑庭,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怪物臉部長有嚇人的角刺。
盡管一直以來都沒有任何“角怪”傷人的事件記錄,但在無量山,角怪還是被賦予了可怕的形象。“老人們常說,角怪是不吉祥的象征,見到角怪的人往往會遭到厄運,所以我們總是告誡孩子們要避而遠之。”村民說,正因為如此,從來沒有當地人愿意去弄清角怪的真相。
那么到底有沒有“角怪”這種神秘的生物呢?
被忽略的“陌生人”
在南澗無量山自然保護區科研所所長常學科的眼里,越是神秘的東西,就越有吸引力。當聽聞村民的描述后,常學科立刻判斷所謂“角怪”是一種不為人知的生物。“既然弄得村民人心惶惶,我們更有必要揭開這種怪獸神秘的面紗。”
根據村民們提供的線索,怪叫聲往往從溪邊傳來,而且見到角怪的幾名村民都是在溪水里摸蛤蟆后,在回家的途中遇到的。于是常學科決定到無量山東側的一條溪邊看個究竟。在無量山,從山間淌出的山泉不計其數,這些清澈冰涼的山溪具有陸地與水系的雙重特征,構建了一個獨特而又完整的生態系統。
夜幕降臨后,常學科果然聽到了此起彼伏的低沉怪叫聲。雖然聲音就在附近,但常學科卻沒有辦法分辨聲源的具體位置,加上溪流聲的影響,怪叫聲隨著水流四處擴散。常學科搬開了水中的幾塊石頭,怪叫聲戛然而止。翌日,常學科再次來到溪邊,此行使他有了新發現,他在一塊石板下找到了某種兩棲動物的卵,但這些卵是否和角怪有聯系,還不得而知。
由于雨水充沛,無量山擁有眾多的兩棲類動物。常學科判斷,也許村民所認為的“角怪”就是一種兩棲類動物,它們依靠特殊的本領藏匿在溪流里,并用恐怖的外形和詭異的叫聲使村民不敢靠近它們。由于無量山地形復雜、生態多樣,至今還有眾多的物種不為人知,說不定角怪正是其中的一位“陌生人”。
被捕獲的“角怪”
在和其他動物專家交談后,常學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推斷,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角怪”露出廬山真面目。幾天過后,常學科發現守株待兔的效果不大,于是他選擇了主動出擊。
他從保護區周邊的村子里找來幾名捕捉蟾蜍的高手,到怪聲出現的區域展開搜索。當然,常學科并沒有告知村民,他要抓的有可能就是令人生畏的“角怪”。此次行動中,經驗豐富的村民幫上了大忙,一名村民在翻開一塊溪流湍急處的石塊后,看到一團黑乎乎的影子一閃而過,便順手一撈,半分鐘后,終于將這團黑影抓出了水面。
在場的所有人都盯著村民手中的這個東西,除了擁有紫褐色的皮膚外,這團東西最搶眼的特征,就是其嘴邊長滿了尖尖的角刺,看上去十分可憎。抓住它的村民突然注意到,這不就是常說的“角怪”的長相嗎?村民剛想把手中的這個丑陋家伙摔回水中,常學科卻突然伸手接住了它。當在場的村民驚魂未定時,常學科已經興奮地將“角怪”放在手上翻來覆去地看了幾遍。
真相大白
“角怪”終于現身了,和傳說中的一樣,它的長相確實丑陋:頭部扁平,鼓膜隱蔽,上唇的兩邊長著黑色的錐狀刺,加起來總共有十多根,體背皮膚的顏色為棕褐色,有許多不規則的黑斑。
常學科小心翼翼地將角怪交到了無量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南澗管理局局長段建偉手上。而成天和野生動物打交道的段建偉,一時也說不上這到底是什么生物。看著角怪滿臉的角刺,段建偉聯想到了一種叫“髭蟾”的生物。“髭”在中國古典漢語里是指嘴邊的胡子,髭蟾顧名思義就是長著胡子的蟾蜍。段建偉回憶起,在哀牢山地區曾出現過髭蟾的蹤跡,哀牢山和無量山緊緊相連,會不會是那里的髭蟾跑到了無量山?
經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鑒定,證實了段建偉的猜測。角怪的學名叫哀牢髭蟾,是一種僅分布在云南的極其瀕危的動物。
對于哀牢髭蟾的了解,別說是村民,就連動物學家都知之甚少。在中國,一共有5種髭蟾,其中大名鼎鼎的有峨眉髭蟾和崇安髭蟾,而哀牢髭蟾是這5種髭蟾中最不為人知的一種,科學界對哀牢髭蟾的研究也幾乎是空白。哀牢髭蟾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恐龍出現之前,這種生物就已生活在地球上。當常學科找到哀牢髭蟾后,吸引了不少野生動物專家來到無量山一探究竟。

“角怪”上唇的兩邊長著黑色的錐狀刺,加起來總共有十多根。
經過專家研究后發現,哀牢髭蟾長角刺的時間為其交配的季節,角刺使雄性哀牢髭蟾在求愛時,多了一種炫耀的資本。而讓村民毛骨悚然的怪叫聲,也是哀牢髭蟾交配時,為了吸引異性而唱的“情歌”。由于哀牢髭蟾習慣在溪流較為平緩的巖石下棲息,因此它們的叫聲往往要經過石頭的層層反射才會傳出水面,因此聽起來顯得特別低沉,正是這樣的怪聲,讓村民驚悚不已。

“角怪”其實是一種叫“髭蟾”的生物
至此,無量山“角怪”之謎真相大白,似乎隨著傳說的破解,“角怪”也就不存在了。然而我們不禁會有這樣的疑惑,哀牢髭蟾真的不算怪獸嗎?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它曾經也是怪獸。放眼全球,但凡不為我們人類所知的神奇生物,都可稱為怪獸。對于地球上的動物們,我們應當時時刻刻抱有這種對“怪獸”的敬畏之心,尊重它們、保護它們,只有食物鏈不斷,我們的地球才能“長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