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
(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870)
論構造政府與市場關系新常態
張錦
(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870)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與市場經濟的關系經歷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最后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市場經濟應該起決定作用的變化,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應該有效的限制政府的權力以更好地發揮市場的作用,構造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新常態,本文就構造二者關系新常態的必要性以及方法進行了一些論述。
政府;市場;新常態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學習前蘇聯實行計劃經濟。建立了排斥市場調節機制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一體制下,政府處于絕對的調控地位,忽視和排斥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資源配置幾乎完全由政府通過國家計劃進行。這一體制起過重要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我國的改革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進行。然而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直至十四大以前,我們才真正從思想上突破了市場經濟專屬于資本主義制度誤區,在打破了偏見的同時提出了構建市場經濟,此時強調政府為主配置資源,市場的地位開始逐步確立。1979年11月,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首次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他說,“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 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這一思路和提法,為探索發揮市場作用提供了前提。1982年十二大進一步指出,“正確貫徹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根本性問題。”這些提法已經肯定了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不再完全排斥市場經濟。這為中國共產黨最終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黨的十四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市場與政府的關系又發生了一些變化,我們在明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提出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黨的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么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這次大會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確立了構建撤回注意條件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之后召開的十六大更是提出要穆里發揮市場在整個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并重新界定了政府職能,要求政府在調節經濟、監管市場、進行社會管理的同時提供公共服務。在黨的十八大上進一步強調了在資源配置中更大程度的更大范圍的發揮基礎作用。強調“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可以看出,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但附加在前面的限制條件在不斷調整,不斷增強市場作用的改革取向十分明顯,更加明確的要求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也更加深化與日趨成熟。在之后召開的十八屆上總結性的提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應發揮決定性作用、要求更好的發揮政府職能。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這就表明其他力量雖然可以影響和引導資源配置,但決定者還是市場,因此基本經濟制度、市場體系、政府職能等方面的都需要以此為基礎進行改革。這一新的要求深切抓住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之中的深層問題,對消弭人們長期以來在政府與市場關系上的認識分歧和實踐誤讀,意義十分重大。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作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黨全社會樹立關于政府和市場關系的正確觀念, 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于轉變政府職能, 有利于抑制消極腐敗現象。”
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面對的情況和問題都是前所未有的,把西方的制度進行照搬照抄是不現實的,中國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邏輯來發展市場經濟,在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重要問題應交由市場的機制進行解決。廣開言路、行政透明,讓權力在制度的籠子里合理運行這樣才能真正保證我國市場經濟運行在正確的軌道上,從而保證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人對權力的崇拜自古就有,權力的崇拜甚至貫穿了中國了歷史。在蒙昧時代,權力的合法性在于君權神授。到了封建時期,“天、第、軍、親、師”,是儒家的傳統。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則是世代儒家弟子的最高理想。權力看起來很美妙,一不小心卻會害人害己。權力崇拜可以休矣。但是人類所有歷史證明,權力不會自動歸順,它需要外部力量的約束。因此我們應該思考“應該如何統治?”以及“出現壞的統治者怎么辦?”因此要求我們從制度上下功夫,使權力馴服于制度,馴服于民意。在社會學家孫立平看來,我國當前社會的權力失控已經導致讓人觸目驚心的社會現象:“權力的霸道和蠻橫、暴力截訪、血腥拆遷;執法部門的腐敗使得一些地方的民眾有冤無處申;腐敗開始成為一種民眾無可奈何甚至只有默認的現象;潛規則盛行于社會,甚至成為基本的為官為人之道;強勢利益集團在財富的掠奪上肆無忌憚,對公平正義造成的嚴重侵蝕導致社會生活西西里化趨勢出現;社會底線失守,道德淪喪,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喪失成為普遍的現象。”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權力關進籠子麗”所體現出來的精神是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如果不能把權力放到籠子里,權力就能無法無天,導致規則扭曲、秩序紊亂、官民沖突等一系列負面事件的發生,會削弱民眾的政治信任感與政治認同感,甚至可能會因為對某個官員的不滿上升為對整個社會的不滿,因此政府改革勢在必行,劃清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邊界,把全能型政府變革為服務型政府,即“小政府,大社會”,正確界定政府的權利邊界,使政府權力得到有效的約束。
中國經濟在新常態背景下既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也面對著各種風險和挑戰。處在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相較于按部就班地接受某一種一成不變的發展模式更需要政府的努力,需要政府發揮其創造性思維,實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才能最終實現。這就意味著政府必須順應新常態的改革要求,對政府調控市場經濟的模式進行調整。新常態背景下中國面臨的首要問題是重塑政府與市場經濟之間的關系,對過去那種反復強調簡單刺激政策的調控方式重新進行審視,避免因為該原因而延誤改革時機。金融改革、房地產泡沫、創新不足、產能過剩等一系列的重大市場問題不能只是依賴數量型的市場調控政策,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真正的讓我過的經濟發展走向正軌。新常態下的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被簡單理解為政府對市場的單向的讓渡和放權是不正確的。我們不僅要對之前政府做錯了什么進行總結,更要厘清過去30年的時間里政府做對了什么以及未來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需要什么樣的政府,需要政府如何進一步的發揮職能。換句話說,在目前的經濟轉型和發展中,必須使“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之間達到一種“契合”的狀態,從而使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符合新常態的大背景,構造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新常態。
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我們必須遵循這條規律來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切實解決政府干預過多、監管不到位以及市場機制不完善的問題。”在政府轉變職能方面,《決定》里提到“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無為而治是市場的本質,他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完善市場制度從而使之有效,使市場有效的必要條件則是要有有效的政府,而想要一個有效的政府的則必須對政府進行恰當的定位。對此我們可以參考哈耶克的界定:首先,政府必須要提供無法充分提供或市場無法提供的服務。此外,必須將政府的服務性職能和實施法律、抵御外敵的職能界定開來。簡而言之,政府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服務”與“維護”,即供給公共產品與服務、制定社會的基本規則以保障社會的穩定。
我們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以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首先,政府以前的角色為發展型政府,典型特點為與民爭利,今后應該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更加注重公共利益的提供、逐漸擴大服務的范圍和力度。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中的微觀經濟主體,是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的一環,政府應該為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提供發展所需的各種硬件基礎設施與軟件設備。政府應注意扶持教育、社保、公共醫療、環保等社會發展項目,進行社會性的公共服務。其次,政府應該從干預過多的全能型政府向讓市場發揮作用的有限政府轉變。政府對經濟進行過度的干預、“關系”凌駕于規則之上,這本身表明當前中國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成熟。當前世界上選擇市場經濟的國家占絕大多數,不過建立起規范的市場經濟的國家并不是很多,恰恰因為法治環境與民主制度的缺乏,許多資本主義國家陷入權貴的泥淖中而無法自拔。因此我們政府在發揮作用時更加應該注重發揮發揮有限的力量,管的過寬過死,只會讓后續的改革缺乏動力,而不能真正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法治是政府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吳敬璉認為“實行法治是現代市場制度有限運轉的基本前提,市場化改革對建立法治的要求十分迫切。中國市場已經從以人格化交換為主的“熟人市場”發展為以非人格化交換為主的“生人市場”,雙邊和多邊聲譽與懲罰機制難以發揮作用,需要建立一個以正式法庭為主的第三方執法體系來保證合同的實施。”政府應逐漸退出對市場的過度干預,以理性的法治約束市場行為。對于成熟的法律劃定的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應不打折扣的執行,政府也要依法執政,司法機構保持獨立審判與公正執法。中國當前缺乏的不是依法治國的意識,缺的也不是法律本身,缺的是法律有效而公正地執行,中國頻頻爆出的此法腐敗現象讓人寒心,而正是權利和金錢干擾了審判的獨立性,致使法律面前不能真正實現人人平等,因此必須打破權力對司法的干擾,讓法律成為法律本身而不是政治的奴仆。通過法治有效的約束政府的權力,使市場在我國整個經濟運行過程中起決定作用,從而構建政府和市場經濟的新常態。
[1]田冀平,李曉旭.從中等收入陷阱視角看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J].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14(1).
[2]王煥祥.新古典與演化經濟學經濟政策分析范式的比較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0(3).
[3]吳敬璉.中國經濟的未來方向[J].中國企業家,2003(8).
[4]吳敬璉等.影子里的中國[M].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
D035
A
1671-864X(2016)07-0048-02
張錦(1992-),女,漢,研究生,遼寧省 沈陽市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