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延超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淺談繪畫中的抽象因素
高延超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抽象因素是美術繪畫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繪畫的具象性代表了美術的廣泛審美意義,而抽象性則體現在美術作品更高層次的審美層面上。本文從抽象繪畫的概念切入,從理論層面轉向抽象繪畫的發展過程,闡述了抽象繪畫的具體存在方式。
抽象意識;發展過程;審美層次
繪畫是自由的,有著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每一種繪畫方式都是讓人類借助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從古到今有非常眾多的繪畫流派,它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形式,大致可以區分為兩類:具象和抽象。這兩類繪畫方式并不是毫不相干的兩個極端,他們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融合,可以說是如太極圖一般黑白分明,又和諧相融。
我們通常把直接描繪事物的直觀形態的畫法稱之為具象繪畫,可以說人類繪畫的起源就是從具象繪畫開始的,這種畫法非常古老,非常直接,可以非常輕松非常容易的感受到畫者想要表達的信息,畫面中的形象物體遵循的是我們日常生活習慣性的視覺經驗,也基本等同于“寫實”畫法。但寫實畫法并不能完全代表具象繪畫,后者包含前者,具象蘊含的意義要更廣一些。
那么關于“抽象”的概念,在辭典中的釋義為:“對事物進行概括、總結、取舍,提煉出事物的本質屬性,拋棄瑣碎的、客觀存在的非本質因素”。抽象繪畫之所以會擁有高于平常生活的審美情趣就是因為其中的抽象因素。抽象繪畫中加入了大量的主觀情緒,如果把具象繪畫形容成冷靜客觀,那抽象繪畫則是沖動奔放的。一幅美術作品放在我們面前,想要判斷它是具象還是抽象作品,主要是看其中具象元素和抽象意識是不是可以共存,如果共存那么說明該作品為具象繪畫,反之如果抽象意識擺脫具象元素獨立存在那么說明此作品是抽象繪畫。在抽象繪畫中藝術家們將客觀存在的事物中的具象因素完全抽離掉,將其總結歸納,或加入強烈的主觀情緒,用簡單的點、線或者顏色、筆觸等純粹的繪畫因素來創作藝術作品。而在具象繪畫中無論其表達方式如何都可以加入一些抽象因素,通過對形體、筆觸、顏色等繪畫元素的靈活運用、巧妙組合來創造一些超越具像形體本身、畫面之外的情懷,這正是藝術家所要追求和表達的。
東西方繪畫的起源階段大約都是在原始時期,這時的原始人已經有了感受自然、記錄自然的基本能力,但受到智力因素和條件的限制,導致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表達是非常淺顯非常直觀的,在這個時期的具象意識和抽象意識完全是自發產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之前的新石器時期,例如在法國的拉斯科洞穴中發現的西方原始人對牛、馬等動物的描繪,這些畫在洞穴巖壁上的大型壁畫有一萬一千年到一萬五千年左右的歷史,畫面上的線條簡單流暢卻又生動形象。再比如在古希臘克里特遺址中發現的陶器紋飾上,我們可以發現很明顯的幾何圖形,這些圖形可以反映出當時原始人的抽象意識萌芽,從陶器上的圖樣我們可以看出來原始西方人對于事物的理解是表面的、淺顯的。在遠古時期的這些繪畫我們把它統稱為“原始主觀抽象”時期。
時間過渡到中世紀,繪畫藝術不論從觀念意識還是材料技法上都有了一定的進步,這時的畫家已經可以準確的表達出自己所追求的畫面效果。美術創作開始受到了美學和哲學思想的影響,再加上政教合一的統治現狀使得這一時期的西方美術偏向于為宗教服務。
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的中期,具象繪畫逐漸進入了成熟期,這其中包括巴洛克主義畫家貝尼尼、魯本斯,洛可可畫派的代表人物華托、布歇,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以及米勒、倫勃朗等一大批杰出的藝術家,這些人都在傳統具象繪畫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歷史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印記。具象繪畫從中世紀到十九世紀中期的近四個世紀中,從萌芽到參天大樹,取得了累累碩果,在西方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造就了非常獨特的繪畫風格。這一時期的繪畫特色也因為其真實的表現手法而被稱為“錯覺的空間”,也就是“具象再現時期”。
十九世紀中后期,具象繪畫逐漸開始衰落,法國“印象派”的產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印象派”的繪畫理念對當時的具象繪畫藝術發起了劇烈的沖擊。當時的美術界以叔本華的美學思想為主導,他反對自古希臘以來的繪畫規定,認為藝術不應該是呆板僵硬數學概念,而是要打破固定的思維模式、走出對自然的模仿,真正天才的藝術要有創造性、獨立性。“印象派”的產生就是直接受到了這種新的藝術理念的影響,從此開始西方美術開始迅猛的發展,繪畫新風格的產生成為了必然。
仔細觀察分析印象派幾位代表畫家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們既想在“光”和“影”上有所創新,但又不能完全的放棄具象寫實的基礎方法,在繪畫表達上開始流露出一些抽象意味和主觀感受。可以說是傳統古典繪畫向現代繪畫發展的萌芽,這種意識萌芽在后印象派的作品中得到了進一步充分的發展。
“后印象派”的出現標志著抽象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幾位主要畫家包括塞尚、梵高等人在前人的基礎上,不但對自然景物進行主觀抽象意味的描繪,還追求最大程度的表現物體本身的實在性,他們為了擺脫傳統的寫實藝術思維的束縛,大膽在繪畫表現技法上進行創新。在他們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強烈的主觀情緒,使繪畫的意義逐漸升華,上升到抒發情感的層面,而不再只是單純的記錄描繪手段。“后印象派”之后又出現了以點彩畫法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新印象”主義。追求用色彩來表達主觀感受的“野獸派”,代表畫家是馬蒂斯。這些美術風格流派的誕生標志著西方美術徹底從以模仿自然為主的傳統具象繪畫中升華出來,開拓出一條抽象繪畫自己的藝術道路。法國美學家丹納主張拒絕模仿、意大利美學家克科齊倡導的有別于自然科學等藝術理念都是這一時期的主流美學思潮。
西方繪畫藝術在十九世紀中后期基本完成了由具象描摹向主觀表現的風格過渡,涌現出大量杰出的畫家,也是抽象意識極大發展成熟的時期。
[1]河清.《現代與后現代——西方藝術文化小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年
[2]許德民.《中國抽象藝術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
[3]劉偉冬,王惠彬,王辛.《外國美術史》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04年
J204
A
1671-864X(2016)07-0241-01
高延超(1989—)男,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單位:吉林大學,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