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視頻監控與人權保障的沖突與平衡
陳林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視頻監控以其獨特的功能在偵查實踐中擔任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使偵查活動在對社會安全的追尋和打擊犯罪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威脅著公民的隱私權。因此,偵查效益與保障公民隱私權之間的平衡便顯得尤為重要。
視頻監控;偵查效益;公民隱私權
Horst herold曾說:現代技術催生了以技術為基礎并以犯罪預防為核心的偵查哲學。視頻監控系統便是現代科技運用于偵查實踐的結果,然而世間萬物都具有相對性,偵查工作的效率與公民的合法權利的魚與熊掌實難兼得。本文試圖從視頻監控的價值體現、其與公民隱私權的沖突和平衡來展開討論。
(一)視頻監控存在的必要性。
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尋求安全、和諧的生存環境, 視頻偵查的根本便在于社會安全。因社會流動性的增強使如流竄和異地案件等違法犯罪活動日漸突出,傳統偵查模式在此顯示出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視頻偵查自然成為一種必然選擇。視頻監控的影像留存和實時監控等功能使其在預防犯罪和收集證據等方面效果顯著,這不僅為偵查線索和證據材料來源的客觀性提供了一定的技術保障,也有利于迅速打擊違法犯罪活動,防止持續性危害結果的發生,顯然,這與平安中國建設的主題相輔相成。
(二)視頻監控在偵查實踐中的價值體現。
視頻技術最初主要用于私人領域尤其是商業安防領域, 后來才被用于偵查和犯罪防控工作。它將人像識別技術和照相增強顯示技術與視頻監控系統予以整合, 快速制作清晰準確的嫌疑人圖相,給偵查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視頻監控在實踐中存在一定的死角:在犯罪預防上,盡管其效果得到了實踐證明,但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違法犯罪活動的分布狀況,卻未在總量上降低該地發案量而達到犯罪預防的效果;此外,研究表明視頻監控對侵財類犯罪案件比對激情犯罪的預防效果相對要好,但這種情況在打擊犯罪和偵破案件的角度上其效果卻恰恰相反,這與視頻追蹤難度大、戰線長以及所需警力量大存在一定的關系。因此,視頻監控在偵查實踐中價值需要更動態和客觀地分析。
目前,我國并未明確隱私權的概念,理論上將其作為一種獨立的人格權,以《憲法》第38條作為其憲法根據。一般認為,它包括個人生活安寧權、個人生活信息保密權、個人通訊秘密權和個人隱私使用權四個方面。這與國際社會關于隱私權保護的內容基本一致。
(一)安裝主體的隨意化。
視頻監控在社會生活中作用日益凸顯,但我國相關法律并未明確視頻監控的適用主體。尤其是私人安裝的單個攝像頭,因不能算作監控系統工程而不在公安機關的審批范圍之內,這無疑是法律的灰色空間。另外,因視頻監控的安裝缺乏必要的備案程序,使公民隱私權被侵犯后難以落實責任而導致救濟難的結果。
(二)監管程序的不完善。
若視頻監控的整個過程受到嚴格的法律監控,我們會感到安心。但因我國并沒有統一的法律法規來對視頻監控的系列問題進行統一的監管:如監管人員的資質和管理體制;視頻偵查過程中所獲材料的瀏覽權限、適用范圍和標準、保管措施和后續處理問題基本上處于無秩序狀態。但這些環節中的任何一個又都與公民隱私權息息相關。
(三)視頻探頭的安裝位置和場所日漸向私人化領域延伸。
公共場所畢竟不同于私人領域,任何進入公共場所的人都會自然防止個人隱私的過分暴露。但是,目前在個人私有空間或者因為特定使用功能而形成的公共試衣間、旅館和公共澡堂等場所未經批準而設置或安裝視頻探頭的現象屢見不鮮,這在客觀上造成公民在監視之下生活的窘境,實質是對公民隱私權的嚴重侵犯。
因人們對安全度的關注的提高,公民期望自己的合法權利不受任何不當行為的干預或侵害。但要追求偵查效益,又不可避免地與公民隱私權產生沖突,平衡兩者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
(一)視頻偵查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
1.法律保留原則。權利的行使以法律明確授權為前提,即法無授權即禁止。視頻監控應在法律的特別授權范圍內進行,且這種授權必須是具體明確的,這是對公民權利保護的需要,也是防止權利濫用的結果。
2.必要性原則。國家機關在實施某一具體職能目標時,若必須對公民權利加以限制,應選擇對公民權利損害最小的手段???。因此在設置視頻監控時須有實質根據和合理依據,且在同等條件下不存在其他替代方法才可設置。
3.透明性原則。除非法律另有明確規定,設置視頻監控原則上必須清晰可辨,以便讓公民選擇是否同意進入監視區域并承擔合理監視錄影的結果。
(二)偵查效益與公民隱私權的平衡。
安裝視頻監控已成保障公共安全的良方,但需要把握好視頻偵查與公民隱私權之間的“度”。
1.監控系統的設置權和管理權歸屬。要從源頭上防止視頻監控對隱私權的侵害,須依據一定標準對設置主體的資格在法律上加以明確,并授權特定部門對它進行嚴格審批和監管。如對于街道、廣場、交通要道等公共場所的視頻監控必須由政府負責實施,不能由單位或私人建設和管理,爭取對視頻監控的安裝進行集中統一管理。
2.對視頻監控的全過程嚴格監管,保證程序正當性。監控圖像的采集、保管和使用不當可能使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公民隱私等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因此法律必須對相關制度予以規范。如監控人員的資質要求,規范視頻監控信息的瀏覽和適用權限,明確保管和使用信息資料時應當采取保密措施以及應當履行的義務等。
3.明確視頻監控系統安裝的場所。盡管法律不可能做出禁止個人在其私人領域之內安裝監控設備的規定,但對視頻監控的范圍必須嚴格限定在法定范圍之內,如嚴禁在維護公共利益的目的之外,將設置在公共場所的監控設備侵入私人空間。此外,除非出于證據保全等目的應嚴防視頻監控所獲信息挪作它用。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快速發展,我們對視頻偵查須保持客觀的態度,在提高偵查效益的前提下,盡量取得視頻監控與公民隱私權保護之間最佳動態平衡,實現雙贏局面。
[1]王利明:《民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14-516頁。
[2]陳永生:《偵查程序原理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2003年版,第143頁。
D920.4
A
1671-864X(2016)07-0097-01
陳林,女,1989年2月,湖南衡陽人,西北政法大學2014級研究生,公安學院,訴訟法學偵查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