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柳陶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個人勞務致損責任研究
朱柳陶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侵權責任法》第35條后半段對個人勞務致提供勞務方自己損害作出了規定,在提供勞務過程中若提供勞務一方自己受到損害需要根據其與勞務接受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按照該規定,如果勞務接受方沒有任何過錯則提供勞務一方就得不到任何賠償,這樣的規定減弱了對勞動者的保護,不符合勞動保護原則。因此,這一立法缺陷應予以修正。
個人勞務;過錯責任;勞動保護
個人勞務致人損害責任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提供勞務方因勞務而致他人損害的責任;另一種是提供勞務方因勞務而致自己損害的責任。本文所研究的是提供勞務方因勞務而致自己損害的責任,不包括勞務提供方在勞務過程中造成第三人損害而發生的侵權責任。
(一)個人勞務關系。
勞務關系,是指提供方勞務方在接受勞務方的指示、監督或者控制下,向其提供一定勞動或服務,基于此而形成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需要注意的是,個人勞務關系雙方均是以自然人身份成立勞務合同,而公司、合伙企業、個人合伙、個體工商戶與自然人之間成立的勞務合同均不屬于個人勞務關系,不歸《侵權責任法》第35條調整。因此,“個人勞務關系”實質上指的是勞務雙方均是自然人的雇傭關系,如請人的人與被請的保姆、鐘點工的關系。
(二)個人勞務致自己損害的一般規則。
《侵權責任法》第35條后半段規定: “提供勞務一方在勞務過程中自己受到傷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該條確定了個人勞務致自己損害責任適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即誰有過錯誰就要承擔責任,沒有過錯的一方不承擔責任,雙方均有過錯則按過錯比列承擔相應的責任。相應的責任,就是與過錯程度相應,與原因力相應。①提供勞務一方若造成自己損害,通常情況下自己會有過失,那么提供勞務一方對于因自己過失所致損害應當承擔責任。假如損害僅僅是由一方所致,則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另外,如果提供勞務一方的過錯是與接受勞務一方的過錯一起成為共同原因,則根據過失相抵規則來確定賠償責任。
(三)個人勞務致自己損害責任與用人單位責任。
個人勞務中提供勞務一方與接受勞務一方形成的是勞務關系,而用人單位與提供勞動一方形成的是勞動關系,二者區別主要是:第一,接受方主體不同。 勞動關系的接受方是用人單位,包括我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以及通過簽訂勞動合同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②而個人勞務關系中接受方的主體只能是自然人。其二,雙方之間地位不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形成的是行政隸屬關系。而在個人勞務關系中,雙方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勞動接受方是否有購買保險的義務規定不同。用工單位責任以勞動關系為基礎,按照我國《勞動法》、《工傷保險條例》等相關規定,用工單位應當為其工作人員購買工傷保險,而在個人勞務關系中,接受勞務方并不負有為提供勞務方購買工傷保險的義務。
個人勞務致自己損害責任,在楊立新教授看來其實就是個人勞務關系中的工傷事故責任。但是對于工傷事故責任的規定體現在《勞動法》及相關法規和司法解釋中,《侵權責任法》沒有對工傷事故責任的任何規定,《侵權責任法》對于其他法律法規來說屬于特別法,因而其有優先適用的效力。但是《侵權責任法》關于個人勞務致自己損害仍有不足之處,適用該法不利于保護個人勞務提供方的合法權益。
個人勞務致自己損害適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需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按照現行的過錯責任原則,勞務提供方只有在有沒有任何過錯的情況下才不會承擔責任,反之就需由自己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責任,這樣的規定顯然是不合理的。首先,在個人勞務關系中,接受勞務方并不負有為提供勞務方購買工傷保險的義務,個人勞務也不屬于工傷事故賠償統籌范圍,這樣而來,個人勞務提供者的勞動者地位得不到承認,更缺失了對其的勞動保護,這樣便將提供勞務方完全暴露在沒有勞動保護的勞務危險之中,不符合勞動保護原則。其次,基于報償原理,接受勞務方因他人提供之勞務而受有利益,自然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無過錯就不承擔責任是不對的;最后,在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遭受損害的情形中,如果第三人的行為造成損害,接受勞務一方無過錯就不賠償,對提供勞務一方非常不公平。③
立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解釋《侵權責任法》第35條個人勞務致自己損害的規定時認為:“實踐中因勞務受到損害的情況比較復雜,應當區分情況,根據雙方的過程來處理比較合適。比如,張某家雇傭的保姆不聽張某的勸阻,之一要站在椅子上打掃衛生,結果不小心將腿扭傷,那么,雇用保姆的張某可以從人道主義的角度帶保姆看病,適當承擔一定的責任。”④依照第35條后半段的規定的過錯責任原則,張某對于保姆的扭傷并無任何過錯,其便不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如果說是從人道主義角度出發,張某確實可以帶保姆去看病,但這也不能稱之為“責任”,這樣看來,立法機關工作人員在解釋的時候有玩文字游戲之嫌。
由于《侵權責任法》第35條關于個人勞務致自己損害的規定不利于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也有違反我國《憲法》相關規定之嫌,筆者認為應對該出予以修正。在此,筆者贊成楊立新教授的觀點,即將后半段修改為:提供勞務一方在勞務過程中自己受到損害,接受勞務一方有過錯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補償責任;因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提供勞務一方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接受勞務一方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沒有過錯且第三人無力承擔賠償責任的,承擔適當的補償責任。
注釋:
①楊立新,《侵權責任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202頁。
②武文君:“個人勞務致人損害責任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度,第4頁。
③程嘯,《侵權責任法》,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17頁。
④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78頁。
[1]楊立新,《侵權責任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2]武文君:“個人勞務致人損害責任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度。
[3]程嘯,《侵權責任法》,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4]王勝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疑難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D923
A
1671-864X(2016)07-008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