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善人,陳寶鵬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我國信訪制度的證據法邏輯
宋善人,陳寶鵬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近年來,伴隨著信訪潮的持續高漲,中央政府面對紛繁龐雜的信訪問題略顯無力,地方政府為了維穩也采取“瞞上壓下”的策略,公民亦逐步形成“信訪信鬧不信法”的觀念,信訪渠道嚴重壅塞,信訪制度亟需改革。針對于此,諸多學者基于多種角度對信訪問題進行研究,從各自的立場和視角嘗試為信訪突破困境提供理論支撐和方法指引。本文試圖從證據法邏輯的視角對現階段我國信訪制度的問題進行簡要分析,并試圖提出困局破解之道。
我國信訪制度;證據法;邏輯
近些年,中國民眾在解決行政糾紛時往往會選擇信訪,而不進行訴訟。對此現象,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解釋: 一種認為“信訪現象”根本就是民眾理性選擇的結果,訴訟的案件過多,效果不如信訪。另一種則認為清代的法律文化與1978年以前的新中國歷史使當代中國人具有“厭訟”或“信人治,不信法治”的歷史傳統,或叫“路徑依賴”。本文認為“訴訟無效論”與事實并不相符。[1]實際上,比起信訪,訴訟提供的成功率要更高,也擁有更透明的程序和更可預測的結果。不應像某些美國學者認為的民眾偏好信訪是出于對政治參與的渴望。事實顯示,絕大多數信訪者最重視的乃是實際問題的解決,但是信訪者在事實的主張和相關證據的收集上并不樂觀,從而最終導致主張被駁回甚至被宣告敗訴。換言之,即便是信訪者的主張得到司法機關的支持,判決后的執行階段是否得以真正如愿還需考證。
本文的數據來源為北大法寶司法案例網絡數據庫,檢索范圍為“全文”,檢索詞為“信訪”,匹配方式為精確,匹配對象為“全篇”。檢索結果為案例與裁判文書217篇,涵蓋年份2008-2016年。在217個案例中,2015年的案例56例,2014年110例,2013年26例,2012年10例,2008年至2011年期間的信訪案例很少。數據顯示,2015年比2014年涉訴信訪案例顯著減少了近50%,2014年與2013年相比增幅高達323%,2013年的涉訴信訪案件也比2012年有顯著增加。由于我國現階段處于社會轉型期,糾紛多發,導致信訪量8年來持續攀升,并在2014年形成信訪洪峰。涉法涉訴信訪在信訪中占了相當的比重,據統計,有的地方竟占到95%,但是民眾們的訴求是否真正得以滿足,判決后是否順利執行卻成為一個疑問。
(一)涉法涉訴信訪案件成因。
1.外在的制度性誘因。涉法涉訴信訪量在我國多年來一直居高不下,救濟機制的不健全難辭其咎。例如,對于土地糾紛、拆遷糾紛等容易引發上訪的糾紛,法院往往能不立案就不立案,司法救濟大門緊閉。以土地征收這樣一種典型的損益性行政行為為例,除了平等主體之間即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被征地農民之間的補償金分配糾紛,大多數征收爭議被正常的司法救濟制度拒之門外。中國社科院于建嶸教授曾于 2004 年組織課題組對我國信訪制度狀況及改革方向進行專項調查研究。在 632 位接受問卷調查的進京上訪農民中,有401 位在上訪前曾到法院起訴,占總數的63.4%,其中法院不予立案的有172位,占42.9%。[2]對于偏于程序正義的法律救濟而言,信訪多少在事實上起到了一種“彌合”作用。其所彌合的是司法權利救濟以及公民行使政治權利以監督、制約政府權力在事實上的漏洞。
2.內在的觀念性誘因。現實中,不容否認的是,盡管數量極其有限,但的確有一部分訪民通過信訪這一途徑使自己被侵害的合法權益得到了適當的救濟,其中有些訪民所取得的信訪利益甚至遠遠超過了“適當”的標準。這些人的“勝利”又通常會被某些單位或個人出于宣傳政績的需要通過媒體“廣而告之”,從而刺激了更多人的信訪熱情。久之在民眾中間形成一種所謂“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 決、不鬧不解決、越鬧越解決”的不當心態。 這種現象的產生與公民潛意識里“臣民意識”與“青天情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二)困局破解之道。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理順信訪制度,對其從如下方面加以改革和完善,使其適應我國轉型期的特殊要求,似乎來的更貼合實際一些。[3]
第一,從合理配置救濟資源入手,完善現有救濟機制,理順信訪與民間性救濟、行政救濟、司法救濟等救濟途徑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各制度之間的銜接問題,使各種救濟資源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置,以避免很多原本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的問題涌入信訪這一渠道,造成信訪救濟超飽和、其他救濟途徑卻相對虛空、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的尷尬局面。
第二,從提高信訪事項的解決效率、解決質量入手,精簡信訪機構,明確相關責任。應考慮撤銷行政部門內部的信訪機構,在一級政府內設立專門的、統一的信訪機構,賦予其相對獨立性,令其專門負責接訪事務,并與行政問責制結合起來,明確信訪機構和信訪事項辦理機構在交辦和督辦過程中的具體法律責任,以避免任何一方敷衍塞責,對信訪事項不予重視甚至置之不理,從而提高信訪事項的解決效率和解決質量,防止信訪件的積壓和矛盾的升級。
第三,從完善信訪程序入手,改變目前的高度或然性。可考慮借鑒判例法國家“遵循先例”的做法,建立全國可聯網查詢的“信訪 案例庫”,將不同的信訪事由分門別類,并將處理結果公開以供查閱,使相似的信訪事項得到盡量一致的處理,弱化長官意志,減少信訪結果的或然性,避免信訪當事人對事情的解決產生不切實際的、過高的心理預期。
[1]張泰蘇:《中國人在行政糾紛中為何偏好信訪》
[2]于建嶸:《中國信訪制度批判》,《中國改革》,2005年第二期
[3]章彥英:《涉法涉訴信訪之案件成因、制度困局與破解之道》,《法學論壇》2011年1月第1期
D922
A
1671-864X(2016)07-0081-01
宋善人(1992-),女,漢族,黑龍江省雞西市人,法學碩士,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訴訟法學。
陳寶鵬(1991-),男,滿族,四川省成都市人,法學碩士,單位: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