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基飛 莊穎娜 本刊記者 王 前
?
“青藤”夢起時
——記解放軍307醫院劉兵團隊
文/沈基飛莊穎娜本刊記者 王 前

(姜錫娟/攝)
這是全球造血干細胞發育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現,是軍事醫學科學院也是全軍歷史上第2篇在《自然》雜志刊登的文章,并首次作為研究論文發表,也是我國血液學工作者首次在《自然》雜志發表論文。
2016年5月19日凌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以研究論文的形式在線發布重磅消息:軍事醫學科學院所屬解放軍307醫院劉兵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湯富酬課題組、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高效捕獲稀有的造血干細胞前體,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該領域的研究進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原始數據。
通過這些數據的挖掘,有望為造血干細胞體外再生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科學認識,也將有可能為千百萬血液病患者帶來康復的希望。
論文第一作者周帆,是劉兵研究員在軍事醫學科學院培養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今年只有30歲;另一作者周杰,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學敏培養的博士研究生,今年只有31歲。
團隊的主帥——解放軍307醫院腫瘤學研究室主任劉兵身上,透著冷靜和淡然的氣質,然而說起2010年新成立的307-青藤轉化醫學中心時,他的臉上洋溢著熱切與喜悅:“這么好的發展平臺,是我做夢都難以想象的!有了這個平臺,就一定能夠推進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轉化,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青藤轉化醫學中心的成立,是劉兵來醫院工作后萌發的想法。
2007年金秋,一直在基礎醫學研究所從事干細胞研究的劉兵作為學科帶頭人調到附屬醫院,擔任腫瘤學研究室主任。那年,他才35歲,成為醫科院最年輕的科室主任之一。
腫瘤學研究室是醫科院重點實驗室,但由于近幾年來科研工作一直停滯不前,院領導決心“換帥”。年輕有為的劉兵就這樣挑起了這副重擔,開始了他人生和事業上的重要轉折。
從研究所到醫院,這一轉折使得剛到醫院的劉兵感到有些迷茫。自小在第三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成長起來的他,其實對醫院的環境并不陌生,他的思路很快就調整過來:把自己的事業融入到疾病診治和醫院發展的需求中去,為臨床服務。
“記得剛到醫院時,院領導問我:將來的新技術有無可能實現驗血查癌呢?當時我還覺得難以置信。但現在,我們通過和乳腺癌內科的密切合作,已經能利用國際上最先進的手段定量檢測患者外周血中的癌細胞了。瞧,這些癌細胞已經被我們捕捉到了。”劉兵指著電腦屏幕上的圖像告訴我們。目前,基于該手段的臨床研究也進行得如火如荼。劉兵認識到,臨床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科研工作者有責任和醫生一起去面對。
想把研究成果應用于臨床實踐,這并非一件簡單的事,其間有不少距離和環節,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現代化的轉化平臺。
他的想法引起了5家科技公司的濃厚興趣,主動上門尋求合作。他們考察后認為307醫院在干細胞和腫瘤醫學方向實力強,劉兵的科研背景扎實,具有很好的可成長性和發展前景。經過權衡,醫院選擇了資金和技術實力雄厚的北京青藤谷禧干細胞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2010年2月,該公司與醫院簽訂了投資1億元的合作協議,成立307-青藤轉化醫學中心。目前,公司已投入1600萬元完成了中心的基礎建設。
實驗室一下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積達1300平方米的轉化醫學中心,按照現代化標準改造一新,包括國際最先進的干細胞分選系統、萬級凈化的干細胞制備平臺、10萬級凈化的分子診斷平臺,等等,讓前來參觀的國內外同行贊嘆不已。
劉兵說:“以前,連做最簡單的干細胞免疫表型分析都得去其他實驗室預約,非常影響試驗進度。而現在,干細胞的培養、分析和分選是一個完整的功能單元,太方便了。”
這也難怪讓劉兵感到像做夢一樣。他興奮地說:“科研與臨床的結合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中心將以干細胞再生醫學和腫瘤分子診斷作為主攻方向,盡早將我們的研究成果和新技術應用于臨床,為醫生提供更多的利器,給患者帶來新希望。”
劉兵從事基礎醫學研究一干就是11年。“盡管身邊的研究生同學紛紛選擇出國留學,可我覺得在國內也能做些感興趣的事情,就踏實待了下來。”他癡迷于干細胞發育研究,喜歡泡實驗室。這種平靜之中的執著,使他一路前行。他先后在干細胞和血液學的專業學術雜志發表論文和綜述10篇,影響因子累計70,被包括《細胞》《科學》在內的SCI期刊引用350余次。近5年,劉兵承擔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課題5項,擔任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應邀出席香山科學會議和雙清論壇。
“我真正的專業是造血干細胞的發育規律,小小的胚胎蘊含著無數令人著迷的未知。我并不覺得科研是一件枯燥的事情,發自內心的熱愛最重要。”劉兵堅定地說。
科研合作貫穿了劉兵工作的每個方面,特別是近三年,他們和北京大學湯富酬教授團隊的合作更是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記者了解到,為挖掘干細胞發育過程的“金礦”——分子調控機制,劉兵課題組通過與湯富酬課題組合作,從單個細胞水平,揭示了整個造血干細胞發育連續階段的單細胞轉錄表達譜。他們從中發掘出富集前體的新標志,以及造血干細胞特化的信號通路、轉錄因子調控網絡、發育過程中細胞增殖特征等。
此后,劉兵課題組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袁衛平課題組合作,發掘出特異性調控造血干細胞發生的信號通路。最后,通過組間比對,他們挖掘出極有價值的造血干細胞前體的 “特征基因”。這些基因不僅對于識別造血干細胞的特化過程,而且對于指導體外再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軍事醫學科學院政委殷志紅告訴記者,早期胚胎里的細胞如同是一個國家的幼兒,數量有幾十萬之多,科學家懷疑其中某個“幼兒”將來能夠演變成“一代名醫”,但沒有任何依據。現在,劉兵課題組通過聯合攻關,不僅準確找到了標志物,而且搞清楚到底是幾個“幼兒”,它們在生物學上的獨特之處是什么,為什么有這種本領,從而讓普通的細胞“幼兒”也有可能成為“一代名醫”,去救治更多的疾病患者。這是劉兵團隊的重大科研成果,也體現了科研合作的力與美。
科研不是個人競技,而是要依靠團隊的力量。科學也不是靠一時的小聰明,而是要靠不懈的努力和長期的積累。
劉兵說,在他成長的路上,很感謝導師毛寧教授給了他一個非常寬松的科研氛圍,這讓劉兵始終體會著科學的興趣與合作的力量。毛寧教授是一個開明的老師,他鼓舞年輕人要敢想敢闖、探索創新、寬容失敗。
如今的劉兵也像當年他的導師一樣,給了中心的骨干獨立的發展平臺。周帆、周杰的成功就是如此。
成績優異的周帆原本是想報考河南理工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他認為這個領域能夠掙到錢,可以讓湖北鄉下的父母過上好日子。“當時,我心里有兩個專業是堅決不考慮的,一個是醫學,另一個是師范學校。”
然而,怕什么就來什么。最終,周帆被調劑到山西大同大學臨床醫學專業。“上了大學之后我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挺喜歡醫學,挺喜歡靜下心來搞研究的。”
2014年,不到50歲的父親突然因病去世。這件事對周帆的打擊非常大,同時,也更加堅定了他攻克基礎醫學難題,為人類健康造福的理想。
為了搞清楚造血干細胞起源這個重大科學問題,周帆連春節都不愿意休息,夜以繼日地工作在實驗動物房里,先后解析了1500只小鼠胚胎。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年4月11日,他們的研究成果被《自然》雜志正式接受。“現在想來,過去的苦都是值得的,是幸福的,是有光芒的。”周帆說。
論文的另一作者周杰,來自江蘇宜興,這里誕生過4位狀元、10位宰相、26位兩院院士,被譽為院士之鄉。
“徐悲鴻先生的紀念館就在我們隔壁鎮,第四軍醫大學的陳志南院士家離我們家不足10公里。”說到家鄉,說起名人,周杰淡然一笑,自豪感油然而生。
2008年,南京農業大學即將畢業,周杰決定報考研究生。“原因很簡單,當時我們學生物技術的,本科就業前景不好,實習期只有500元至800元一個月。聽師兄介紹,軍事醫學科學院無論是導師還是硬件平臺都很好,只要能考上計劃內的研究生,既能解決生活的后顧之憂,緩解家庭負擔,又能繼續深造學習,我想,毫無疑問,這就是我想要的。”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幸運的是,先后投身張學敏院士和劉兵研究員旗下學習深造,周杰的選擇,無疑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我雖然創新能力欠缺,但能夠較好地領會并忠實地執行導師的想法,不怕苦不怕累,無論大事小事,我不會挑剔,都會認真執行。”周杰這樣評價自己。
身邊有這樣的師長、這樣的學生,劉兵說起團隊就像在說一個溫暖的家庭:“事業要靠大家一起干,而不是我一人單打獨斗。把身邊的同事團結起來,事就容易做成,大家都有成就感。最重要的是,整個過程充滿了快樂。我現在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身邊有幾位踏實、嚴謹、真誠的同事,大家共同奮斗、分擔、分享,真的很好!”
“無論是我的臨床專業背景,接受的基礎研究訓練,還是我的個性,我都覺得自己挺適合轉化醫學研究的。”劉兵說,轉化醫學中心只是剛剛起步,他要帶領這個年輕、陽光的團隊攜手前行,追逐更加美麗的風景。★
責任編輯:王 前

劉兵研究員和學生討論問題(姜錫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