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從俊(解放軍軍樂團干事)
?
音樂與戰爭之:笛
文/雷從俊(解放軍軍樂團干事)

“紅軍打退了敵人的又一次進攻,在山坡上休息。天色漸漸暗下來,周圍非常寂靜。山谷中響起了悠揚的笛聲。吹笛子的是一位老紅軍……小紅軍聽著笛聲,出神地望著遠方。他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希望。”學過這篇課文的人們,定然會時常想起那兩位紅軍戰士,更會對那“悠揚的笛聲”經久不忘。革命戰爭年代,因為有了笛聲相伴,槍林彈雨的歲月不再艱苦,殘酷的斗爭生活也令人生發出勝利的希望。
笛聲之于戰爭的親密關系,似乎由來已久。傳西漢時期,李陵率5000兵馬延千余里抗擊匈奴,反被敵10萬鐵騎所困。局勢膠著之時李陵軍中有人執笛奏曲,笛聲低沉綿長、哀婉凄切,陣陣傳入對方。敵軍被笛聲感染,紛紛想起了戰爭帶來的傷痛,最后竟自動撤兵了。笛聲不僅在戰爭故事中具有神奇之功,在古詩詞中更是反映了戰爭的多個側面。“……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這里的笛聲用一個個音符描繪著春色,處處透著不畏艱辛、直取敵陣的豪邁。“平時東幸洛陽城,天樂宮中夜徹明。無奈李謨偷曲譜,酒樓吹笛是新聲。”這里的笛聲不僅抒發了作者立于“受降城”上的多重感觸,還為我們引出了唐代“天下第一吹笛高手”李謨。“一曲梁州金石清,邊風蕭颯動江城。座中有老沙場客,橫笛休吹塞上聲。”這里的笛聲,不僅帶著白發老兵對戰爭的反思,更表達了他們對幸福生活的無限珍愛。
笛聲,或高亢明快,或沉郁低回,或抒發決勝之志,或寄寓戰爭苦楚,總是與將士們最細微最柔軟的情感糾纏在一起。盡管,古詩詞中提及的并不都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竹笛”,也可能是其他形制的廣義的“笛”,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笛聲的理解。事實上,“笛”在7800—9000年前先民們繁衍生息的中原地帶就已經出現了。1984年及此后的數年間,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先后出土了30多件由丹頂鶴尺骨制成的“骨笛”,被學界喻為“中華第一笛”。賈湖骨笛大多數為7孔,亦有2、5、6、7、8之別,不僅和今天的“竹笛”長相非常相似,而且還能演奏難度頗大的民族樂曲和外國樂曲。古書記載中,不僅有骨笛、竹笛,也出現過柳笛、蘆笛,甚至還有“鐵笛”——這大概也是現代軍樂中長笛短笛的前身吧!
不同形制的“笛”和不同音質的笛聲,伴隨過古代軍人,也撫慰過戰火中的革命前輩。長期的戰斗生活中,一支支因陋就簡、規模不等的民樂隊在我軍各部隊非常活躍,或獨奏,或合奏,笛子當然都是重要一角兒。時至今天,笛子也常娛樂著年輕的戰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