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彬 鄭 杰 帥剛社
?
長征文化念念不忘強軍路上必有回響
文/張文彬鄭 杰帥剛社

六盤山,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險峰,見證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偉大勝利。
南梁,黃土高原腹地一個不起眼的偏遠小鎮,成為哺育革命勝利的一個搖籃。
駐守在六盤山下的武警8670部隊,結合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開展以“弘揚長征文化,爭當忠誠衛士”為主題的系列文化活動,在基層燃起了長征文化璀璨的火焰,使官兵在弘揚長征文化中,堅定改革強軍的理想信念,成為一道精神文化大餐,刮起了一股股強烈的紅色文化旋風。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該部座座警營,感受這道紅色文化的饕餮盛宴。
“紅軍女戰士在行軍中掉隊,為追趕部隊不得不跟著敵人部隊走,因為她知道,敵人追趕到哪里紅軍必定在那里,等她終于看到小河邊叢林中閃出的紅旗時,撲入河水中奮力向著紅旗游去,敵人就瘋狂地向她開槍掃射,河水淹沒她頭頂的時刻,女戰士的手臂依然朝著紅旗的方向高舉著……”臺上,一名年輕干部聲情并茂講述,臺下,數千名戰士聽得仔細認真,這是該部開辦《長征講壇》中的一幕。
與歷史對話,是一種文化自覺,與長征對話,就是與先輩英烈的靈魂對話。這個部隊駐守在古絲綢之路東端,是當年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駐地周邊有六盤山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界石鋪紅軍舊址、南梁陜甘邊革命政府舊址、紅25軍政委吳煥先墓地等10多處長征紅色景點,使官兵處于長征文化 “包圍圈”當中。
為充分利用好這一厚重、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今年他們在傾力打造長征主題文化活動中,讓歷史知識豐富的官兵走上講臺,給基層官兵宣講長征知識,還把《長征講壇》每一課拍成錄像,在局域網、電視臺等自辦媒體上傳播,通過一堂堂生動的授課,把理想信念的火種,優良傳統的紅色基因,深深地根植于青年官兵心中。
“我們借鑒央視《百家講壇》的做法,開辦了警營《長征講壇》,每月采取上大課的方式開辦一期,遴選一名優秀‘四會’政治教員,給官兵深刻解讀長征中鮮為人知的人和事,幫助大家校正了長征就是過雪山草地的片面認識!”政委李相明說。
“請1號代表隊1號選手回答,當年毛主席在《清平樂·六盤山》中所寫的不到長城非好漢,指的是現在北京的明長城嗎?”
主持人話音剛落,一名選手迅速站起來回答:“不是,不到長城非好漢指的是寧夏固原市區西5公里處的秦代長城!”
“回答正確,加10分!”
周末,在連隊俱樂部里,一場“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知識競賽”正如火如荼進行著。比賽中,8個代表隊24名選手個個摩拳擦掌,在主持人提問下,選手們沉著冷靜,分別進行了必答、搶答、選答3個環節,競賽中當仁不讓,比分你追我趕,歷時1個多小時的競賽氣氛顯得非常活躍。
怎樣讓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更走心?
政治機關組織人力,歷時3個多月,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參觀駐地紅軍長征史館,走訪200多名當地群眾和5名老紅軍戰士,整理出紅軍長征時發生在駐地的一些人文、歷史知識,制作、印發《紅軍長征知識小手冊》到班排,讓官兵在課余時間學習,通過知識競賽激發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讓大家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該部“英雄八連”指導員劉實告訴筆者:“我們借鑒‘互聯網+’的模式,還在部隊局域網上設置了‘長征知識闖關游戲’,在網下,我們通過組織長征知識競賽,還以班為單位推薦3名選手組隊參賽,使大家在參與過程中學到了紅色知識,堅定了理想信念!”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來水似銀,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舞臺上,10多名身穿紅軍服的戰士進行情景劇表演,200多名官兵在領唱帶領下,一邊整齊地擺動著,一邊低聲吟唱著。聲部轉入兩重唱后,三分之一的官兵用重重的鼻音哼唱,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了長征的艱難歷程,也將《長征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唱得蕩氣回腸。
長征文化是多彩又多元,它包羅萬象,涵蓋了詩歌、音樂、美術、戲劇、舞蹈等內容,長征中創作的詩歌就有3萬多首,歌曲和小調有1萬多件,特別是膾炙人口的《長征組歌》,被世人廣為傳唱。
以歌言情情意長,以歌抒志志沖天。在開展長征歌曲大家唱活動中,他們精選了《十送紅軍》《長征組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20多首長征主題歌曲,派出業余宣傳隊的5名演唱骨干,深入到各營連擔任“藝術指導”,為官兵認真教唱,在唱響、唱準、唱美基礎上,通過唱響長征歌曲抒發青年官兵的豪情壯志。
為激發學唱《長征組歌》的熱情,這個部隊在基層開展“警營好聲音”表演唱和歌詠比賽活動,各單位還紛紛成立戰士合唱團,戰士們積極發揮聰明才智,利用課余時間、訓練間隙,在舞臺、操場、車場,開展形式多樣的獨唱、合唱和表演唱活動,槍炮、電臺、車輛都成為背景和道具,讓《長征組歌》的演唱形式更加有趣、多樣。
談及開展《長征組歌》演唱活動初衷,該部政治部主任陳晗說:“長征文化的靈魂是由一個個紅軍戰士理想和信念鑄就的,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代表著當代中國價值取向,也是人民軍隊強軍文化最有力的支撐和組成部分,我們通過在官兵中大力弘揚長征文化,目的就是為了催發青年官兵不畏艱險、勝戰有我的鐵血豪情!”
“在慘烈、悲壯的湘江戰役中,紅34師師長陳樹湘負傷被俘,敵人用擔架把陳師長抬到長沙,在一個崎嶇的田埂上,敵士兵腳下突然被什么滑了一下。原來,陳師長將腹部傷口撕開,把腸子掏出來扭斷了,寧死不屈的陳師長犧牲時年僅29歲……”
訓練間隙,疲憊的戰士們圍坐在一起,聽班長講述“英雄師長陳樹湘”的故事,這位年輕的紅軍師長在官兵心中悄然樹起了一座英雄豐碑,也在官兵的血脈中注入了血性基因,訓練場上那一聲聲震耳欲聾、充滿血性虎氣的殺喊聲便是最鏗鏘、最有力的回響。
在開展“紅軍故事大家講”活動中,該部給每個連隊配發了《長征》《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地球的紅飄帶》《紅四方面軍川陜紀實》等紅色書籍,在讀紅色經典書籍、講紅軍故事中,激勵官兵繼承長征精神,爭做“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
紅軍故事礪血性。營連在開展群眾性講故事活動基礎上,他們還將 《賀子珍身上17塊彈片》《豐碑》《魂駐小紅橋》《七根火柴》等100多個優秀紅軍故事錄制成MP3,發布在局域網上,方便大家收聽。
士官張路偉說:“聽了紅軍在艱苦歲月中的戰斗故事,紅軍戰士身上那種打不敗、戰不垮、苦不倒、累不死、誓死奪取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值得我們當代青年官兵去學習,特別是紅軍戰士用血肉之軀鑄造的長征歷史,不僅讓我們心靈上受到震撼,而且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力量!”
近兩年,該部奉命上高原、守邊疆、把國門,官兵在駐訓維穩一線經受了苦與樂、生與死和血與火的嚴峻考驗,官兵犧牲奉獻,無怨無悔,發揚“聽黨話、守紀律、作風實、爭第一”的六盤山衛士精神,先后圓滿完成武裝抓捕、設卡堵截等重大任務50余項,30多名官兵在任務一線不懼生死,榮立了一、二等功,所屬某部還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榮記了集體一等功。★
責任編輯:王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