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海霞
?
地質資料匯交工作中存在問題及建議
喬海霞
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七地質大隊
喬海霞,女,工程師,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七地質大隊。


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者的成果結晶,是進行新的地質勘查和科學研究的重要依據。地質資料匯交工作為地質資料的保存及開發利用提供了保障。本文就地質資料匯交的重要性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成果地質資料、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三個方面展開,結合工作實際,提出相應的建議。
地質工作在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基礎和支撐作用,加強地質工作與經濟建設的結合,為國家資源安全和實施經濟可持續發展都提供了保障。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的重要成果及服務社會的重要載體,因此,保證地質資料及時準確的匯交,對地質工作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意義重大。
地質資料匯交是指各類地質工作與科學研究項目完成時,按相應規范規則,提交以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以巖礦芯、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
地質資料的匯交普遍存在匯交不及時,自主匯交意識差,對國務院令349號《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及國土資源部令2003年第16號《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學習不到位,不重視資料匯交工作,工作過程中缺乏耐心,驗收不夠仔細認真等問題。導致匯交工作開展時,原項目組人員已經解散,資料零散,缺失,收集困難,齊全性、完整性不夠,匯交質量難以保證的問題。另由于原始地質資料與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目前只強調目錄清單的匯交及部分原始資料復印件和掃描件的匯交,匯交資料清單目錄和資料并沒有集中統一管理,造成監督困難,存在資料與清單不一一對應或不齊全不完整的現象,造成后期地質資料信息共享性差,不能更好的為地質資料社會化更好的服務從而帶動經濟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以下是地質資料匯交三個組成部分的常見問題:
成果地質資料
成果地質資料的匯交主要存在由于項目周期短,人員變動快,匯交資料沒有統一專人管理,資料零散,部分為過程文件作為最終稿提交給匯交人員,給后期審查驗收造成耗時大,重復工作等問題。另外還存在排版格式不規范,紙質與電子版不對應,部分文件缺失后期制作修改量大等問題。具體如下:
審批類:審批類文件在匯交時沒有提交或缺失,或存在多個審批驗收文件時,提交過程中并沒有按照規范要求,未按照審批級次由高到低編排,同級、同類的未按時間順序由新到老編排。由于有些沒有電子版只能通過掃描而形成的,電子化分辨率很低,未達到300dpi要求。
正文類:報告正文前未附審查意見,封面、扉頁、目錄及正文之間未使用分隔符,目錄未使用超鏈接,標題級別沒有設定或設定級別有誤,插圖中未使用圖文框,或顯示方向非正向排版,插表排版不美觀,續表缺少表頭等,正文部分頁碼混亂,甚至一個報告分割成數個文件,報告封底缺少內容摘要等。
附表類:附表的內容分割成數個電子文件,比如封面、目錄等,以及同一冊附表的各頁內容各形成一個電子文件且部分未插入頁碼或頁碼混亂。
附圖類:
附圖類主要存在字庫色庫不匹配的問題,造成存檔文件中附圖圖件丟色、偏色和丟失信息。附圖冊中較為明顯的問題是圖幅較大的按規定尺寸圖幅繪制不完整的,沒有按標準圖幅制成接圖,造成圖紙尺寸大小不統一,圖冊裝訂困難且不方便后期閱覽。
附件及其他類等
除上述幾類存在的問題之外,最嚴重的就是由于當時制作時應該蓋章的部分未保留電子版且未掃描存檔,如一些合同,承諾書,資質證書等,尤其是和其他部門和外單位合作的項目,拖欠匯交的問題最為嚴重,造成后期補交困難。
原始地質資料
原始地質資料顧名思義就是地質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唯一性,紀實性,對后期的分析研究、成果編制潛在價值巨大。但地質資料工作前期人力物力投入大,匯交人考慮到市場競爭及涉密管理等不愿意及時匯交,接管單位管理成本高,所以在實際的匯交工作中大多數原始地質資料仍然是向部、廳級提交原始地質資料目錄清單后存放在基層地勘單位代管。由于基層單位經費不足,管理條件有限,人員調動以及管理人員與項目組銜接不當,業務不熟練等造成丟失或破損等,對后期再次開發利用埋下隱患。目前原始資料齊全性、完整性均不能很好的保證,造成后期開發利用獲取渠道困難,使國家大力投入巨額資金換來的地質成果沒有更好的共享,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具體工作中常見的問題有:
資料形成期耗時長,資料多且雜,多部門或與外單位合作造成的資料分散。
項目勘查找礦過程涉及測量、地質填圖、物探、化探、(坑)探、槽棎,水文地質、采樣,化驗分析測試等多項工作交替實施,每一項工作的實施均會形成各自的圖、文、表、數據等原始資料。
項目組人員匯交意識薄弱,使用過程不當,或對已形成資料不重視保管存放,不及時收集整理。
部分原始資料手圖由于野外作業時天氣等工作過程使用不當造成破損嚴重,素描手圖等當時記錄不完整,坑、槽探及鉆孔編錄記錄當時沒有及時裝訂成冊,散頁保管在多人手中。因為野外實際工作中,各環節工作人員溝通不及時,造成資料分散不集中,另對《辦法》中普查勘探分十類歸檔不熟悉,認識不足,整理、分類、著墨、裝訂等等都不符合《規則》要求,歸檔后看起來很雜亂,造成后期匯交資料收集困難,審查驗收時耗時大,真實性、齊全性、完整性都大打折扣。
管理設施不完善,未能保障地質資料的完好、妥善管理。
實物地質資料匯交
根據《條例》和《辦法》,自2009年起地質資料匯交應同時匯交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清單,但由于在實際匯交工作中,往往是由匯交工作人員直接填填報,有些單位都不經過檔案館,表中各項數據均來自項目負責人員口中,實物存儲與清單目錄脫節現象比較明顯,抽檢不便,不方便監督管理,在清單填報時數據不真實,另一部分實物資料運輸成本高,匯交人考慮當時找礦不理想,不愿意為實物資料繼續投入資金管理,沒有進行統一集中管理,一些單位會在項目區附近租賃倉庫存放,但由于項目組重組及人員更換,以及項目野外作業完成后為節約成本放棄有效管理,造成實物地質資料失散或標簽、標識不清,損壞嚴重。
要保證資料匯交的質量,就要從源頭抓起,各工作環節環環相扣,參與人員重視匯交工作,才能何證匯交如期保質保量完成,建議從以下方面改善:
首先,相關領導對匯交工作高度重視并明確相關人員職責。領導的重視是匯交工作人員與項目組人員積極配合的保障。在單位內部從資料形成期間就嚴格按規范嚴格要求,成果資料的編制在初期應要求按規范制作,以免后期重復修改排版。原始地質資料在野外及時裝訂并統一管理,不要等時間過久,收集不全,造成立卷歸檔困難。
其次,項目組最好有專人負責并建立資料監督和交接機制。及時收集整理,重視原始地質資料的保管,做好完整性與真實性。以免在工作中經常遇到資料記錄統計不及時,或者由于各項目組工作人員變動丟失部分資料,資料零散不集中、缺頁,后期彌補有失真實性等。原始地質資料的唯一性決定了一些重要的文件資料應第一時間掃描柵格化,確保掃描件清晰可讀,為以后二次開發利用做準備。需要裝訂的最好在裝訂前就掃描保存,以免后期多次拆裝影響使用年限。必要時可開展原始地質資料展評活動,各野外分隊相互借鑒學習,提高對資料收集、整理工作的水平。實物資料建議重視館藏基礎建設和人才建設。
最后,匯交工作人員應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業務素質的提高。匯交人員更應該主動學習相關地質專業知識及定期接受地質資料匯交培訓學習,提高匯交業務水平。尤其原始地質資料的立卷工作,工作過程中一定要多和項目負責人溝通,多學習,做到及時準確保質的匯交。
地質資料匯交工作應從從地質資料形成源頭開始,環環相扣,層層把關,保證匯交質量的進一步提高,為地質資料的完好、妥善的保存及再次開發利用打好基礎。
DOI:10.3969/j.issn.1001- 8972.2016.1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