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跨性別群體一直被世界多家醫療組織和機構視為存在“精神障礙”的人群。近日,該群體有望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方面“正名”——最新研究顯示,跨性別人士長期遭受的社會排斥和暴力,才是該人群精神健康的主要“殺手”。
英國《獨立報》7月30日稱,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精神病學》近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通過對250名跨性別人士進行近距離接觸,研究人員發現,這一人群普遍是暴力行為的受害者。不僅如此,因自己的性別認同與“正常人”不同,他們往往承受著強烈的排斥。研究者得出結論,“變性”行為本身不會引發跨性別者心理問題,他們遭受的創傷性經歷才是損害精神健康的元兇。
世界衛生組織已準備將跨性別行為從“精神和行為障礙”分類列表中移除,這一變動可在該組織2018年修訂的《國際疾病分類》編碼中得到體現。
美國《時代》雜志稱,得到世衛組織方面的“正名”對跨性別人士意義顯著,主要表現在醫療待遇和社會認同兩個方面。文章舉例稱,一些地區的跨性別人士尋求心理咨詢時,往往會被當成“精神病”而接受強制性治療。此外,一些國家或地區對跨性別人士實施“區別待遇”,從監護權到生育權,該人群都會“低人一等”。▲
(劉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