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瑋
導語:我們如果有一天,必須吃人工造的肉(真的不好吃……)、人工制造的氧氣(而非樹木光合反應制造),人工黃油,人工砂糖,人工脂肪,感覺會不會……不太妙?
為什么我們要保護自然呢?詩情畫意的人們,可以用感性的語言描繪: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但在這個時代,這套說辭,未必有用了。久經考驗的理性抬杠者,身經百戰,什么煽情言辭沒見識過?他們會跟你說:自然根本不美好,不信把你扔熱帶雨林里一星期試試;人們只是從自然中挑選出了美好的部分,布置成了花園、林蔭道與水族館。同樣,人們只是從自然中挑選了對自己有利的動物,拿來養一養;你養馴化的貓和狗,你怎么不養條毒蛇養條蝎子呢?真正的自然就是窮山惡水、毒蛇猛獸和大雪地里,隨時拍死你的熊瞎子。
理性抬杠者還會站在人本位的角度上,提醒你:人類幾十億,有許多自己都處在溫飽線下,日子都過不順;卻有那么多人把錢花在保護雨林、保護貓狗上。輕人而貴物,主次不分啊……
的確如此。如果你去到荷蘭,會發現那里的田野壟溝,線條筆直,絕非自然。荷蘭人會告訴你,他們擺風車不是為了閑適好看,而是為了對付水流;他們田野上那些壟溝精確的直線,并非憑空而來,乃是細密規劃而成的;荷蘭如今的平原風土,是過去幾百年,國民不斷清除淤沙、打獵捕魚、筑起堤壩、制造風車、抽干河水、利用平原和黏土,開運河,造船舶而成的。殆人力,非天授。
熱那亞海灣著名的五漁村,海岬上酒店的老板娘也會告訴你,這些懸崖上的酒店,可不是天然長在那兒的。這里的人民放棄了工業開發,以便保持海灣純凈;放棄了交通便利,靠郵車在山道上飛檐走壁,靠小火車連接各村交通;他們小心翼翼保護著這里,謹慎地添加著各類便于游客生活的細節。而在此之前,這里只是片人跡罕至、地形險惡、漁民都覺得過日子艱難的海灣。
自然并不美好,甚至是人類的敵人——要不然,人類還赤手空拳時,干嘛要征服自然呢?我們看到的美好,都是被挑揀過的自然。但我們還是得保護自然,哪怕是出于理性的目的。
大概上世紀90年代,出現了一個詞,叫做ecosystem services,“生態系統服務”。這個詞很容易解釋:每種動物和植物的存在,都會與周圍進行交流,為生態系統服務。有些服務極明顯,比如,植物吸取二氧化碳,輸出氧氣給我們呼吸;蜜蜂產出蜂蜜,人類可以拿來吃。有些服務就比較隱性了——人類不容易察覺。比如,蜜蜂科里有一屬熊蜂,會給某些特定植物傳粉。一旦熊蜂屬滅絕,那幾種植物也很難活。這屬于連帶效應:一種動物的消失,會連帶其他動物或植物出問題;進而,整個生態系統都麻煩了。這種事情,牽一發而動全身。每種動物與植物,都是息息相關牽連著的。一旦生態平衡破壞,生態系統服務停止,整個生態系統就會有問題。
美國人一直倡導保護雨林。對普通人而言,自然嗤之以鼻:這就是個政治正確,雨林對我們有啥鳥用?又不能進去生活!但是:雨林是一整個生態系統。大量的雨林維持著氣候的穩定,供應著鄰近的河流。一片雨林的消失,可能意味著某片地方河流干涸、土地荒蕪。而雨林中,任何一種生物的滅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您會說:雨林消失也不關我事,我自己生活在城市里就好了。熱了我吹空調,冷了我開暖氣。不用雨林來調節氣候。是啊,科技的發展,可以讓人過全人工化的生活,但問題是:我們如果有一天,必須吃人工造的肉(真的不好吃……)、人工制造的氧氣(而非樹木光合反應制造),人工黃油,人工砂糖,人工脂肪,感覺會不會……不太妙?
大概1997年,羅伯特·科斯坦薩先生已經計算過了。全球的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大概價值33兆美元。那年地球經濟總值是18億美元。所以啦,保護動植物與自然,哪怕從人本主義和理性投資角度,都是很合算的。別的不提:一棵樹的光合反應提供的氧氣,比一臺氧氣面罩就要合算多了。不是嗎?